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研究
肿瘤研究
《肿瘤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有关肿瘤免疫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等领域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肿瘤研究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62

《肿瘤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MiR-410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436
  • 高大1 吕爱娥2 苏伊拉1 韩东海1 李慧娉1 《肿瘤研究》 2019年5期
  • 摘要:
    [目的]检测miR-410与HMGB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miR-410在多发性骨髓瘤致病中的作用。[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及细胞中miR-410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用于分析HMGB1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和Boyden侵袭小室实验分别用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用于检测miR-410与HMGB1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重组质粒构建及细胞转染调节相关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通过建立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在体验证miR-410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Mi R-410在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及细胞中表达均下调(P<0.01),而HMGB1表达均上调(P<0.01)。Mi R-410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P<0.01)。Mi R-410通过与HMGB1的3’UTR作用,负向调控HMGB1的表达。Mi R-410通过下调HMGB1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侵袭(P<0.05)。Mi R-410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P<0.05)。[结论] Mi R-410通过负向调控HMGB1表达,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从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 白藜芦醇通过自噬途径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310
  • 刘兰1 张志敏2 付红星1 王敏2 饶智国2 《肿瘤研究》 2019年5期
  • 摘要: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效应,并从自噬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Res及联合自噬抑制剂3-MA处理HepG2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MDC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形态;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Res可以显著降低HepG2细胞的存活率和诱导凋亡。Res诱导HepG2细胞发生自噬,Beclin1表达显著上调,Bcl-2表达显著下调;联合3-MA抑制自噬后,减弱了Res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论] Res可通过诱导HepG2细胞自噬发挥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作用于Beclin1/Bcl-2复合体有关。
  • RNA干扰STMN1基因表达通过Notch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增强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下载:33 浏览:207
  • 谢彦良1 董亚辉2 郭苹3 《肿瘤研究》 2019年5期
  • 摘要:
    [目的]探讨RNA干扰微管不稳定性蛋白(STMN1)基因表达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人胃癌细胞MKN28、SGC7901、BGC823中STMN1 mRNA及蛋白表达;STMN1-siRNA转染BGC823细胞,同时设定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转染48h后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STMN1 mRNA及蛋白表达;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STMN1-siRNA组、顺铂组、STMN1-siRNA+顺铂组,细胞培养48h后,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Notch1、Hes1蛋白表达。[结果] STMN1在MKN28、BGC823、SGC7901胃癌细胞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在GES-1细胞中的表达(P<0.05),选择BGC823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转染STMN1-siRNA后BGC823细胞中STMN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TMN1-siRNA组、顺铂组、STMN1-siRNA+顺铂组OD值及Notch1、Hes1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TMN1-siRNA+顺铂组OD值及Notch1、Hes1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STMN1-siRNA组和顺铂组,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STMN1-siRNA组和顺铂组(P<0.05)。[结论] RNA干扰STMN1表达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增强顺铂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的促进作用。
  • 良性脑膜瘤中IL-1β对NF2基因甲基化调控的作用研究 下载:24 浏览:223
  • 李峰1 张超2 《肿瘤研究》 2019年5期
  • 摘要:
    [目的]探讨良性脑膜瘤中炎症因子IL-1β在NF2甲基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利用2个脑膜瘤患者手术后的标本做原代细胞培养,不同浓度IL-1β(0,0.2,0.4,0.8,1.0,10ng/ml)处理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F2、merlin和DNMTs的表达,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NF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通过共同添加IL-1β和DNMT抑制剂或siRNA,观察IL-1β与NF2甲基化的关系。[结果] IL-1β能促进脑膜瘤细胞的增殖。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1β能降低脑膜瘤细胞NF2和merlin的表达。IL-1β能诱导脑膜瘤细胞NF2启动子甲基化;同时IL-1β能增加脑膜瘤细胞中DNMT1的表达,而IL-1β诱导脑膜瘤细胞的NF2启动子甲基化可以被DNMT抑制剂和siRNA抑制。[结论 ]IL-1β通过DNMT1诱导NF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这种甲基化可以下调NF2基因的转录。抑制DNMTs可以考虑作为调控NF2表达和和抑制脑膜瘤发展的治疗靶点。
