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 下载:68 浏览:404
  • 季中扬1 康泽楠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当代"艺术乡建"的主流模式是通过重造乡村景观,如改造老房子、老街道,邀请艺术家来做户外雕塑或墙绘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行艺术节,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模式忽视了乡民的主体性,乡民参与度较低,对乡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表层。本文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艺术乡建"为例,提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乡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汇通,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实践中,艺术家要提防"启蒙主义"姿态,通过互动与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民主体性。
  • 东亚美术对青春风格画派的影响 下载:62 浏览:403
  • 王才勇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作为现代主义绘画运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重要画派,青春风格画派受到了东亚美术(中国和日本)的重要影响。克里姆特早期(所谓的金色时期)深受日本着色版画影响,后期深受中国美术的影响。对此不仅有大量文献资料可以佐证,而且作品语汇也毋庸置疑地展现出这一点。同属青春风格画派的其他画家对东亚美术的热衷虽没有克里姆特来得直接和具体,但其作品语汇同样展现出东亚影响的痕迹,比如艾贡·席勒、赫德尔等。青春风格画派正像印象派、纳比派那样,在画法创新上明显受到了来自东亚美术的启示,他们将由这个启示而来的约减发展成约减至动感线条,约减至内在生命律动,从而自成一派,在现代画史上稳稳站住了脚。
  • “改本”之路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审美重建 下载:65 浏览:398
  • 张福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中国当代戏剧走改本之路(亦称新古典主义),是中国戏剧区别古典戏剧、告别近代性戏剧进而进行其现代性审美建设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戏剧自身运行规律的要求。改本是以古典戏剧为题材或素材,从现代性的立场予以翻旧成新、旧戏新作,因此在形态上是脱胎于古典戏剧的一种具有良多新质的重建与再造,亦即用旧砖石瓦砾建造新戏剧的大厦。走改本之路可以避免以现代题材进行的戏剧创作因受经验积累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多局限与弊端,亦可超越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近代性戏剧的束缚和认知,回归戏剧本体。戏剧的变革应独立于社会的政治运动;戏剧不是时代的弄潮儿,戏剧是人的心灵之思的产物。中国当今社会呈现出平和、审美的人文环境为戏剧变革提供了应有的条件。中国戏剧在融入世界戏剧阵营进行不断创造的历史过程中,改本之路成为中国戏剧自我更新、获得慧命长存的重要选择路向。
  • 新时期中国现代舞思潮掠影 下载:67 浏览:404
  • 茅慧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新时期以来,现代舞从观念、思潮到语言和教学系统逐渐一步步进入中国大陆。在这个过程中,正统的主流舞蹈观念与新来乍到的现代舞观念之间在一段时期内充满了试探、迂回、较量乃至抵制、渗透的复杂关系。从现代舞的小范围交流学习到现代舞教学在广东的落地,以及随后曹诚渊北上经管几大现代舞团,现代舞一直在顽强地生存和前进,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广泛。无论是体制外的现代舞团和个体,还是体制内的包含现代舞创新理念的行为举措,其共通的根本都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进步。
  • 德昂族“水鼓乐舞”的符号化意象考察 下载:63 浏览:400
  • 申波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水鼓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民俗仪式重要的精神内容,水鼓乐舞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德昂族自我文化认同和欲与天地相亲和的心理诉求,在特定时空环境中沉淀着德昂族与生活、习俗、行为共生共存的经验世界,是他们通过"艺术的手段"在时空的穿越中以"身体体验"孕育"他们的"文化的重要母题。对于无文字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鼓声所蕴含的象征性隐喻具有在现实领域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功能。水鼓乐舞的存在作为一种空间图示,它不仅填充了空间本身,而且通过民族的观念、行为、情感影响着民族的听觉经验,展示了德昂族远古的文化记忆及其面向他者的民族文化表演。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