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木工程
中国土木工程
《中国土木工程》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土木工程发展综述,重大土木工程实录,发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论文,包括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土木工程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0107

《中国土木工程》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城市跨座式单轨的发展应用及挑战 下载:87 浏览:500
  • 康承磊1 谢淼1 李林飞2 任兴伟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7期
  • 摘要:
    跨座式单轨交通走行系统独特,具有造价低、爬坡能力强、车辆运行噪音低、占地少等优点,能缓解中小城市交通压力以及满足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城市、景区观光旅游等需求,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为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更好的推广以及加深研究者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通过文献收集分析和系统总结的方法,首先介绍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自身发展历史和优点,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跨座式单轨结构动力学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现有的不足提出发展建议。在总结现有国内外研究基础上,认为目前研究理论研究所得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尚不准确,还需考虑轨道不平整、曲线梁桥、动力系数等多种因素,其次相关数据实测较少以及轨道梁的优化设计研究不足,最后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内容有限且滞后。
  • 深圳龙岗某项目弧形大悬挑人行天桥设计 下载:86 浏览:500
  • 王雨洲 曹春华 廖耘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6期
  • 摘要:
    深圳龙岗某项目其顶部弧形人行天桥向外悬挑28.5 m,其独特的造型以及体量,对设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结构采用了新颖的钢箱梁吊挂玻璃步道的方案,最大限度保证两侧视野开阔,及轻盈的外观。为保证舒适度,进行了拓扑优化得到结构的材料分布,并佐证了结构极限频率。进行了人行及风振舒适度验算,并决定在端部采用两组TMD来控制振动。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抗震性能设计等分析,证明结构安全可行。论述了结构的概念设计,以及如何采用复合技术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 地铁区间盾构下穿密集房屋群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76 浏览:495
  • 余涛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6期
  • 摘要:
    通过对东莞地铁1号线某盾构法隧道在下穿密集房屋群处的掘进过程的计算模拟,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掌子面掘进压力和不同盾尾注浆压力下地表和房屋位移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处理措施对洞内截桩房屋的沉降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掌子面掘进压力对于控制地表和地面建筑沉降方面,效果显著大于盾尾同步注浆压力的作用;地面房屋的基础形式及与隧道的位置关系是影响其竖向位移的重要因素,应结合房屋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地基加固比基础托换更利于控制房屋沉降,且两者同时采用的必要性不大。
  • 轻轨特大刚构拱桥承载能力及车桥耦合振动试验研究 下载:85 浏览:502
  • 钟晓林 张鹏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6期
  • 摘要:
    为评估某主跨为310 m的城市轻轨高架桥的承载能力及刚度,进行静载、模态和车桥耦合振动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桥梁整体处于弹性状态,桥梁受载恢复性能也较好;竖向刚度、主梁及边墩横向刚度满足设计使用要求。正常行车时,桥梁上部结构响应与列车运营速度正相关;在现行最大运营荷载下,列车制动及会车状态下不会产生桥梁水平向的最不利状态。
  • 高支模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 下载:86 浏览:502
  • 杨勇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5期
  • 摘要:
    在工程建设中高支模坍塌事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突发性,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基于远程传感技术的高支模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可实现高频自动测量,在施工过程中实时对高支模的变形进行监测,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但该技术尚存在痛点,亟需解决。结合高支模施工安全监测实例,就系统存在的痛点进行分析,探究高支模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改进的可行性。
  • 复杂环境下明挖基坑砌体管井保护技术 下载:84 浏览:502
  • 周书东1 张彤炜1 刘亮1 麦镇东1 阳凤萍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5期