  • 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剂量学及对唾液腺保护的分析 下载:20 浏览:409
  • 王孔成 李双双 刘娟 高山宝 闫婧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目的]比较鼻咽癌在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与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两种治疗计划中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及唾液腺的剂量。[方法 ]收集2015~2016年行放疗的31例鼻咽癌患者,将定位数据及靶区勾画信息分别传输至Tomotherapy TPS工作站及Elekta Pinnacle TPS工作站进行调强计划设计,比较两个治疗计划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及唾液腺平均剂量、腮腺D50等指标。[结果]螺旋断层放疗计划与常规调强放疗计划比较,适形度指数(P<0.001)与均匀性指数(P<0.001)均有明显优势。腮腺的受照射剂量在常规调强放疗计划中更有优势(右侧P=0.01,左侧P=0.001)。腮腺D50在两组放疗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P=0.671,左侧P=0.156)。螺旋断层放疗计划中颌下腺的平均剂量明显降低(右侧P=0.007,左侧P=0.007)。[结论]两组放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相较于传统调强放疗计划,螺旋断层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有更好的靶区剂量覆盖,剂量均匀性,在颌下腺保护优势明显。
  • 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家系的EXT基因突变检测 下载:15 浏览:179
  • 江梅 乔法敏 和占华 杨小庆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目的]对遗传性多发性骨疣(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EXT)也称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E)家系的EXT1和EXT2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寻找引起该家系EXT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利用与EXT1、EXT2紧密连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确定候选基因,然后对候选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PCR-测序法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DNA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致病基因EXT2第三外显子有一新的637G>A无义突变,致使编码第192位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提前出现终止密码,使编码蛋白成为只有191个氨基酸的截断型蛋白。突变与疾病共分离,其余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家系调查发现,该突变来自于先证者父亲,先证者EXT1基因未发现变异。[结论] EXT2基因637G>A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发生多发性骨疣的分子机制。
  • LncRNA PVT1与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下载:42 浏览:347
  • 潘雪峰1,2 高春芳1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PVT1(lncRNA PVT1)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癌性非编码RNA在多种恶性肿瘤呈现高表达并提示不良预后,其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lncRNA PVT1在多种肿瘤中具有致癌活性或驱动作用,比如以竞争性内源RNA或作为"分子海绵"负性调控肿瘤相关miRNA的表达促进肿瘤发生等,因此,基于lncRNA PVT1在肿瘤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望为恶性肿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循环肿瘤DN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检测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下载:34 浏览:263
  • 李伟 李文杰 钱诚 《肿瘤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复发率高、总生存率低的高侵袭性疾病。TNBC具有高度异质性,且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决定了其临床预后较差。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监测TNBC的新辅助疗效与微小残留病灶,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性疾病,进而指导TNBC的个体化治疗,改善其临床预后。全文就ctDNA检测技术作一介绍,并重点阐述ctDNA在TNBC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罕见类型乳腺癌的诊治 下载:88 浏览:496
  • 乔恩奇 陈道宝 金菊 杨红健 《肿瘤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对于少见组织学类型的原发性乳腺癌,由于它们独特的本性,在临床实践指南中并没有提及,从而给临床医生在治疗方案制定上带来很大挑战,包括腋窝分期、手术方式、辅助治疗以及告知患者疾病的预期病程和预后。全文回顾一系列少见类型原发性乳腺癌的病案报道和发表的文献,为这些少见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 乳腺癌分类治疗日新月异 下载:45 浏览:313
  • 王晓稼 《肿瘤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正>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其发病率仍然呈现快速增长,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开展了早期筛查、早诊早治,重视循证证据、规范诊治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引入新技术、新型药物、新理念,乳腺癌总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方面,临床专家围绕着提高治愈率和保证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研究与探索,建立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策略,使各分子亚
  • 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下载:35 浏览:197
