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下载:25 浏览:300

刘璟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自200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史料建设、教材与理论建设等方面较20世纪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本文根据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21世纪以来这特定时期内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北魏洛阳城之“里”“坊”“乡”空间再探 下载:22 浏览:144

周胤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北魏洛阳城中"里""坊""乡"空间的基本问题,并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就其时都城居民生存、生活之地域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辨。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北魏洛阳城里坊数目的问题上众说纷纭,笔者欲借此文,试作厘清。只有对北魏洛阳城内居民生存空间进行了解,我们才能对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理解,才能就之后寺院等这类公共空间的蓬勃发展找到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

雅克·勒高夫史学研究特点探析 下载:57 浏览:215

金志高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雅克·勒高夫的史学研究同早期年鉴史学范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研究对象和主题上,他继承了年鉴一代史家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传统,成为推动心态史和想象史发展的关键人物;在研究理念上,他对年鉴"总体史"和"长时段"观念进行了发展和变革,提出了"漫长中世纪"的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古今倒错"方法的使用体现了年鉴史家对"过去与现在"关系的深化理解,"跨学科"方法则进一步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勒高夫的史学研究代表着"年鉴-新史学"运动发展的新方向,对法国乃至西方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俄罗斯史学研究的“帝国热”和帝国史流派——近年俄罗斯史学转型的重大问题 下载:74 浏览:433

马龙闪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最近20年,俄罗斯史学研究出现了帝国转向。一方面,帝国研究热伴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内政外交变化而出现,其中不乏国际学术界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又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俄国内部帝国史研究的持续推进相关。这种帝国史流派不仅影响到俄国政坛,而且还演变为主流历史书写。在此基础上,新帝国史也脱颖而出,试图"磨掉"意识形态烙印和东西方差异。

诸子百家的治术争鸣 下载:87 浏览:324

李锐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诸子百家对于统治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诸子所提出的治术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不少缺陷。在由春秋战国走向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法术首先借诸国变法、秦朝统一及汉承秦制的统治实践,奠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基础。但是从秦汉的实际统治术来看,也曾有过反复,黄老之术一度很有市场,但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法术最后和儒学结合,阳儒阴法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统治术。

基于刑法修正案罚金刑适用的实证分析 下载:52 浏览:450

马琳娜1 张明新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分则的罪名新增了大量的罚金刑,确认了罚金刑在刑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规定了罚金刑的延期缴纳制度,但其没有规定具体的执行机关,也没有规定执行时效,可操作性不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另外,其主要规定于故意犯罪中,而在过失犯罪中鲜有涉及,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且多数规定有罚金刑的罪名没有规定限额,对判处罚金刑的单位犯罪中没有任何数额的规定,赋予了法官过大的裁量权,不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而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罚金刑的适用上相对成熟,将"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刑法格言落到实处。我国可以借鉴域外罚金刑的相关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继续完善罚金刑,保持刑罚体系的一致性。

传统中国的司法理念及其实践 下载:35 浏览:434

张中秋1 潘萍2 《法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传统中国的司法理念是"平",亦即等者同等、不等者不等的动态的合理正义观。为了将"平"的司法理念落到实处,传统中国一是进行体现"平"的制度建设,一是追求"平"的司法实践。就制度建设言,首先是设立体现"平"的法律规范;其次是设立相应的司法责任制度;再次是设立受理、复审、直诉等制度;最后是要求司法人员兼具法律和儒学素养。就司法实践言,有两种观点:一是主张依法断案,司法审判不应求曲当、尽善,实质是追求蕴含于法中的义的公平、合理;二是主张在审理个案时,司法者应注重曲法以伸情,实质是追求蕴含于法中的仁的重生、恤刑。本文借助案例对此进行分析,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亦即仁与义的辩证统一,内中体现了"平"的应有之义。

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55 浏览:504

孙杰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2期

摘要:
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和形成五个阶段。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教育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重评孔子、杜威为突破口,教育史学科逐步恢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开启了从教育史学层面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史学科日益摆脱教科书传统的束缚,逐渐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和教育史学科的本来面貌。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