  • 摘要:
    既有地下管线穿越基坑时,当存在某些管道难以迁移或无法迁移,则会采取悬吊保护措施。目前,国内基坑工程中针对管井的保护案例较少,特别是砌体管井的保护案例更少。为解决砌体管井悬吊保护问题,以东莞市某地下空间通道为例,详细阐述砌体管井保护技术的总体思路,介绍主要构件的计算过程,分析施工要点、施工准备要点、监测要点、通风及照明安全及有限空间作业重难点。结果表明砌体管井保护技术具有施工方便、经济效益良好、提高安全富余度等优点,同时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管井的监测,满足通风、照明及有限空间作业等要求。
  • 不同工艺下软土地基处理的静力触探结果分析 下载:86 浏览:503
  • 邝晓婷 韦未 张伟锋 郭泽锋 陈盛原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 摘要:
    对"先堆载预压后桩处理"及"先桩后堆载固结处理"两者工艺条件下的软土地基效果差异进行研究,利用水泥搅拌桩联合堆载预压排水不同方式处理并通过土层静力触探结果可得,经过处理后软基承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先堆后桩的施工工艺对软土地基浅层土体作用效果较明显,先桩后堆的施工工艺对深层土体作用效果较明显;先堆后桩的施工工期较长,对于软土地基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程中,可以优先考虑采用先桩后堆的施工工艺,以降低工程成本。
  • 基于模糊-层次法探讨临河承压水深基坑稳定与降水运营风险 下载:86 浏览:502
  • 陶俊1 李飞2 张飞2 陈湘贇2 李戬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 摘要:
    针对某临河承压水深基坑工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专家对该工程稳定性与施工降水运营方面各风险源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风险源因子的权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隶属度函数,进而对临河承压水深基坑稳定与降水运营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各层次风险源的权重和等级评价更加偏于精确。另外,与减压降水有关的风险源因子的权重较大,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研究成果可为许多临河而建的深基坑工程中相应风险源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 钢箱梁顶推施工关键技术 下载:84 浏览:493
  • 唐辉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 摘要:
    通过对广东高陂某钢箱梁顶推施工进行研究,总结出顶推施工方案导梁设计的关键指标及顶推施工关键、难点技术,解决了顶推施工方案设计及施工的难题,为顶推方案导梁设计关键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数值,同时也为以后同类顶推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 后浇永久柱半逆作法技术应用研究 下载:87 浏览:500
  • 莫杜毅1 黄云飞1 郑述芳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 摘要:
    针对南宁市某酒店深基坑项目所处的复杂环境及地质特点,设计采用后浇永久柱半逆作的基坑支护技术。该技术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内支撑与梁板结构全面结合、基坑周边逆作中间顺作且逆作部分结构柱后浇。与常规逆作法相比,具有安全性更高,施工速度更快,无需拆除支撑、无需设置地下室结构预制柱、造价低等优点,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浅埋大跨度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注浆加固施工技术研究 下载:86 浏览:493
  • 蒋永星1,2 丁超震1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 摘要:
    随着我国公路、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路网密度不断增加,出现了大量新建隧道工程下穿既有公路、铁路的情况。针对国内某新建浅埋大跨度铁路隧道在全风化地层中下穿既有国道公路工程,采用双层大管棚超前支护结合帷幕注浆形成超前支护体系,对洞内软弱破碎岩土体进行挤密加固,防止洞内开挖涌水涌砂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洞内开挖安全,减少了既有公路路面不均匀沉降,确保了道路及行车安全,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 广州某花岗岩地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综合确定 下载:86 浏览:498
  • 张金平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3期
  • 摘要:
    全风化及强风化花岗岩极限侧阻由于其矿物组成及含量不同而差别大,且受地下水及施工工艺的影响较大,难以取值。工程根据静载试验成果,确定其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采用规范经验公式,返求全、强风化花岗岩极限侧阻,再与规范经验值对比,综合确定其推荐值,最后根据设计荷载要求,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综合确定的全、强风化花岗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已经考虑了矿物组成及含量、风化环境、地下水、成桩工艺、泥浆比重等多因素的影响,对特定场地及特定施工工艺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土木工程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29
访问量 160589
下载量 59812
总被引次数 862
影响因子 1.36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