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张爱玲晚期的文学观念——以《小团圆》为例 下载:45 浏览:339

张悦然 《文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张爱玲晚年作品《小团圆》的价值,不只在于对她私人经验的窥探,更重要的是其文学观念的流变以及这种流变在她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轨迹。在以《小团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张爱玲试图回归中国文学传统中对"含蓄表达""深入浅出"的追求,在小说中表现出某种"非写实性"的样貌。为此她弱化人物生存的根基、淡化叙述的外缘、从着重外部世界转向强调人物内心,以对话勾勒人物形象……这些努力使其极具辨识度的文学格调褪色,转向晚年的质朴、委婉、晦涩,它更强调读者的参与,显现出文本极强的开放性。

写实的寓言与抒情的辩证——重读沈从文的小说《懦夫》 下载:61 浏览:451

唐伟 《文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沈从文的《懦夫》以最写实(戏剧性)的小说形式,寓言式地表达了最抽象的人的理性思维状态。小说的写实叙事和象征寓言既可以各自独立地自行其是,同时也能在精神辩证的意义上相互支援。《懦夫》的创作表明沈从文的思维认识具备了高度成熟的内在逻辑结构,也在外部指示的意义上暗示沈从文公民理性精神的日臻圆融。正是有《懦夫》这种哲学纲领式的寓言实验铺垫,沈从文才得以完成较为完整的诗学训练和成熟的认识论双重准备,而随后《边城》的问世,也才显得自然而然的有据可循。

从“文革后”到“新时期”——论日本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方式 下载:65 浏览:457

孙若圣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6期

摘要:
文革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内被命名为大一统的"新时期文学"。但在脱离国内政治语义场的日本中国学界,文革后的当代文学有"文革后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三种指称方式。笔者考证发现,"文革后文学"主要在80年代中前期普遍使用,代表了学者们在无法判断中国文坛走向的情况下对中国文学的中立性称谓。"新写实主义文学"出现于80年代初期,使用该命名的学者主要受到来自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的影响。"新时期文学"直到80年代中期开始才逐渐为日本学者接纳。在日本学界的研究语境中,"新时期"并非国内认为的预设性指称,而是日本学者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10年左右的观察后承认其文学价值的表现。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