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学报
中国海洋学报
《中国海洋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四大学科及海洋交叉学科和海洋工程环境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代表我国海洋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原创文章。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海洋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10

《中国海洋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论国际法对人为水下噪音规制的必要性与中国的立法完善 下载:28 浏览:337
  • 张晏瑲 黄平伟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1期
  • 摘要:
    人为水下噪音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此议题树立问题意识,进而通过法律对其进行规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拟通过探讨解决人为水下噪音问题以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目的。为此,本文梳理现有法律及条约规定,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立法例,有助于完善我国关于人为水下噪音治理方面的立法。限制水下噪音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欲解决噪音问题,需明确预防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框架,并通过部门立法这一重要途径,以促进更具针对性立法的出台,辅之以政府监管作为必要保障,同时还需注意发挥科研技术的重要作用。
  • 多中心理论视域下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研究 下载:46 浏览:363
  • 郑建明 刘天佐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渤海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载体,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对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频发、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渤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渤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权力运行缺乏多维性,同时作为治理主体的市场和公众未发挥其治理作用。在运用多中心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市场在渤海环境治理中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为公众提供具体可行的参与制度,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区域海洋环境合作对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的借鉴与启示 下载:31 浏览:337
  • 王秀卫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是目前全球海洋环境保护领域最成功的范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涉及18个区域海,目前达成71部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条约。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模式、机制和原则,足以为南海等区域海洋的环境保护合作提供借鉴。我国应积极发挥区域影响力,致力于推进南海区域环境保护公约的谈判,成立相应的合作平台,以及促进区域各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的协同。
  • 海洋环境治理的注意力变迁:基于政策内容与社会网络的分析 下载:46 浏览:359
  • 王刚 毛杨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府注意力体现了政府对海洋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其变迁反映了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内在规律和特性。本文基于1983-2016年间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颁布的318项海洋环境政策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海洋环境治理中政府注意力的变迁。研究发现: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府注意力水平整体较高,呈现出一种波动式的缓慢上升的变迁趋向,且近期显现出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府注意力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同步性特征,且政府在各类海洋环境事务中注意力水平的不稳定性愈加凸显;海洋环境治理中政府注意力的供给源呈现多元化,各政府主体在不同决策模式中的注意力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 明代海外贸易政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下载:50 浏览:379
  • 宋建晓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明代海外贸易时禁时弛,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对明代海外贸易的研究历来备受关注。本文围绕明代海外贸易的政策,着重比较分析了禁止海外贸易派和有限制地开展海外贸易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开放海外贸易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众的利益所在,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禁止海外贸易。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明代海外贸易弛禁政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主要是处理好开放与安全、合作与共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向海经济: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 下载:35 浏览:369
  • 王波1 倪国江2 韩立民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向海经济是新时期所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深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向海经济的理论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认为向海经济是是以陆域经济为基础,以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海岸带为空间载体,以现代港口为支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以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有效衔接陆海通道、实现陆海经济互动融合为目的的开放式经济新模式,空间指向性、演进层次性、发展综合性、高技术依赖性、开放包容性、生态环保性等特征显著,陆域经济、海洋经济、现代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是支撑向海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并将向海经济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互动。
  •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比较研究 下载:41 浏览:360
  • 徐胜 李新格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将海洋科技创新过程分为创新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006—2014年11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远高于创新研发效率,较低水平的创新研发效率导致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总体水平不高;海洋科技创新研发效率和综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则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区域层面上,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及分阶段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分阶段效率协调程度差。
  • 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个文献综述 下载:54 浏览:387
  • 李振福1 陈卓2 陈雪2 陈霄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共建的不断发展,诸多文献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探究了"冰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而"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航线开发密切相关,所以将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联作为切入点,探索其研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环北极国家及域外国家有关北极航线开发利用的政策和实践、北极航线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两者关联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对现有研究进行客观评价,指出目前对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范围较广、研究成果集中丰富、研究方法各具特色、研究理论较扎实但一些领域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量化模型支持以及研究理论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进而提出在研究视角、内容、方法及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 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52 浏览:381
