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配套美丽乡村公建产品的设计探索——以武汉市小朱湾为例 下载:86 浏览:507
  • 朱小卓 张薇 刘莹 张酰委 《中国建筑》 2019年4期
  • 摘要:
    该文针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建产品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现象,对武汉市美丽乡村小朱湾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发现,小朱湾希望通过其自身优势发展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发展过程中,因旅游发展自身存在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较为突出。为解决既存现象与问题,从设计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含有可变式空间的模块化公建产品的设计思路,并将该思路进行推广与实施。
  • 历史再现——恭王府建筑群的修缮复建研究 下载:90 浏览:509
  • 郭佩艳1,2张壮3,4刘庭风1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 摘要:
    恭王府是清代王公府邸中经修缮复建后,现存最完整且对社会整体开放的王公府邸。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整理、现场调研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恭王府中建筑群的修缮复建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总结发现,在恭王府整体修缮中,少量已经不存在的建筑进行了原址复建;大部分建筑在保持建筑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了木构件防腐加固、彩画修复、门窗补配等恢复性修缮;部分建筑内容在修缮中进行了原状保留,展现其历史原貌。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整个府邸及花园建筑群的修缮复建过程中,秉承了"恢复历史原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复原则,真实地再现了恭王府的原貌,修缮复建的过程符合文物保护法的保护原则。
  • 历史文脉视野下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初探——基于尼巴村实践 下载:95 浏览:510
  • 李沁鞠 张小娟 刘奔腾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 摘要:
    该文选取中国传统村落——甘肃藏区尼巴村为研究对象,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交通区位条件和人文特色,相比洮河流域的其他藏区本身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较弱。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保护与发展意识薄弱,尼巴村曾引以为豪的特色民居、传统街巷、生活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外界文化侵蚀,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借用人文地理和历史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历史文脉的内涵,即自然、社会、人文、技术,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空间环境与历史人文在尼巴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关系,从生态环境、用地功能结构、传统形态、历史风貌等提出相关的保护策略,探讨对甘肃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 传统乡村更新的空间形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信阳郝堂村为例 下载:90 浏览:500
  • 刘晶1 闫增峰1 李成2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 摘要:
    该文分析了当下传统乡村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乡土景观缺失、空间场所感丧失、民居建筑特色消退等;从支持力、政府推动力、市场需求力三方面分析乡村传统特色延续的动力机制,并对三个动力主体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结合实例,研究提出重构乡村空间特色及文化特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需关注乡村传统空间特色的传承,探索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乡村改造和更新应立足地区要素禀赋,以乡村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支撑,尊重村落原有格局、文化脉络,坚持新发展理念,要保持乡村独有的魅力,才能不被城市同化。
  • 结合城市设计的城市热岛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91 浏览:513
  • 韩冰1 李昊2 贾杨1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 摘要:
    该文通过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阐述其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中对热岛效应的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措施,从热岛效应的所属范畴、评估指标和评估尺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的热岛效应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应该从减少人为热释放量、降低室外环境的壁面辐射、提高室外潜热交换量入手,缓解热岛效应;对热岛效应的评价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设计。
  • 湖南通道地区侗族百年鼓楼平面布局演变探析 下载:94 浏览:518
  • 马庚1 彭蕾2 王东1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 摘要:
    鼓楼作为侗族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研究价值。现阶段对于侗族鼓楼平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而进行的,以建筑学视角为背景的研究较少。该文以湖南通道地区百年鼓楼的平面类型为考察对象,对传统鼓楼平面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出了平面演变的规律。早期鼓楼平面与居住类建筑类似,采用了厅堂式的布局手法。随后,平面类型逐渐演变为了具有鼓楼自身特色的"回字型"平面结构。随着村落的扩张,后期兴建的鼓楼平面类型又出现了以交通为主的寨门式鼓楼。通过本次乡野考察,旨在为今后少数民族聚落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依据。
  • 太原城隍庙的环境变迁与现状思考 下载:97 浏览:520
  • 朱向东 孟欣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 摘要:
    明清时期的太原城隍庙作为太原地区民众世俗生活、民间信仰、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载体,是研究地域传统建筑和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该文通过追溯太原城隍庙及其环境的历史变迁,探索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历史建筑遗存状况的影响。同时,通过太原城隍庙文物保护现状的分析,对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也做了一些思考。
