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发酵工艺条件对豆粕中过敏蛋白降解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467

赖晗 程友飞 杨安树 陈红兵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降低豆粕的致敏性,探讨生物发酵对豆粕中主要过敏原降解的影响。通过固态法发酵豆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利用SDS-PAGE电泳评估发酵条件对豆粕中过敏蛋白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酵母菌接种比例为2:1:1,接种量为12%,发酵温度为30℃,豆粕含水量为60%,先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24 h,再接种干酪乳杆菌和酵母菌继续发酵48 h后,发酵豆粕中过敏蛋白降解显著,确定该条件为优化的发酵条件。验证试验表明,在优化发酵条件下固态发酵可较好地降解豆粕中主要过敏原。

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 下载:30 浏览:314

李世嘉1,2 庞尔楠1,2 郝彩红3 蔡婷婷1 胡胜亮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荧光碳点由于其具有无毒、制备成本低以及独特的光致发光性能而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但是通常碳点的制备和使用均是在溶液中,而且随着碳点浓度的增加其荧光强度可能会降低甚至猝灭,通过简单干燥后得到的固态粉末则常常缺少荧光性质。因此,固态荧光碳点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包括后处理法(基质分散法、表面工程法)和前驱体直接合成法;对比了各种调控手段处理前后碳点荧光性能的变化情况,总结了各种固态碳点在制备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固态发光碳点的制备方法、性能调控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发具有聚集诱导发射增强的碳点是至关重要的,也为固态碳点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 下载:27 浏览:318

李世嘉1,2 庞尔楠1,2 郝彩红3 蔡婷婷1 胡胜亮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荧光碳点由于其具有无毒、制备成本低以及独特的光致发光性能而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但是通常碳点的制备和使用均是在溶液中,而且随着碳点浓度的增加其荧光强度可能会降低甚至猝灭,通过简单干燥后得到的固态粉末则常常缺少荧光性质。因此,固态荧光碳点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包括后处理法(基质分散法、表面工程法)和前驱体直接合成法;对比了各种调控手段处理前后碳点荧光性能的变化情况,总结了各种固态碳点在制备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固态发光碳点的制备方法、性能调控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发具有聚集诱导发射增强的碳点是至关重要的,也为固态碳点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金属硼氢化物基固态储氢体系 下载:28 浏览:308

顾婷婷1,2 顾坚1,2 张喻3 任华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氢气储存仍是制约氢经济推行的关键问题,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储氢技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利用固态氢化物的化学吸附储氢技术由于可靠、结构紧密和高储氢容量的特点,被视为最有潜力的储氢手段之一。在众多固态氢化物储氢材料中,金属硼氢化物由于其极高的重量和体积储氢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金属硼氢化物热力学稳定,动力学缓慢,导致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及循环稳定性差。本文从替代、复合、掺杂、纳米结构限域及相应的反应机理等角度总结了金属硼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最新改性研究和应用,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锂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下载:35 浏览:317

陈嘉苗1,2 熊靖雯1 籍少敏1,3 霍延平1,3 赵经纬3,2 梁亮1,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储能电源和电子产品以及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目前,较广泛使用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由于容易发生有机液态电解质的泄漏、燃烧、爆炸和短路等问题,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加好的锂离子电池。与现有的有机液态电解质相比,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All-solid-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ASPE)具有理论比容量更高、结构可设计性强、易于大规模生产制造、排除了泄漏液体等体系安全性能好的优点,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电解质。ASPEs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本文结合并比较了典型的ASPEs(聚醚、聚酯、聚氨酯、聚硅氧烷)的最新科研进展以及本课题组的工作,回顾了这几种固态聚合物的发展,对高性能锂电池全固态电解质的制备设计、新型锂电池、界面调控和制备工艺成型等方面作了阐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导电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26

马飞祥1,2 丁晨1 凌忠文3 袁伟1 孟秀清2 苏文明1 崔铮1 《新材料》 2020年2期

摘要:
织物面料由于其优异的柔韧性及透气吸水特性,越来越多地被选择为柔性电子器件的衬底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电子领域。其中如何实现普通织物具有导电性,并满足弯曲、拉伸,甚至洗涤状态下仍然保持电学稳定性,是各种织物基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基础。本文首先综述了当前制备导电织物的各种方法,并依次展开论述,总结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导电织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用性、舒适性、规模化、低成本等;最后对导电织物在柔性可穿戴电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柔性锂硫电池材料:综述 下载:87 浏览:424

