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替代性研究 下载:79 浏览:500
  • 王宇光 杨豪中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 摘要:
    从承载空间活动的角度看,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可替代性"影响。该文从统一性、对立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中可替代性活动的关系。并对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行、休闲娱乐、健身、商业、认知、交流等六大类活动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可替代强弱性,并提出了网络社会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参考意见。
  •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以碧桂园·森林城市设计为例 下载:79 浏览:491
  • 宋靖华 谢昕芹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 摘要:
    人的集群活动是城市更新和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城市与其居住者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特定场景下人流的活动状况,自下而上地探索城市空间的合理性,得到更有效的设计方案。相比于其他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社会力模型"聚焦于"人"这一对象本身,将人流运动以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量化为具体数值,更准确地找到人流的活动规律。以碧桂园·森林城市的优化设计为例,在初步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对场地内行人活动的模拟和分析,发现设计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修改后的模拟结果表明,最终方案的人群活动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 武汉长江文明馆展示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下载:77 浏览:507
  • 常健 李宁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 摘要:
    长江文明馆作为国内第一个讲述大河文明的展馆,其展品和展示方式都存在着特殊性。该文从展品的角度,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展示设计方式,通过对武汉市长江文明馆的展示设计进行一系列建成后使用现状的分析,得出其展示设计对展示空间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文明馆大尺度展品的展示、场景式展示以及景观式展示,影响了展示空间的尺度、层次、体验感、流线组织、利用率、合理性等,从视线、流线、光线与材质等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现有不足,从而优化展示空间。
  •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的艰难推进 下载:76 浏览:503
  • 王欣怡1 刘安平2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 摘要: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提出十多年来,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其发展。作为实施主体的房地产企业也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开始了自己的产业化道路。通过住宅项目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进展缓慢。在住宅政策不断调整更新的今天,房地产企业产业化发展遇到了些许困难,如何解决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产业化是我国住宅发展的必经之路,房地产企业唯有坚持产业化发展,才能防止被竞争者击败和淘汰。
  • 基于“散点透视”的高速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设计研究 下载:81 浏览:491
  • 戴一正1 戚广平2 姚涵1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 摘要:
    该文提出了具有中国自身文化属性的高铁沿线动态景观设计策略,根据高速运动下人的视觉特点,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散点透视"的空间组织方式,将高速铁路沿线的景观基底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核心景物和非核心景物的原则进行视域特征的建构,以"山、水、村、绿、田"为线索进行场景单元的提取,以渐变渗透为手段进行时空特征的叙事,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长卷的空间和景物的组织特点,与高铁沿途景观相结合,为沿途的城市宣传提供新平台、新视角,为高铁乘客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
  • 强势旅游吸引极核周边特色小镇联动开发模式初探——以丽江拉市镇为例 下载:80 浏览:492
  • 郭玲 《中国建筑》 2019年6期
  • 摘要:
    位于强势吸引极核周边的旅游型特色小镇可借助优良的区位优势实现联动发展,该文对两者联动开发的实质进行了研究,联动开发的层次演进是依托区位关系、服务设施协调完善、旅游错位开发、品牌一体化打造四个逐步深化的演进阶段,进而提出联动开发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以丽江拉市镇为例,分析其联动发展的基础,提出品牌联动、设施联动、环境联动三大策略,实现相促共赢,如何实现强势旅游极核和特色小镇的联动开发,意义重大。
  • 基于大数据的苏州开放街区分析研究 下载:81 浏览:487
  • 张伟亮1 陈翚2 郑梦雷3 尹修久1 徐红权4 《中国建筑》 2019年6期
  • 摘要:
    在传统封闭小区的大规模建设带来生活、出行不便以及文化断裂的大背景下,苏州作为各类试点城市,为顺应城市的发展,有必要对开放街区进行探讨研究。该文通过研读文献梳理出开放街区的定量和定性衡量指标,基于此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苏州开放街区进行初步判定,得出苏州现状及规划的行政办公用地基本上符合开放街区尺度及其他要求。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分析出苏州老城和新城开放街区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以期支撑后续苏州居住型开放街区设计指引工作的开展。
