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临床分析卵巢肿瘤运用256层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于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病情经手术病理确诊,均给予256层螺旋CT诊断,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与病理检测的结果,并对多层螺旋CT检测的卵巢囊腺肿瘤良恶性的特点、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256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1.43%,与病理诊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的卵巢囊腺肿瘤直径和CT值均小于或少于恶性组相应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用于卵巢肿瘤诊断中,可提高鉴别作用,并且可以基本确定良性和恶性,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人文关怀的恶性肿瘤护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并对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方法:立足于本次研究课题,从本院肿瘤科近一年内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当中选出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平分的原则对其进行小组划分,其中40例实施常规护理,剩余40例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两组分别以护理模式命名。结果:从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来看,在抑制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关怀组的护理效果明显更优;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关怀组的护理优势也比常规组更为显著。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他们由于受到自身病情的影响,导致其在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同时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难以得到提升。而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应用恰好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也能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摘要: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联合高压氧、丙戊酸钠对脑肿瘤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60例,加以术后高压氧、丙戊酸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联合高压氧、丙戊酸钠治疗后,其功能及心理状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联合高压氧、丙戊酸钠治疗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减少其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风险,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获得良好预后。
摘要: 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并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脑肿瘤患者的IL-8、MBP、ETS-1、NSE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共100例,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颅底入路组、前额入路组、枕颈入路组和经额颞入路组,每组各有24-26例不等,比较手术前后各组患者的IL-8、MBP、ETS-1、NSE水平、疼痛程度及肿瘤切除率。结果: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IL-8、MBP、ETS-1、NSE水平均较手术前高,但接受不同手术入路患者术后IL-8、MBP、ETS-1、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其中颅底入路组较其他入路组更明显(P<0.05)。术后第7天,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其中前额入路组和经额颞入路组疼痛程度降低幅度更大(P<0.05)。本次研究中,肿瘤总切除率为89.00%,其中颅底入路与前额入路肿瘤切除率较高(P<0.05)。结论:患者脑肿瘤位置不同,选择的入路方式也不同,选择预与之相适应的手术入路,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改善血清指标,从而确保脑肿瘤的切除率。
摘要: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胶质瘤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采取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每组各55例。以治疗有效率、认知功能、神经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实验组治疗后显低(P<0.05)。两组神经肽水平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摘要: 目的:探讨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80例肿瘤化疗PICC留置患者,抽签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满意度、并发症率。结果:实验组不良情绪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化疗PICC留置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效果确切。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输液港与PICC置管的效果对比,望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针对研究内容纳入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化疗患者共74例,病例的收治时间从2022年2月开始计算到2023年2月结束,历时12个月,将这74例患者随机均等的纳入两个小组中,两个小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差不大,实验组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对照组应用 PICC 治疗,将两组有效的治疗评价指标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社会方面、精神及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其他方面评分以及生命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实验组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通过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照组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白介素8等血清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对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输液港治疗,效果好于PICC置管治疗,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摘要: 目的:探讨脑肿瘤合并脑积水应用术前分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为就诊于本院的脑肿瘤合并脑积水患者,2021年3月-2022年9月为抽取患者的时间段,共7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分成两组,录入对照组的患者38例,开展腰椎穿刺引流术,录入实验组的患者38例,开展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治疗效果、颅内压与脑脊液SP100蛋白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及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水平为两组作比的主要内容。结果:两组对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高,而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颅内压、脑脊液SP100蛋白水平:术后均低于术前,其中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用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KPS评分、GOS评分: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两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未在术前两组TNF-α、IL-6、IL-10等炎症因子上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TNF-α、IL-6、IL-10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脑肿瘤合并脑积水采用术前分流术治疗不仅可对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促进颅内压缓解,且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保证理想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全面推广普及。
摘要: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内科护理及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探讨了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的内科护理措施,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 研究ORC1如何调控肺腺癌靶基因SLC7A1L的表达及其对疾病进程的影响。ORC1在细胞周期启动和DNA复制中至关重要,而SLC7A1L在肺腺癌的多个生物学过程中扮演角色。研究指出,ORC1通过转录和翻译后修饰来控制SLC7A1L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翻译后修饰的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以期为肺腺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摘要: 目的:探究宫颈癌病人在接受护理期间,予以宫颈癌护理+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在2023.1-2024.5时间阶段中,提取出50名病人,将其实行划分,将医院日常护理运用在对照组,将心理护理运用在观察组,数值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逐步改善,P<0.05。结论:宫颈癌病人在实施护理期间,为其实行心理护理,以及对宫颈癌患者护理之后,病人的心理状态逐步改善,促进病人的预后。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老年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院内就诊的80例老年癌症患者(样本纳入例数:80例;样本纳入时间: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以随机摸球为基础分组方式,分为对照、实验两个小组,观察例数高度一致。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干预。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相比,实验组(临终关怀护理干预)护理后的负性情绪评分(SDS/SAS)更低,生活质量评分(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癌症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人性化疼痛管理应用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录的72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6例对照组、36例实验组,依次开展常规护理管理、人性化疼痛管理,对比指标:①疼痛评分、②护理满意度。结果 疼痛评分:护理前两组患者指标数值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指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护理中采取人性化疼痛管理干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实施安宁疗护理念下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化疗后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化疗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60例)实施安宁疗护理念下细节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结果:观察组护理后QOL评分更高(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应用安宁疗护理念下细节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 分析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开展认知行为护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42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段:2023.03-2024.03,并将其依据随机法分成各有21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 癌因性疲乏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自我效能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差异明显(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开展认知行为护理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摘要: 目的 分析对卵巢癌住院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卵巢癌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共计选取44例,均于2023.01-2024.01参与研究,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一组设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一组设为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 心理状态评分,护理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卵巢癌住院患者开展优质护理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摘要: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对肿瘤癌痛患者的护理管理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住院的80例肿瘤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在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态度各个方面的平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癌痛病人进行优质护理,能明显减轻疼痛的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摘要: 目的:研究肺癌癌痛患者院外延续护理对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2例肺癌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外延续护理。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体能、功能、疼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KPS、体力状况分级评分及VA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KPS、体力状况分级评分及VAS评分都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癌痛患者院外延续护理能有效缓解肺癌癌痛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方面的优势。通过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MS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子宫底部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5mm,重建间隔1.5mm。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3.0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标准 线圈。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DWI,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T1WI:TR 500ms,TE 10ms;T2WI:TR 4000ms,TE 80ms;DWI:b值0和1000s/mm²,TR 4000ms,TE 68ms。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 进行双盲法阅片,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以及侵犯范围等。对于MSCT和MRI的图像,分别记录阳性发现数。结果:MS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大小的准确率方面,MRI优于MSCT(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MRI在显示肿瘤大小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MSCT和MRI检查结果,制定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