刘建伟1 王嘉楠1,2 朱蕾1 延卫1 《新材料》 2020年1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和便携式产品的快速发展,对柔性电子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柔性电池作为其关键部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柔性电池,对柔性电子设备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锂硫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且成本低廉,是未来储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前沿方向。因此,开发高性能的柔性锂硫电池更能满足未来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的需求。但是,传统锂硫电池很难实现较高的柔韧性,因为其电极材料多为刚性材料,不易或不能弯曲;电解液为液态,弯曲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电池结构多为传统物理组装,材料界面结合较差。电池弯曲变形后,将丧失原有性能,或发生性能的快速衰退。鉴于此,适用于柔性锂硫电池的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开发及电池结构设计创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柔性电极主要采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布、碳纸等碳基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在此基础上的改性材料也被广泛应用。这些材料不仅可满足设备对于机械柔性的要求,同时其多孔及大比表面积等性质有助于离子快速的迁移及界面阻抗的降低等,提高了电池整体性能。固态电解质则多采用凝胶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无机固态电解质,其化学稳定性优良,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柔性和可塑性。同时,根据拓扑原理,可以设计新的电池结构,如纸张叠层型、线缆型、可编织型等,降低形变过程中电池内部结构的应力变化,以满足电池的柔性要求。本文从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及电池结构设计三方面阐述了锂硫电池柔性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探讨了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S频段800W室外型连续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 下载:61 浏览:365

李春辉 解冰一 《无线电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针对现有室内固态功放体积大,馈线系统设计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高功率、高效率和小体积固态功率放大器。给出了高密度、大功率径向合成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对径向合成网络进行了建模仿真,通过优化达到了功放设计所需的性能指标。基于8个功放模块和8路径向合成网络,设计了一种室外型固态功率放大器,在所需频段实现了大于800 W的输出功率,整机效率高于40%。

半固态挤压高硅铝合金二次加热的微观组织演变 下载:83 浏览:461

陈志国1,2 方亮2 吴吉文1 张海筹1 马文静2 白月龙3,4 《新材料》 2019年12期

摘要:
本实验研究了半固态挤压高硅铝合金二次加热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以获得具有细小、近球状晶粒的组织。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加热功率和二次加热温度是影响二次加热过程的两大主要因素,随加热功率的增加,坯料心部和边部的组织差异变大,而随二次加热温度的升高,细小、不规则的晶粒逐渐长大并呈现出球化趋势。分析各工艺下的微观组织,得到适合于触变成形的二次加热工艺为:加热功率7 kW、加热温度530℃。此条件下获得的平均晶粒直径为35.2μm,抗拉强度为418.5 MPa。

基于磁开关的固态近方波Marx发生器初步模拟设计 下载:65 浏览:368

樊旭亮 孙旭 潘亚峰 范红艳 《物理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对基于磁开关Marx发生器的电路结构进行了改造,设计了一种能输出方波脉冲,且结构紧凑、原理简单的电路。对设计的这种输出功率达10GW的近方波Marx发生器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脉冲发生器输出脉冲电压接近1MV,前沿约为20ns,半高宽为70ns,发生器全系统无需气体开关。从波形来看,输出脉冲平顶波动小于10%,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星载同步NANDFlash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79 浏览:416

张俊杰 沈霞宏 徐瑞瑞 王盛 王冠雄 《无线电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新型星载存储系统的超高速读写需求,基于XILINX FPGA平台对Micron公司的同步NANDFlash存储芯片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NANDFlash芯片硬件设计的信号完整性,对NANDFlash操作时序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支持ONFI2. 2标准源同步模式的NANDFlash控制器,通过Modelsim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并在存储板上进行了验证。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工作稳定,其单芯片读写速率可达1 598/1 340 Mbps,能够满足新一代星载高速存储系统的需求。

基于收缩高密度碳纳米管阵列的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 下载:53 浏览:438

朱畦 袁协涛 诸翊豪 张晓华 杨朝晖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柔性超级电容器因其加工方式灵活,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可剪裁可弯曲的特性,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碳纳米管阵列凭借其自身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高效的电荷转移率和良好的循环寿命被视为理想的能量储存材料.然而原始碳纳米管阵列密度较小,且因管间较弱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其在加工和转移过程中容易倒塌散落,从而限制了碳纳米管阵列直接用于组装柔性电子器件.本文应用无水乙醇对阵列进行收缩处理,在保持阵列高度取向优势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阵列的密度和机械强度,同时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聚乙烯醇(PVA)导电凝胶包埋碳纳米管阵列来制备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件.PVA包埋的阵列复合体在折叠、弯曲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柔性,又能保持碳纳米管的高度取向性.使用原位电氧化对碳纳米管阵列外壁进行简单的电化学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复合器件的性能.该方法为未来研发可穿戴电子器件以及可植入医学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形变诱发纳米晶局域固态非晶化的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432

席文 陈铮 胡石 《新材料》 2018年2期

摘要:
形变诱发纳米晶金属材料局域固态非晶化转变是近年来提出的获得局域固态非晶化组织的一种新途径,这种转变机制使得以位错、变形孪晶、晶界滑动和晶粒转动为主要变形机制的纳米晶材料中可能存在一种全新的塑性变形机制,并且,局域固态非晶化的临界转变条件和转变机制可为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概括了国内外实验及数值模拟手段关于形变诱发局域固态非晶化转变的研究,例如采用机械球磨、高压扭转变形、经典力场和分子动力学等方法,证明了形变诱发局域固态非晶化转变的存在。此外,还分析了发生局域固态非晶化转变的内在机制。基于晶体相场模型的优势,提出用该方法模拟局域固态非晶化转变的突出之处,表明了晶体相场法能够有效研究局域固态非晶化转变过程。

