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孟子之“义” 下载:46 浏览:432

周海春 荣光汉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孟子的"义"由性所发,以"羞恶之心"为"端",隐含于其中并关联性之本然,超越了对象性关系的内外之分而具有普遍性。作为"人路"的"义",也是性善之动能的展开,既表现为对善的思、求,也表现为对恶的自然抵制。义路既落实到按照心性要求的人伦关系,同时也承认身体性的角色人伦关系,孟子以此勾画了"义"的人伦秩序。义通过生出的浩然之气,构成了人成为天民的条件和通向获得天爵的道路;义路最终又归结到"性"、"心"上来。

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下载:49 浏览:386

朱琴 刘培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日本古代匠人虔诚的神佛信仰、特殊的等级身份、严格的技术等级制度、优厚的社会待遇是日本工匠精神的肇因,而中世时期行业团体的出现、丰厚的经济回报以及战国大名的重视则成为古代工匠精神进一步强化的外在动力。近世以来,町人伦理逐渐内化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核,家业传承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工匠精神。近现代的会社制沿袭了家业传承的存续特点,吸取并发扬了近世工匠精神,成为日本制造的品质保证。

身份·人伦·集体: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的伦理记忆 下载:58 浏览:335

郭增强 杨柏岭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叙事维度中,家宅作为伦理感知的记忆之场,婚姻出入于伦理宿命的围城,伦理观念被社会建构。在家庭场域的外延与内涵的功能叙事中,家庭与社会的互文性,融合着导演的创作记忆,影像作品储存着社会凝聚性结构的时代记忆。

《易传》与“生生”——回应吴飞先生 下载:58 浏览:386

丁耘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是对吴飞先生《论"生生"》一文的回应,吴文与笔者旧文交涉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确定"生生"在《易传》中的含义,说明吴文所看重的"生生十六字"实则是对"损"卦的解释,而非如他所言是对"咸"卦的解释。不过吴飞先生与笔者最终的立意与趋向并无实质差别,吴飞先生之学重人伦,笔者进路则重道体。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