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世界人”的乡愁——论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公园书写 下载:68 浏览:390

林峥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康有为的海外游记,探讨其对于西方都会公园所投射的乡愁,既超越了传统羁旅谪宦文学中的家国之思,也翻转了殖民时代欧洲旅行书写的权力关系。康有为的乡愁折射了晚清士大夫在遭遇西洋文明时,作为"国人"与"世界人"双重身份的内在张力。这种乡愁一方面出于对国家的自觉和道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世界无所不在的依恋与归属,二者共同造就了康有为独特的乡愁。

“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的希腊渊源 下载:52 浏览:363

李雪莲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周作人著名的"人的文学""贵族的文学"观,以及"受戒者的文学"说,背后都有一定的希腊文化渊源。"人的文学"背后的人学观念,源于周作人从厨川白村转借而来的希腊"灵肉一致"的人性观,其中关于"人"的具体内容,注入了周氏对希腊人文主义的认知。在"贵族的文学"观的不断表达中,周氏的观点逐渐集中于"贵族性"乃"文学家"所必需,而他所谓"贵族"也越来越具有希腊文化的内涵,"贵族"一词就从托尔斯泰《艺术论》中一个阶级的概念逐渐蜕变成了精英主义、启蒙主义意义上的概念。

“叙事文学”:作为一种方法 下载:57 浏览:384

郭冰茹 《文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近些年逐渐显现的文体融合的创作趋势,促使研究界将"叙事文学"视为认识文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叙事文学"的提出打破了文学原有的文体边界,有助于创新文学研究的维度,并有效克服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知识危机,从而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进入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

共和国初期文学“生产”与“批评”的限度——艾芜《夏天》的创作与改正过程初探 下载:34 浏览:365

蔡东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7期

摘要:
1955年5月,艾芜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切身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7月初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做准备。根据视察获得的情况,他创作了主要反映农村统购统销的短篇小说《夏天》,但小说发表不久就遭致读者的严厉指责。按通常情况,一场大规模的文学批判活动可能旋即爆发,可这个文学事件不知为何却戛然而止。"文革"后,艾芜回顾此事迅起迅止的原因,认为是当时文艺界良好的风气所致。如此回答,显然遮蔽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个中更为深层的原因既有此次组织活动本身的规定性,也有批评者与被批评对象的特殊性,更有当时迅速逆转的政治、文艺环境所牵制,而由此造就的文本转生与事后历史记忆的简单化更是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苏雪林的两篇郭沫若评论 下载:63 浏览:448

刘卫国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4期

摘要:
苏雪林在1930年代所写的两篇郭沫若评论《郭沫若与其同派诗人》和《几个以古事为题材的剧作家》,坊间各种"郭沫若研究资料"均未收录。这两篇评论,前文对郭沫若的诗歌在思想上肯定,在形式上否定,后文对郭沫若的历史剧则全盘否定。本文对这两篇评论进行了分析。

杨绛话剧《称心如意》的版本与修改 下载:76 浏览:487

黄海丹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2期

摘要:
《称心如意》自初刊本至文集本,历经三次修改。修改主要是细部的微调,包括用语规范化、清晰准确化、流畅化、细密化以及对口语式比喻的删削。总体上,修改堪称成功:经过修改,剧本的错别字、病句减少;表意更清晰准确,写人写事,更入情理;剧本亦更趋流畅;细密程度亦更佳。然而,亦有不成功的,乃至于失败的修改:用词的规范化造成了台词时代与地域特色的弱化;口语式比喻被大量删改,这使得台词的生活气息淡化,表现力削弱,幽默性降低。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