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文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35

《文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从超验语气到与诗无关——西川与新诗的语气问题研究 下载:76 浏览:473
  • 敬文东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新诗该如何表达复杂的现代经验,这个问题可以从语气角度加以深刻探讨。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后,虽然在长相、身板和三围方面与后者大异其趣,却宿命性地携带了汉语的世俗性基因,在语气上承续了汉语的古老传统,用感叹的语气表达世俗的、人间的复杂经验。而受宗教—神学思维和《圣经》的影响,西川继承了其中的超验性训诫语气,为新诗输入了此前未曾有过的调式,得以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转换经验,丰富了新诗的表现维度。西川凭借一己之力,让一个空灵、臆想、无中生有的超验境界,在一个绝对世俗化的国度出现,从而有限度地修改了汉语的世俗特征,为汉语诗歌诉说形而上的神性世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算得上西川的诗歌新路数为汉语诗歌做出的贡献。但是,西川诗歌中的训诫语气,受制和无所遁形于超验和神性,而没有任何现实内容,处于自为运转的状态,难以处理复杂的现代经验。面对历史的强行进入和独一无二的现实感,西川被迫发生了两次语气转向。西川的第一次语气转向,乃是世俗性的感叹语气和超验语气有比例的相互杂糅,形成了箴言体式的混杂语气。这种混杂语气,从泛道德主义的角度批判社会,为西川的诗歌提供了反讽的诗意,也为处理悖论的现实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案,丰富了新诗的表达能力。西川的第二次语气转向,乃是转向为说话体。但是强调浓郁的现实感和滔滔不绝的语势的说话体,并没有恰当的运转,而是有意放纵自己的潜意识,最终沦为毋须再议的、与诗无关的废话。
  • 唯识论与废名的诗歌 下载:84 浏览:476
  • 张吉兵 ​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佛学影响废名的是唯识论,而不是禅宗。唯识论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废名的诗歌创作。废名诗营构的是一种独特的"合内外之界"的"心像"性诗境。唯识论观深刻地影响了废名诗歌的观照方式,废名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其示现性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于再现或表现的艺术表现方式。废名诗歌中那类具有浓郁的玄佛色彩的诗歌表现的是他对于非虚非实的存在本质的体认和证悟。基于这种观念,废名表达了对于人生流连而不执著的态度。
  • 女娲氏之影:晚清女权叙事的神话与启蒙 下载:85 浏览:473
  • 朱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女娲神话集聚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人恒久感兴趣的话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外,近现代文学也纠缠于神话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中。以"补天"与"再生"做引,晚清女权叙事孕育了启蒙的深层结构——救世与觉世、造人与世界的再造。与此同时,神话原型激发了时代精神与幽暗意识的共振,新女性化身为神魔同在的复合体,伴随着新兴意识形态的收编,启蒙也面临退化为神话的危机。从《造人术》到《补天》《女神》,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五四一代进一步展开了对科学迷狂和启蒙困境的反思。女神的再生与毁灭凸显女性建构"历史主体"的艰难,这是一个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女娲之影,呈现出现代性冲击下中国知识人对救赎诗学和启蒙辩证法的独特沉思。
  •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知识化”现象 下载:85 浏览:476
  • 斯炎伟 ​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不时体现有一种"知识"的眼光与意识,它将"问题的探讨"降格为一种"知识的言说",甚至是某种"常识的复述"。对常规性史料的绝对信任与过度依赖,使研究活动难脱某种特定话语之下的知识窠臼。将一些热门的学术理念视为"公理"并加以"结论"式运用,极大限制了研究活动对问题的个性化发掘。缺乏问题意识的"材料流"结构以及急于将对象"本质化"的话语模式,使研究活动成了知识的陈述或判定,从而阉割了研究主体的思想与历史的复杂。
  • 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下载:79 浏览:477
  • 易彬 ​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鲁迅翻译过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鲁迅与荷兰"的话题已有了深入的讨论,但"荷兰文鲁迅"的话题显然不为人所知,在"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一类历史勾描之中,鲁迅作品的荷译工作还缺乏知名度。从已知材料来看,自1940年开始,有20余次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出版、发表或收录的情况,累计篇目70余种。鲁迅的荷兰语轨迹被认为是有助于显示战后荷兰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演变。最初的鲁迅作品翻译带有较大偶然性,之后则是几位左派作家所做的大量工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荷兰汉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文学作品的荷译工作出现新的热潮,在新一代译者的带动下,鲁迅作品在荷兰语的传播有了更为现代、也更为开放的内涵。尽管目前似乎没有新的契机以再次激活鲁迅作品的荷译工作,但基于比较翔实的资料,荷兰语读者接触、了解鲁迅已经具备了多种可能性。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文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6
访问量 162208
下载量 76051
总被引次数 627
影响因子 1.205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