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或作品。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43

《当代艺术》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2017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 下载:35 浏览:394
  • 吴文科 蒋慧明 田莉 高苹 王晶 《当代艺术》 2018年2期
  • 摘要:
    2017年的中国曲艺发展态势比较复杂。整个业界的交流展演活动依然比较活跃,但新秀和佳作不是很多。"过场多"但"落实少","活动多"而"效果弱",表面的热闹难掩内在的贫弱。同时,创演观念时见偏颇,改革创新多有盲目;学术研究正常推进,学术情怀比较热切;教育培训虽有起色,存在问题却也不少;艺术传承成绩突出,文化传播备受关切;政策条件日益向好,业态生态仍不乐观。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强力推出精品力作,科学优化顶层设计,恢复完善行业伦理,依然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
  • 节日狂欢与日常“律动”: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土休闲节律 下载:52 浏览:503
  • 郝佩林 《当代艺术》 2018年2期
  • 摘要:
    作为乡镇社会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苏州评弹填充着近代江南乡民的日常休闲空间。这一极富江南地域特征的吴侬软语不仅在一词一句之间吐纳着人生百态,满足着江南乡民的精神享受,并以绵延四季的持续展演与江南乡民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的"律动"。对于田夫地客而言,评弹说书绝非仅是农闲时期兴盛一时的年档欢腾,更是与其日常生活"合鸣"的"平行世界"。评弹艺人以即时即地的表演和应时应景的演出内容,与乡村四季的岁时变换相衔尾,使江南乡民的精神生活呈现出狂欢与日常交织的态势。正因此,流连于书台周围的江南民众,在经年累月的艺术熏陶中,日渐融入了评弹艺术所"规限"的时间与空间,最终陶铸成与小桥流水相映衬的慢板化生活节奏,这已然构成了观察传统江南乡村闲暇生活的另一种视角。
  •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化现状的思考 下载:21 浏览:395
  • 周艳 《当代艺术》 2018年2期
  • 摘要:
    相比生态学的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两种范式,电影产业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其中各个环节都有特殊的发展规律和必备条件,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方能形成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经过14年的飞速发展,从2016年开始放缓,迎来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全新部署和调整。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和发展之际,充分认识电影深层生态的变化与特质,方能在整体上做出调试与配合,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平衡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电影的"中国梦"。
  • 论消费语境下“史诗性”长篇小说电影化改编的叙事转换——《白鹿原》《陆犯焉识》电影改编得失谈 下载:124 浏览:545
  • 朱超亚 《当代艺术》 2018年2期
  • 摘要:
    "史诗性"长篇小说,往往故事庞大、叙事话语复杂,并且在主题上有严肃、厚重、多元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当下电影创作所处的"消费语境"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然而,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史诗性"长篇小说也很容易被当作素材而被电影工业所利用。电影创作者在对这一类长篇小说进行改编时不可避免地要消解、重构原著的话语、故事与意蕴,这些方面都直接关系到改编影片能否达到预期的商业目的。就目前的现实来说,张艺谋对于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所采用的一系列策略是较为成功的,可以当作这一类小说改编的成功范本;而王全安对于《白鹿原》的改编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就比较失败,也可视为这一类小说改编失败的典型。
  • 栖居于赛博空间——解读《黑客帝国》中的象征交换游戏 下载:21 浏览:240
  • 袁海燕 《当代艺术》 2018年2期
  • 摘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到由数字技术建构的映射大脑意识的镜像空间,即赛博空间。数字时代的人类早已不再满足于身体的解放,而转向如何扩展对大脑的延伸,赛博空间正是这一延伸的结果。通过电脑屏幕,身体所处的物理空间和大脑进入的赛博空间达成了无缝衔接,构成了现代人类的后现代生存景观。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正是对这一人类生存景观的宏大而彻底的超验性模拟实验。本文通过重读该文本,探究其中的虚拟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二元对立命题,重新思考人与机器、人与科技的深层关系。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当代艺术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48652
下载量 36521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82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