  • 杨振姣 郑泽飞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率先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关乎人类命运,然而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状依然严峻,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应提高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技术水平、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获取北极资源的同时应该关注到北极海洋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积极参与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治理。治理的技术和经验比较欠缺,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规则制度来引导治理活动,且缺乏良好的国际合作。这就要求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研究与实践,丰富治理经验,完善北极治理机制。
  • 中国“北极伙伴关系”:现实考量与建设构想 下载:35 浏览:362
  • 王晨光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 摘要:
    中国"北极伙伴关系",即中国与相关国家专门针对北极事务建立伙伴关系,或把北极事务纳入既有的伙伴关系之中。这是基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外交中的伙伴关系战略而提出的构想,旨在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北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北极利益。中国"北极伙伴关系"需涉及共享科研成果、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参与经济开发以及维护北极和平稳定等议题,对象应包括北极8国和以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为代表的其他域外国家。目前,中国"北极伙伴关系"的建设尚不乐观,应从域内、域外两个层面,根据双边关系的发展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构建。
  • 中美在南海-北极立场的对比研究 下载:38 浏览:379
  • 郭培 清邹琪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 摘要:
    中国反对美国在南海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义开展抵近军事调查活动,并介入南海领土争端。同时中国作为域外国家则积极开展北极航行,这一"反差"被美国政界和学界指责为"双重标准"。本文总结了两国政界、学界在南海-北极问题上关于航行自由、渔业、专属经济区科学调查、投资以及"南海仲裁案"认识上的差异,认为美国在南海和北极实施双重标准,插手南海主权争端缺乏法理依据,南海北极在地理环境、国际法、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南海无法复制北极治理模式而成立"南海理事会"。
  • 口述史视野中的海南疍民与南海关系研究 下载:54 浏览:361
  • 周俊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 摘要:
    尽管近年来海南疍民与南海关系研究已受到不少学者关注,但口述史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口述史对研究海南疍民与南海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我们理解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更好地开发经营南海诸岛;有利于海南疍民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和保护;有利于中外交流,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口述史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文字档案鲜有的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新的南海研究的视野。
  •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中国海员劳动权保护研究 下载:36 浏览:374
  • 张敏 王昊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 摘要:
    随着我国批准加入《2006海事劳工公约》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员权益保护的落实将日益迫切。国际人权法视野下对劳动权及对海员劳动权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则,中国在国际人权法规则框架下,国家对海员人权的"承认"、"承担"和"保护"履行了国家义务,也存在实施的局限。文章从海员人权保护的高度,结合我国海员劳动权利保护中突出的海员社会保障机制问题,及运用社会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海员救助基金,作为完善海员劳动权保护的制度突破。
  • 构建海洋环境救助报酬制度的正当性研究-一个法律生态化的视角 下载:34 浏览:374
  • 高俊涛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 摘要:
    古老的传统海难救助法其形成与发展都根植于海上财产救助,先天缺乏对船源污染海洋环境保护的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进行生态化转向。依据生态法预防为主原则,生态化的法律应制定相应法律规则鼓励船源污染海洋环境救助行为。而生态化法律中,环境救助人不应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定位为生态理性经济人。在海商法私法体系下,对于属于理性生态经济人的环境救助人,激励其环境救助行为应以报酬为主要方式,要以救助报酬激励为核心思路推进环境救助制度建构。
  • 后仲裁时代蔡英文当局的南海政策及因应策略 下载:40 浏览:348
  • 叶正国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 摘要:
    由于受仲裁结果、岛内民意和两岸关系等影响,蔡英文当局在南海政策立场上虽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在台湾角色、U型线和法律依据问题上与大陆的分歧进一步加大,并逐渐摆脱马英九时期南海政策框架,走向浑沌化、差异化和工具化。这实质是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延伸,意图切割两岸的南海联结,大陆须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其"去中国化"趋向。
  • “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模式研究—基于“青岛模式”的探索 下载:34 浏览:441
  • 王娟 刘赛韩 立民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 摘要:
    伴随国际贸易合作"转向",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亟需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实现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双支点"城市,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研究典型性与实践可行性。本研究在对青岛市多个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如下观点:青岛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商品贸易呈互补性、高技术主导与产业链化发展特征;企业"抱团出海"的资本合作模式集聚规模优势、带动效应显著;网络化、定制化的品牌管理、方案输出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尽显青岛国际贸易合作特色。"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管理输出"与"创新平台"同为一体的"青岛模式"成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的典型代表。
  • “一带一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旅游效率测度与空间特征研究 下载:38 浏览:361
  • 王新越 韩霞霞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 摘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强调要加强沿线港口城市建设。为了明确其旅游效率特征,选择合理发展战略,选取16个"一带一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等方法,分析其旅游综合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特征。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一带一路"沿海港口城市的旅游综合效率水平较高,整体处于递增状态并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8. 9%,技术进步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依托两个指数可将16个城市分为四类:天津、广州、湛江为活跃型,深圳、海口为低谷型,上海、厦门、舟山、三亚为稳定型,其他城市为潜力型。
  • “一带一路”战略下山东半岛区域渔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下载:32 浏览:344
  • 花昭 红韩庆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 摘要:
    山东半岛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实施蓝色海洋战略的重点区域,而渔业产业是蓝色海洋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各个地市渔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有利于各地市选择合适的战略发展途径,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有利时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论文以山东半岛地区八个地市的渔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析分析法确定渔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其权重,并使用2011—2015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山东半岛八个地市2011—2015年的渔业产业竞争力,最后综合分析渔业产业竞争力,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海洋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4
访问量 160589
下载量 70562
总被引次数 692
影响因子 1.2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