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千年古钺,文明曙光——平湖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 下载:79 浏览:498
  • 倪剑 李琪 《中国建筑》 2018年4期
  • 摘要:
    当代综合类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或地方的自然、历史、艺术藏品的复合平台,找寻多维度、多领域因子的平衡点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课题。结合平湖博物馆新馆设计分析,阐述了建筑空间形式和地域文化隐喻、宏观城市设计和微观流线组织、外部建筑造型和内部功能布局三方面关系之间的平衡,讨论了平衡设计策略在综合类博物馆设计中的重要性。
  • 连接新旧城区的交通廊道景观设计——以台湾宜兰火车站外围廊道景观为例 下载:84 浏览:502
  • 魏泽崧 纪亚微 《中国建筑》 2018年4期
  • 摘要:
    台湾宜兰作为城市新建增设与保留修补相串联方面的优秀案例,在保有旧城历史的基础上对新旧城区进行了有效连接。该文通过借鉴其设计手法和理念,研究城市改造的"针灸术",在关键点位,用最小的干预实现最大程度的转变。由此,启发我们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旧有的历史古物进行再利用,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交通廊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链接作用,进而营造出城市自身独特的魅力,协调并推动旧城历史景观的维护、更新,以及未来新城建设。
  • 基于SD法的沈阳建筑大学长廊东侧台阶使用评价研究 下载:88 浏览:511
  • 马雪梅 宋天明 王飒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 摘要:
    运用SD法以沈阳建筑大学长廊东侧台阶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空间中台阶的使用行为及环境特点进行量化评价和对比分析。利用定量化的数据作为后续分析研究的基础。明确学生对台阶空间的客观评价及印象,发现空间特点及相关问题,并提出良好的台阶空间设计应关注季节问题、关注性别差异、建立意向核心三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使台阶空间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强化空间印象,提升空间活力。
  • 西藏建筑遗产测绘中的技术适用性 下载:87 浏览:513
  • 张莹莹1 孙政2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 摘要:
    建筑遗产测绘为建筑史研究提供史料、为建筑遗产保护采集数据,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测绘技术的适用性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比如,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类型,西藏建筑遗产测绘中并不能照搬华北地区常用的激光扫描和CAD二维绘图。该文介绍了西藏建筑遗产的特殊性及其对测绘技术的影响,并通过江孜白居寺和年楚河流域的建筑遗产两组实例对测绘技术进行了对比,结论是低空摄影测量和GIS在西藏的建筑遗产测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小空间大智慧——基于“康复云”理念下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 下载:88 浏览:515
  • 刘浩1 汤朝晖2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 摘要:
    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的6.34%。我国残疾人康复设施缺口很大,除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外,总体建设水平较低,远不能满足目前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所需康复、医疗要求。该文拟根据"上海泰亿格新江湾康复中心"项目方案和施工设计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通过对风格定位、功能布局、细节处理、安全把控等四个层面的具体分体,提出针对当下时代和社会环境、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型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 北京地铁商圈步行系统设计研究 下载:87 浏览:508
  • 胡斌1 田梦2 吕元1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 摘要:
    步行系统在地铁商圈内不仅起着交通功能,也具有休闲、商业功能,其作为地铁商圈的构成框架,在商圈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设计中却不被重视,存在着一定问题。该文侧重从地铁商圈步行系统对区域经济刺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地铁商圈现存问题及类型进行分析,在布局和流线组织方面对北京地铁商圈步行系统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及建议。
  • 安顺西长途客运枢纽设计 下载:84 浏览:507
  • 鲁巍 陈雨祺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 摘要:
    安顺西长途客运枢纽项目作为沪昆高铁安顺西站的站区配套设施,以旅客流线为设计前提,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站房和站前广场融为一体。车站集合了长途客运、旅游集散、机场大巴换乘和司乘休息等多种功能且分区明确,内装修设计也各具特色。外立面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模数,通过控制立面设计的每个步骤,将平、立面,包括节点大样在内的所有细节统一起来。造型和功能完美的结合,细致而有逻辑的设计方式,让这个建筑最终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
