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教育领域内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教育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265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从“相安的疏离”到“理性的亲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探析 下载:43 浏览:488
  • 欧阳硕 胡劲松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2期
  • 摘要: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教育类硕士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的认知,构建硕士生导学关系的四维模型,模型显示:当前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普遍表现为"相安的疏离"状态;导学关系最终取向的决定力量来自导师;亲疏不同的导学关系状态对研究生的影响很大,疏离的导学关系更容易对研究生造成消极影响,反之亦然;研究生期待的导学关系状态是基于教育目的的"理性的亲密"。为进一步提升导学关系质量,需要给予亚健康的导学关系更多关注,将学术互动作为优化导学关系的基础,以制度建构保障导学关系的健康发展。

  • 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实施STEM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46 浏览:496
  • 白逸仙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2期
  • 摘要: 当前,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从"基于学科的教育"向"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的战略转型。在此背景下,STEM教育理念被引入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的教育改革中。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我国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仍存在所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应在专业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推进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实施项目式教学,建立基于循证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STEM教育改革体制机制。

  • 中国院校研究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构建 下载:46 浏览:504
  • 朱红 张文杰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2期
  • 摘要: 基于对北京大学2016-2018级新生的调查,从跨学科视角探究教育精英的家庭特征如何影响其能力发展,研究发现:家庭内社会资本突出表现为以理解、鼓励和支持为标志的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是教育精英家庭的共同特征,这种家庭内社会资本是促进教育精英高阶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自我身份内省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父代的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主要通过这种家庭内社会资本传递给子代;家庭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子女的能力发展基本无显著正向作用。因此,为促进代际流动,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微观层面家庭内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 中国院校研究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构建 下载:45 浏览:484
  • 魏署光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2期
  • 摘要: 中国院校研究走向成熟要着力探索院校研究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就理论而言,要通过数据挖掘生成理论;兼顾外部借用与内部理论创造;针对高校管理事务专业化构建理论;提高所创建理论的可检验性。就知识而言,要构建分层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通过专题研究积累共有范例,构建知识范式。就方法而言,要构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在理论检验式案例研究基础上更加重视理论构建式案例研究,并最终走向行动研究;综合运用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等多元范式;以对决策的影响程度作为判定方法质量的重要标准。

  • 中国院校研究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下载:48 浏览:490
  • 雷洪德 黄敏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前,中国院校研究人员初具规模,但流动性较大,专业化程度不高。走向成熟的中国院校研究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树立三个层次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健全中国院校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做到以课程与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正规教育的专业化;以关键人员培训为突破口,提高在职培训的有效性;以研究习惯培养为突破口,提高工作实践的研究性。

  • 在协同创新中推进中国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变革 下载:43 浏览:459
  • 周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1期
  • 摘要: 协同创新是院校研究机构联结高校群体共同参与决策支持研究的组织行为。它具有共同创造的组织文化、多元协同的运行系统、"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优势互补的组织智能和数据联结的共享平台五个特征。目前,我国院校研究机构的发展处于分散无序状态,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组织协同。在开放互联的环境下,院校研究机构可选择平台化发展、协同体运营、互补式重组三条路径以协同创新推进组织变革。

  • 咨询研究:推动中国院校研究从高校管理边缘走向中心 下载:42 浏览:466
  • 余东升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1期
  • 摘要: 院校研究服务于高校的管理决策。根据组织智能理论,院校研究应从基础层的分析/技术智能向中高层的事务智能和情境智能递进发展。从高校组织变革的视角分析,面对复杂的内部组织特征和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的管理决策日趋复杂。对此,院校研究要充分利用组织智能,为院校决策提供咨询支持,推进院校研究从管理决策的边缘向中心发展。处在急剧变革之中的中国高校应通过开展咨询研究深度参与决策过程。

  • 高校自主办学是中国院校研究有效开展必备的外部条件 下载:46 浏览:493
  • 陈廷柱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1期
  • 摘要: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院校研究正面临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使命。欧美国家的情况表明,重视院校研究是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辅助策略,院校研究的发展受制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配置格局。院校研究之于中国具有特殊性,办学自主权仍是发展和繁荣院校研究的关键因素。管办评分离改革是对高等教育系统权力配置格局的重塑,内外部条件持续向好的中国院校研究仍需要基于中国国情,推动分散的院校研究事项向专业的院校研究机构整合。只有加强院校研究分会与各省份高等教育学会的合作、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与经费支持,才能为院校研究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

