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认同是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视角,而音乐与文化主体间的认同关系也是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东北人民的文化记忆,反映了东北人的审美趣味,是东北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元素。文章简要梳理了认同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其在音乐人类学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将认同理论用来研究东北二人转的新视角,并说明了该研究视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摘要: 两年一度的"珠江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又称五项全能比赛)可谓是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盛世之会,对音乐教师的几项基本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不仅检验了各大高师院校音乐教学能力的高低,还提高了即将从事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毕业生的业务水平能力。笔者作为观摩人员,有幸参与这一音乐盛会,通过此文得出思考。
摘要: 美声是西方声乐艺术的主流唱法,于20世纪初引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传承努力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然而,受到各种各样原因的限制,尽管美声歌曲有着十分优美的旋律,却并不被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仍然属于小众化作品。这种情况与美声歌曲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是不相匹配的。本文从美声歌曲的发展及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美声歌曲大众化的现状及矛盾,围绕如何发挥美声歌曲优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美声歌曲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为改变美声目前的窘迫状况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 在我国的格局文化中,《苍原》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泛黄的历史感而成为经典,该格局主要阐述的是土尔扈特族回归祖国的那段历史,整部歌剧一改传统的蒙古族民间音乐高亢、嘹亮的风格,在岁月的清洗下扎根到草原文化之中,在华夏文明中蔓延开来。在另一方面,蒙古族的音乐向来以赞美草原、状物抒情为主,且节拍往往十分自由,编曲风格庞大而不失精致,并且有较大的可发挥性,其声调往往较高,声响嘹亮、声意悠远。但《苍原》这部歌剧,在蒙古族歌剧中一改传统风格,大有别树一帜的意思。该歌剧戏剧性的构思为框架进行布局,采取不同的方式对音调、和声乃至编曲进行创新,让格局能够因为戏剧性的建立而更加饱满。《情歌》的产生就是作曲家民族风格高度提炼下的一个产物,《情歌》作为民作曲家民族风格高度提炼的一个结晶,整部乐曲由舒缓悠长的慢拍、轻盈跳跃的三拍子快板和一个短小尾声组成,整部乐曲饱含抒情的气氛,并且具有充分的主题性质的歌曲,因此听起来浑然一体,贯穿全剧,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化和戏剧化并存的歌剧。
摘要: 八重奏《幻想曲》的艺术价值是卓越的。这不仅表现在其曲式构造与和声运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更是爵士乐以及民族音乐的要素融合一体,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现代和声音响,创造出新颖的和声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