  • 基于本土模式语言探究新农居设计——以汉中市宁强县适应性农居设计为例 下载:77 浏览:490
  • 何方 《中国建筑》 2019年6期
  • 摘要:
    该文简析了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在乡土建筑中利用的可行性,并运用其中的模式理念和模式语言方法对汉中市宁强县乡村的传统及当代建造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取出当地的本土模式语言。在之后对本地乡村新农居的设计创作中,试图探讨一种基于本土模式语言对建筑单体的空间布局、整体效果及细部营造进行整合设计的构想思路,使设计出来的新农居既延续了地方的传统特色,又适应当地人的生活发展需求。
  • 吉林市全民健身中心的地域性关联创作实践研究 下载:85 浏览:514
  • 刘勇 黄勇 莫娜 《中国建筑》 2019年5期
  • 摘要:
    在全民体育的背景之下,面临体育场馆缺乏的现状,体育建筑的赛后空间利用问题能够成为可解途径。该文针对吉林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展开对体育建筑地域性关联创作构思问题的研究,同时亦在关注体育建筑赛后的空间利用问题。设计从城市规划布局的定位开始,思考建筑与城市环境关联性问题,使赛后的体育建筑能够成为激活城市局部区域活力的关联性要素。从建筑与环境的地域性关联和新旧结构与复合功能的关联两个方面阐述体育建筑的关联创作实践。
  • 基于心理评价甄选建筑配色方案方法初探——以徐州矿大学府新街为例 下载:81 浏览:501
  • 孙良 何方 《中国建筑》 2019年5期
  • 摘要:
    针对建筑色彩配色方案多选一的问题,试图建立以色彩心理应用为主的评价方法。该文前期在对研究对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立多个色彩配色方案,建立建筑色彩心理认知语义量表并对其赋值,之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建筑色彩心理认知实验并记录相应数据。依据之前设立的参考值用数据分析软件缩小立面选择范围,最后通过对生理数据的提取分析,从而确定适宜的建筑色彩配色方案。
  • 基于居住意愿调研的农民住宅需求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市为例 下载:84 浏览:505
  • 李博1 綦彬1 龙天翔2 《中国建筑》 2019年5期
  • 摘要: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的住宅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和城乡过渡性特征。通过对湖南省宁乡市7个乡镇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从居住地选择和住宅建设要求两个方面研究了当前农民的居住意愿,据此分析了农村农民和城镇农民的各类住宅需求。研究发现:人口年龄构成、家庭年收入、收入来源、现有住房形式和建购房目的等是农民住地选择和住宅功能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农民需要"农和新"的绿色人本化住宅,城镇农民需要"宅店结合"与"住工兼顾"的住宅。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为例 下载:81 浏览:502
  • 刘谦 倪琪 《中国建筑》 2019年5期
  • 摘要: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可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雨洪管控。该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河绿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的作用,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主张从源头控制、中途传输、末端调蓄三个阶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集水、输水、汇水景观设计,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雨洪管控。并以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为例,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城市滨河绿道,以期为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 旅游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桂林市为例 下载:87 浏览:511
  • 黄淑娟1 李启瑄1 车磊2 《中国建筑》 2019年4期
  • 摘要:
    在获取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相关分析对桂林市域餐饮业空间格局进行辨识,并从住宿、道路交通、旅游景点、购物、娱乐、旅游人群六个方面研究其餐饮业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桂林市餐饮业整体呈现"一主一副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从价格和口碑来看,主城区服务能力较好,阳朔县较差,其他各县均需提升。购物设施对餐饮业空间集聚影响较小,其余要素均与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相关的关系,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 城市公园的个性化规划探索——以西安皂河生态公园规划为例 下载:90 浏览:505
  • 过琳琪 《中国建筑》 2019年4期
  • 摘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的系统性和均衡性、功能的复合性、建设投资的多元性和运营维护的可持续性正被广泛关注,因此对其选址、功能定位及业态组成、公园用地与周边城市建设用地间关系、可持续运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由项目案例从公园布局的区域协同、生态控制、功能业态的多样性,以及投资运营方面的机制创新介绍了相关探索和策略。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建筑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6
访问量 166527
下载量 51065
总被引次数 782
影响因子 1.68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