  • 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性差距指数分析 下载:43 浏览:481
  • 李硕豪 王婉玥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1期
  • 摘要: 运用结构性差距指数测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水平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性差距突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自东向西呈阶梯式下降态势;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也存在"高地",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结构性凹陷。为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应采取突出国家在场,重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借助梯度推移作用,积极实施内涵式发展;组织知识联盟,激发内部活力;出台法律支持,夯实发展保障等措施。

  •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质量对“本地-邻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下载:46 浏览:505
  • 赵冉 杜育红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0期
  • 摘要: 基于1990-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改进的卢卡斯模型、纳尔逊和菲尔普斯模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本质量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以高等教育和城镇劳动力收入指数表征的高级人力资本除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外,还存在"本地-邻地"协同效应,邻地效应表现为通过促进技术追赶影响邻地经济增长,考虑质量因素后本地和邻地效应均增强;分区域看,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地区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环渤海和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的邻地效应表现为技术追赶。

  • 中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的战略选择与制度风险 下载:46 浏览:471
  • 张端鸿 王晨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长聘教师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核心发展战略。对八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调研发现,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在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导向功能、制定与调适、执行以及评估层面存在教师权益受损、学术功利化、利益多元化、资源配置失衡、评价标准异化的制度风险。为规避这些制度风险,我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应做好制度移植与本土法治的平衡,借助有效的同行评议破除制度功利化风险,运用增量改革平衡新旧制度适用人群的利益冲突,在资源约束基本框架下推进制度实施,采用综合评价以阻止评估标准异化。

  • 回顾与前瞻:意义世界的时间现象及其德育意涵 下载:57 浏览:485
  • 孙彩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回顾与前瞻是意义世界的时间现象。对意义世界的时间进行基础性阐明是研究回顾与前瞻的理论前提。不同于流俗的一维单向、确定、均匀、流逝的时间观念,意义世界的时间具有回溯性和叠加性、不均匀性和跳跃性、共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回顾与前瞻通过反刍性累积、补偿式叠加和统合式组建而成为意义世界建构的重要现象。在意义时间的视角下,当下德育改革需要明确三个基本命题:德育发生在日常生活的顾瞻之间而非概念与命题之中;在回望中前行是德育重要的方法论;德育的关键是人与世界-历史的相逢。

  • 大学战略规划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下载:43 浏览:495
  • 刘献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 摘要: 为使战略规划更科学、更有效,大学在战略规划制定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为此,既要审视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的发展历程,也应审视本校的发展过程和所处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重点和一般相结合。为此,要准确选择战略重点,兼顾一般并适时进行战略转变。三是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相结合。为此,要变战略措施为战略行动,重视资源配置和战略评估。

  •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基于学科隐喻的视角 下载:42 浏览:463
  • 解德渤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 摘要: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这是40余年来高等教育学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诸多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科隐喻的独特魅力。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既是学科想象力的表征,也是迁移能力在学术活动中的特殊呈现。这类隐喻散见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角落。我们应理解和把握学科隐喻的取向、限度、路线以及语境等问题,积极创造反映时代诉求、具有本土意义的学科隐喻,以实现高等教育学从经验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跃迁",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提供理论武器。

  • 大学校院两级运行的制度逻辑: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 下载:68 浏览:473
  • 周光礼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2期
  • 摘要: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降低管理重心、建立校院两级运行机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西方国家大学校院两级运行的基本经验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由"纵向分权"走向"横向分权",学校层面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实行科层组织模式;基层学术组织层面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实行学会组织模式。中国高校建立校院两级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由"横向分权"走向"纵向分权",在学校层面实施科层组织模式,在学院层面以学会组织模式为主、科层组织模式为辅。

  •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下载:46 浏览:467
  • 郭建如1 邓峰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 摘要: 基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首都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项目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从学校、院系和个体层面考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层级高校或学科分类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教学活动各环节对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影响有限,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以及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效果;高质量的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对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作用。因此,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35]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发文量
访问量
下载量
总被引次数
影响因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