  • 并行·共生·交融——中世纪欧洲与传统中国宗教建筑空间研究 下载:94 浏览:520
  • 洪帆 王海波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 摘要:
    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处在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该文从巴西利卡式、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三个典型的中世纪建筑风格为主线叙述了欧洲宗教建筑空间的演变过程。并以明堂建筑及佛教建筑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建筑的空间序列。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宏观比较,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与表达,并通过这一时期建筑元素的分析,对当今中西方建筑及其文化领域的交融有所启示。
  • 基于空间句法的泰山红门宫空间研究 下载:97 浏览:513
  • 张萌 于东明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 摘要: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选取泰山红门宫寺庙园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的连接度与整合度进行分析,为复杂空间系统的把握寻求新思路;基于视域图解的方法,对其内部通道性空间中四座牌坊的遮隔、障景作用及空间暗示、引导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使场地之中景物的设置更有利于游人的视觉刺激与游览体验。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低影响开发研究评述 下载:96 浏览:515
  • 肖思贤1 戴妍娇2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雨洪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近几年海绵城市建设与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影响开发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导理念,是控制城市雨洪问题的关键。基于对我国近十年低影响开发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并从分析诊断、规划决策和技术优化三个层面提出低影响开发研究的总体思路。最后,对未来低影响开发的方法研究指明了应重点探索的方向。
  • 回归乡村营建的自在:徽州传统民居自主营建过程及特征研究 下载:99 浏览:528
  • 许从宝1 刘征宇2 韩雪1 陈曦1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 摘要:
    与通行的建筑师主导建造模式有根本不同,我国传统民居多呈现出自主营建的特征,村民的广泛参与和自主决策,使民居建筑具备了随今后生活成长的属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挖掘徽州民居自主营建过程的相关事件和现象,比较与建筑师主导建造模式的不同之处,总结自主营建三大特征:村民需求的"有效"表达、营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对个人情感的照顾。以村民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自主营建具有彻底的自然性、地域性和人情化,对反思建筑师主导建造模式的弊端,延续传统村落和民居的自然发展脉络有重要意义。
  • 福州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发展 下载:98 浏览:520
  • 曾庆怡 关瑞明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 摘要:
    经过演化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有着稳定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当地独特的环境,探索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智慧,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对福建省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对比其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总结长乐从古代至现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对长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未来长乐城市发展的启示,以期为长乐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及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 清乾隆中期北京西北郊水系建设及农业景观研究 下载:97 浏览:519
  • 徐冰洁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 摘要:
    清乾隆十四年对京西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建设,增加了北京城市的供水量,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将西北郊造园活动推向了高峰。该文重点探讨乾隆西郊水利工程建设的三个阶段,包括引蓄西山诸水、疏通长河、高粱河;开辟昆明湖、高水湖、养水湖等水库;修建南北旱河等工程的历史变迁。并介绍因水利工程而建设的皇家园林清漪园,分析北京西郊园林与稻田交相辉映的农业景观意向。
  • 基于细胞自动机的城市空间研究进展 下载:51 浏览:460
  • 刘翠 《中国建筑》 2018年12期
  • 摘要:
    细胞自动机是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框架。它借助计算机编程,通过划分研究对象的细胞空间并确定细胞的初始状态及状态转化规则,可以对复杂系统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应用细胞自动机进行城市空间模拟时,需要对标准细胞自动机的构成要素进行扩展。其中,细胞状态转化规则是决定细胞自动机模拟能力的关键,其扩展机制可以概括为标准规则、多因素加权、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等四种类型。在未来应用中,平衡细胞自动机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统筹自组织原则和他组织原则、精细化空间分辨率,是拓展细胞自动机在城市空间研究领域应用能力的重要挑战。
  • 现代城市的动态设计思维框架建构 下载:52 浏览:462
  • 赵曼彤 张伶伶 袁敬诚 《中国建筑》 2018年12期
  • 摘要:
    面对快速城镇化转型,传统粗放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已经跟不上我国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建设的重要工作。英国动态规划的思想在我国已有探索,而动态城市设计的思想还未获得共识。基于此,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笔者首先提出将城市设计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次,通过分析基于城市设计的价值逻辑行为向度,提出一个双向契合的动态逻辑框架;第三,转变范式思维,从整体思维、运筹思维和设计思维构建城市设计的动态思维模式,明确了动态城市设计的整体思路,动态城市设计的组织流程、输出流程和动态城市设计的迭代循优过程。希望通过由浅入深地论述动态城市设计的思维路径和思维方法研究,对后续的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建筑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6
访问量 166527
下载量 51065
总被引次数 782
影响因子 1.68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