  • 王传彬 董江宁 韦超 李乃玉 方梦诗 林婷婷 韦树华 《肿瘤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目的]探讨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来源富血供肿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病理证实的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资料,结合文献进行CT征象探讨和误诊分析。[结果](1)29例中,胃肠间质瘤(GIST)9例,副神经节瘤8例,Castleman病(CD)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3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各2例。定位准确率96.6%(28/29),定性准确率82.8%(24/29),定病准确率69.0%(20/29)。(2)增强后实性成分呈"快进慢出"的是副神经节瘤、间质瘤、IMT和CD;呈"持续渐进性强化"的是SFT、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病灶内低密度区渐进性强化的是SFT、IMT、CD和平滑肌瘤;(3) GIST好发于腹腔,分叶状,坏死范围大且多位于中心,易与肠腔相通形成"气-液"平面,邻近肠系膜血管常增多、增粗;副神经节瘤好发于腹膜后中线区,边界清楚,囊变、坏死常见且散在分布,部分呈"星芒状"改变,肿瘤以内部血管增多为主;CD好发于腹膜后肾门水平,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边缘渗出,周围可见多发"卫星灶",边缘可见增粗血管影;SFT好发于肠系膜区或髂血管旁,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呈分叶状或匍匐状,密度不均,内可见索条状低密度区及增粗血管影;IMT好发于肠系膜区,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边缘可见渗出和增粗血管影,密度不均,内可见索条状低密度影或片状粘液变性区;平滑肌瘤好发于腹膜后或盆腔内,边界清楚,容易粘液变性,增强后低密度区和实性成分均渐进性强化,与子宫肌层密度相仿;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腹膜后间隙或下腔静脉旁,分叶状,坏死明显,可见肿瘤血管生成,易侵犯下腔静脉。[结论]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起源的富血供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定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子宫内膜癌1971年临床分期与FIGO2009年手术病理分期比较 下载:31 浏览:446
  • 赵轩宇 孔为民 商若天 焦思萌 《肿瘤研究》 2019年2期
  • 摘要: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癌全面手术病理分期时代下临床分期的不足及改进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比较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差异。[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相比,临床分期Ⅰ期误差率为16.15%,临床分期Ⅱ期误差率为82.79%。手术前后组织学分级总误差率为37.19%,术后有11.25%患者危险分层由低危转为高危。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Ⅰ期5年生存率85.37%,手术病理Ⅰ期5年生存率为93.39%(χ2=10.32,P=0.001)。临床Ⅱ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5%,手术病理Ⅱ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77.7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误差率较高,推荐将术前MRI及宫腔镜等检查纳入临床分期中以增加术前对病变范围评估的准确性。
  • 血浆钙离子、25-羟基维生素D、CaSR及E-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27 浏览:429
  • 韩雪 林杉 赵子伟 《肿瘤研究》 2019年2期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钙离子、25-羟基维生素D、组织中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tive receptor,CaSR)及E-钙黏蛋白(E-calciummucin,E-cadherin)在乳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经手术切除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60例(A组)、同期100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B组)和40例乳腺癌旁组织标本(距癌灶边缘5cm)(C组)。入院确诊后未经治疗前,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A组、B组血钙离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组、B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三组均实施E-cadherin及CaSR免疫组化。[结果] A组血浆钙离子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CaSR阳性率高于B组、C组(P<0.05);A组E-cadherin阳性率低于B组、C组(P<0.05);乳腺癌Ecadherin、CaSR、血钙、25-羟基维生素D表达与TNM分期、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钙离子、25-羟基维生素D、CaSR及E-cadherin与乳腺癌病变密切相关。
  • 乳腺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下载:94 浏览:494
  • 臧传鑫1 刘瑞娟2 赵文歌3 孙月3 唐世锋2 孙长岗2 《肿瘤研究》 2019年2期
  • 摘要:
    乳腺癌干细胞是乳腺癌组织中少数具备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乳腺癌治疗后易转移、易复发与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相关。乳腺癌干细胞信号通路在激活乳腺癌细胞功能、乳腺癌调控细胞分化以及控制乳腺癌细胞分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打破其平衡状态将导致乳腺癌细胞失控性增长及肿瘤发生。针对相应通路进行阻断性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视角。全文主要就乳腺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miR-3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48 浏览:370
  • 王江坤 郭宝良 《肿瘤研究》 2019年2期
  •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多篇文献报道miRNA可通过特异性结合靶基因,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转移、凋亡等进程。miR-31因介入乳腺癌侵袭-转移级联活动的多个关键步骤而成为研究热点。全文就miR-31在乳腺癌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下载:63 浏览:299
  • 孙鹏 徐玉清 《肿瘤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极罕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肉瘤,它起源未定,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的盆腹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赖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遗传分子学改变,特征性的t(11,22)(p13;q12)染色体异位产生EWSWT1融合基因,可通过RT-PCR、FISH、Southern blot技术检测这一融合基因来确诊。该疾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17~25个月。DSRCT最优的治疗目前尚无共识,最大限度地减瘤手术、化疗、放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但总体疗效欠佳。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肿瘤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21
访问量 160328
下载量 60589
总被引次数 852
影响因子 1.82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