  • 基于协同理论的城镇低碳休闲运动型绿道景观设计——以台湾花莲地区两潭绿道为例 下载:92 浏览:510
  • 魏泽崧 纪亚微 《中国建筑》 2018年2期
  • 摘要:
    当今,伴随着全球性的城镇快速化发展,使得区域景观呈现碎片化。该文基于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为顺应绿色生态城镇建设的发展,重新审视协同理念与低碳休闲运动型绿道景观之间的关联,以台湾花莲地区两潭休闲运动型绿道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分析其概况、规模及景观特色,从生态层面、城镇需求、低碳交通、文化等多层面总结协同理念与运动休闲型绿道景观的关联性,并突出低碳交通的重要作用,旨在将协同性理论贯穿于当代城镇的低碳休闲运动型绿道景观建设之中。
  • 旅游发展下宏村镇空间景观形态变化研究 下载:90 浏览:505
  • 施昳1 车震宇1 董立义2 《中国建筑》 2018年2期
  • 摘要:
    宏村作为徽州传统村镇的典型代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旅游开发使村镇建筑、景观环境、居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该文以宏村镇的空间景观结构和社会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的关系以及在空间景观形态变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宏村镇主要空间景观的变化发生于宏村村外,在与宏村一河之隔的际村周边,宏村古村落内基本无变化。(2)旅游业发展导致村镇建筑由居住环境向旅游设施环境的转变,村镇由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向多元化发展。(3)村民意识转变、外来人口流入、政府政策干预、景区开发商发展策略等利益相关群体相互制约,对村镇空间景观形态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
  • 场所的保护与营造——河北娲皇宫景观改造方案解析 下载:97 浏览:513
  • 程羽薇 赵亚东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 摘要:
    该文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角度对娲皇宫风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设计范围主要包括补天湖风景区和女娲文化体验区两大部分。结合风景区的人文资源和历史传说,阐述了两大景区对于场所精神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如何营造风景区内的场所精神。通过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感知和认同,论述了风景区如何运用现有地形、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场地特征来营造场所精神。结合河北涉县娲皇宫风景区设计建造实例,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场所建构方法。
  •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 下载:98 浏览:519
  • 郭谦 李腾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 摘要:
    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汉国时期建筑实物的原真性。同时在狭小用地的限制下,尽力丰富园林空间序列,扩大园林气息,力图营造南汉国时期的"千亩西湖"的文化场景原真性意向。基于对南汉国时期文化场景与建筑实物两方面的原真性考量,是此次整治工程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 大遗址保护视域下移民安置适应性问题研究——以乾陵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设计为例 下载:96 浏览:511
  • 刘令贵 陈培强 蒋维乐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 摘要:
    以大遗址保护为目的的移民搬迁普遍采取以农为非的策略,即农业人口经过土地流转,易地安置后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当前大多数安置区简单地将城市规划结构,城市街区组团,城市建筑形态应用于安置区的建设中,在具有明显城市化意味的设计语境下衍生出的空间形态,必然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经过与劳动土地的剥离,远离传统农村社会的两度空间,搬迁户在安置区内需要进行生活的重新适应。该文以乾陵大唐小镇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高移民对生活环境转变及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 东莞传统村落建成环境评价研究 下载:95 浏览:518
  • 罗瑜斌 王频 黄志鹏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 摘要:
    保护规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东莞南社古村和塘尾古村的保护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距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两村均只实施保护规划的近期部分内容,中期、远期目标均未能实施。通过实地踏勘及问卷访谈对比两村的建成环境及使用状况,分别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道路修缮与使用、绿化景观建成环境以及基础环卫设施建设状况四方面进行评价。大部分居民对南社古村在这四方面的建设情况均表示满意,而对塘尾古村除了绿化环境以外,其余三方面满意度均为一般。针对实施情况及现实满意度评价,提出两村未来发展的建议。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建筑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6
访问量 166527
下载量 51065
总被引次数 782
影响因子 1.68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