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文本中的《芥子园画传》研究 下载:29 浏览:315

徐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卷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中绕不开的范式文本。从绘画角度来看,其独特的"画理—画法—画技—画谱"的结构范式标准自清朝至今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范本。从山水画"理论范式"和"可视性范式"的视角来看,《芥子园画传》除阐明了按传统山水画史"理论范式"中"求真"的第一要义之外,更解决了服务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求解"的第二重任务——作为山水画实践的范式标准,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可视性范式"中"致用"的实践目标。我们今天研究它,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山水画范式文本的建构,有益于范式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拓展。

董其昌集大成说在清代的影响——兼谈清代山水画派的划分 下载:66 浏览:411

韦宾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董其昌之后,画家流派很多,但从宗旨上来看,可归为三家:集成派、南宗派、性灵派。集成派代表是王时敏与王石谷,他们全面继承了董其昌的集成思想,但弱化了"画禅"内核。因为陈陈相因、收藏条件的限制、理论建设的不足,集成派在清中期以后渐趋衰微。南宗派是以沈颢、王原祁为代表的崇南贬北的流派。性灵派受青藤白阳影响较大,多无师承,对师造化与摹古人都不重视,强调主体文化修养,多有"士大夫"背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和董其昌关系最为疏远,但在精神上,却与董其昌所倡导的"画禅"思想最为接近。这三派,不仅仅在画学主张上有明显的区分,且在董其昌之后,都有一批追随者,也基本涵盖了清代山水画的主要内容。

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画筌》绘画思想解析 下载:91 浏览:504

荆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画筌》是笪重光集历代画论、画法之精华、着意斟酌、删减糟粕,融己意于其中的著作。文中既进行画理综述,又解析山水画绘画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等。其在中国画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五点:第一,讲述中国山水画所依循的主要画理、具体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第二,对文人画精神内涵的追求,强调不仅要有"绘心",还要有"文心"。第三,强调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以八法示人,是作画的根本要义。第四,笪重光要画家明白画面实景和空景的关系。第五,"得势"与"失势"所造成的画面后果以及笔墨与设色的协调关系。

钱松喦山水画三大题材回望与时下批评的反思 下载:37 浏览:271

魏耕原 高劼 《当代艺术》 2019年7期

摘要:
钱松喦山水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结构变化多端,主山多呈梯形的半边,稳重而雄伟;二是色彩与墨的组合,或绚丽多彩,或苍莽厚重,甚至以色彩组合结构;三是皴法比较多样,或羊毫大点,或长条粗线,或中锋横折。三种特点体现在三大母题上:井冈山、延安、长安的系列作品中。

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变革:从传统技法到现代审美的演变研究 下载:169 浏览:890

车珍妮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历经千载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技法。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山水画从传统技法到现代审美的演变历程,探讨了继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传统山水画技法精湛,构图巧妙,笔墨传神,皴法多变,设色丰富,通过师徒相传、画谱流芳得以传承。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入,为山水画注入了新活力,使其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勇于探索新技法、新题材,拓展艺术边界。继承与变革相辅相成,推动山水画艺术不断前行。未来,中国山水画需继续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融合多元文化,利用新科技,拓宽传播路径,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在新媒体时代拓展传播渠道等挑战。

中国山水画“以白为底”的审美研究 下载:123 浏览:1558

曾诚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2年8期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山水画以白为底的审美特征,作为中国画独立的视觉秩序,其本质属性与东方审美紧密联系;文章立足于经典作品整理出以白为底审美特征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从山水画创作的主观性、笔墨造型表现及工具材料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中国画以白为底的审美特征与创作观念、笔墨系统、艺术媒材的互补共生关系,并由审美特征的转变和延续促进了多元丰富的艺术创作。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