室外型S频段600W固态高功放设计与实现 下载:92 浏览:502

李少波1,2 罗又天3 《无线电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针对在执行航天测控任务时系统上行链路需配备功率放大器的需要,同时对比传统室内型高功放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室外型S频段室外型600 W固态高功放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同轴功率合成和均热板集成散热,整理了固态高功放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结合整机在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功放的测试数据并进行了分析。设计的室外型S频段600 W功率放大器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直流固态变压器控制技术研究 下载:72 浏览:475

孙贺 张建成 付超 孙玉巍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为解决作为中压直流配网与低压直流微网互联设备的直流固态变压器(DC solid state transformer,DCSST)子模块均压均流问题,同时实现微网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控制及灵活双向功率运行能力,提出了一种以DCSST输出电压稳定为主控制环,输入电压均衡为附加控制环的双环解耦控制策略。针对其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 output-parallel,ISOP)结构及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IBDC)移相控制原理,对DCSST进行统一建模,并通过对其小信号线性模型及传递函数的推导,分析了两控制环路之间的解耦条件。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以及控制参数下,DCSST双向功率运行时输出电压稳定与输入电压均衡控制效果良好,同时,各IBDC模块采用交错控制可有效减小输出电流纹波。

干摩擦应变诱导板条马氏体固态非晶化的能量分析及其模型 下载:70 浏览:486

尹存宏1,2 李少波1,2 梁益龙1,2,3,4,5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使用定点离子束切割制样(FIB)并根据透射电镜(TEM)表征,分析了板条马氏体钢干摩擦层内部板条马氏体协调塑性变形、演变为纳米层片结构并发生非晶化的全过程。结果表明,高密度位错缠结和缺陷集中是纳米层片结构的典型特征,这种结构产生的界面在高应变驱动下发生非晶化。这些非晶产物,为进一步细化磨屑和形成表面自润滑层提供结构条件。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并结合摩擦学和材料学理论建立了干摩擦过程中的非晶化形核模型,计算了发生非晶化的热力条件和能量壁垒。结果表明,根据经典形核理论和晶体向非晶转变的吉布斯自由能壁垒计算公式所建立的干摩擦非晶化形核能量模型,可用于计算发生非晶化必需的临界位错密度值。根据对应的计算结果,可控制摩擦条件用干摩擦应变诱导板条马氏体的固态非晶化。

挤压速率对流变挤压铸造铜合金轴套零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下载:77 浏览:487

陈泽邦 肖寒 李乃拥 周荣锋 卢德宏 周荣 《材料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采用流变成形技术,采取冷轧-重熔的应变诱导熔化激活法(SIMA)制备流变浆料,研究挤压速率对流变挤压铸造ZCuSn10P1铜合金轴套零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ZCuSn10P1铜合金充型流动过程中固液两相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成形比压为250 MPa,挤压速度为15 mm/s时,流变挤压铸件的组织较均匀,固液协同流动性最好。此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371.1 MPa,延伸率为8.43%,与液态挤压铸件相比,其抗拉强度、延伸率分别提高了57.3%、78.7%。在流变挤压铸造ZCuSn10P1铜合金轴套零件过程中,不仅垂直方向上存在液相偏析现象,且在水平方向上也会出现液相偏析现象。

直流固态变压器自抗扰控制 下载:81 浏览:497

孙贺 张建成 《电力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直流固态变压器(DCSST)是高压直流配网与低压直流微网互连的关键设备,为了提高输出电压的抗扰能力,提出基于自抗扰控制(ADRC)的输出直流电压控制方法。通过DCSST电路模型分析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结构通过极点配置给出依赖于增益带宽的参数整定方法,并将此得到的参数应用于非线性ADRC的状态反馈增益以及状态观测增益,可实现系统快速无超调响应。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控制策略及ADRC参数整定方法可行,DCSST输出电压采用ADRC控制比采用传统PI控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及更强的抗扰能力。

低温固态反应制备纳米BaTi1-xZrxO3介电材料 下载:55 浏览:453

冯春燕1 丁士文1 柴佳1 张红1 户冬丽2 《纳米技术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采用低温固态反应合成了一系列BaTi1-xZrxO3固溶体纳米粉末(O≤X≤O.3).经XRD证明,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TEM形貌观察,粒子为均匀球形,平均粒径70 nm.通过制陶实验,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介电损失.结果发现,采用低温固态反应在BaTiO3中掺入适量锆以后,室温介电常数由纯钛酸钡的3000提高到8600,而介电损失却下降了一半

低温固态反应制备纳米BaTi1-xZrxO3介电材料 下载:55 浏览:450

冯春燕1 丁士文1 柴佳1 张红1 户冬丽2 《纳米技术研究》 2025年期

摘要:
采用低温固态反应合成了一系列BaTi1-xZrxO3固溶体纳米粉末(O≤X≤O.3).经XRD证明,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TEM形貌观察,粒子为均匀球形,平均粒径70 nm.通过制陶实验,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介电损失.结果发现,采用低温固态反应在BaTiO3中掺入适量锆以后,室温介电常数由纯钛酸钡的3000提高到8600,而介电损失却下降了一半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