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包括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学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社会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6X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新增知识与既有思维的交融:论六朝地记中的南海诸国 下载:41 浏览:400
  • 郁冲聪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 摘要:
    东汉以降,尤其自东吴之后,南海地区海上交通日盛,大量记述南海地区的地记应运丛生,是为中国古代南海交通史上较早的一次对南海地理知识的大规模补充,非唯超越两汉,且成为唐后修纂南海诸国各类史志中的早期珍贵资料,可以借以纠正《通典》等书中史料的一些错误记载。但在地理知识急速扩充的同时,六朝人的地理思维仍旧继承了先秦两汉时代形成的"九州八极"的地理思想,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及"荒服之外,草木皆异"的文明观念相配。影响所及,六朝地记在处理一些处于地理认知边缘上的地域时,出现了"规整化"和"南方主赤"两大虚构倾向。前者表现在好以一种以简御繁的规整方式排列一些实际很不规则的地理区域,倾向于给当时所知的世界找出一个"中心点";后者表现在产生了极富想象和志怪色彩的"火洲"和"火浣布"等认识。
  • 明代渔政制度构成、运行及嬗变考释——以湖广地区为中心 下载:62 浏览:360
  • 项露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 摘要:
    明代渔政制度由河泊所制、业甲制和贡课制共同构成。经考证,河泊所沿袭元制,是受有司督管同时具备较强独立性的朝廷派驻机构,由河泊官与户、工、礼部对接,承担渔户管理与贡课征缴之责。明初湖广地区河泊所数量众多,因设置过滥、藩王侵占及垸田开发等因素,在宣德以后经历了三次裁革高峰;业甲制是以"赤历册"为基础的渔户组织和管理制度,"业甲"为社区单位,每"业甲"辖十二至十五"业户"不等。"业总"指"业户"之总,其职能更趋近于"吏";贡课制包括名贵鲜鱼、鱼产品上贡和鱼课的征缴。明代鱼课经历了先课米后课钞(包括实物、折色)再课银的演变。鱼课总额亦在嘉靖、万历年间急剧减少,出现征收范围扩大及转嫁田赋现象。
  • 制造知识: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建构 下载:64 浏览:355
  • 李培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 摘要:
    "辛亥革命"是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重要的历史知识,但在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它却有着不同的知识呈现。按照结构分析法来考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问题似可解答。这类知识蕴含着叙事层、观念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在共和观和革命观的指导下,这两个时期多数教科书分别采用了共和叙事与革命叙事,其结果为无论是在关注节点还是对革命以及民国建立的评价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之所以如此,与当政政权建构其政治合法性有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宗旨(精神)、实施教材审查制度来规训教科书的内容,以便将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并成为一般国民的历史观,可见,"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是由政权、教育与编者共同"制造"而成的。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 下载:61 浏览:386
  • 王娜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 摘要:
    在当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有关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了恰当的分析视角。从唯物史观分析科学知识是否必要、是否可能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探讨科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知识的资本化问题、当代知识的新特征问题以及作为商品的科学知识产品的相关问题,旨在表明从唯物史观出发研究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对科学以及对唯物史观的双重意义。
  • 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与启示 下载:55 浏览:348
  • 冯燕芳 刘东丽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 摘要: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导致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西方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文化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由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必然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选取不同的理论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东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比较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歧和差异,对于重新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3
访问量 142365
下载量 46521
总被引次数 398
影响因子 0.99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