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晚清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家庭法——以哲美森译《刑案汇览》为中心 下载:95 浏览:468

于明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哲美森在《中国评论》上发表的"中国刑法案例",是目前所见《刑案汇览》最早的英文翻译。哲美森的翻译,既源自他的中国民法研究计划,也来自英国法律人对于民事习惯与判例的关注。通过对哲美森著《中国家庭法与商事法》与其所译《刑案汇览》案例的对勘,可见哲美森对中国家庭法中的婚约效力、嫁娶违律、立嗣继承等问题的独到观察与深入研究,并由此折射19世纪下半叶西方人对中国家庭法的一般看法。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学术背景之中,哲美森的中国家庭法研究来自于梅因等人所开创的比较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其中既有对已有研究的继承,也有汉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智识贡献。同时,由于殖民者的视野局限,这种比较研究的背后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偏见与不足。

晚清士人对意大利昔盛今衰的历史对比与书写意识 下载:20 浏览:193

刘澍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中国与意大利的历史,有秦汉和古罗马的强盛,也有近代衰颓。晚清一批知识分子研读罗马史,追思古罗马,反思19世纪意大利之积贫积弱,从气雄万夫的古罗马到衰老不堪的意大利,晚清士人以人的生老病死比附民族兴衰,从"王者兴"到气数已尽,这与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本文审视晚清国人记录意大利古今的文本,分析晚清文本中对罗马帝国巅峰的表述、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探讨、古罗马与中国历史的相通之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后的衰落原因等问题,从中探析意大利历史对晚清中国的借鉴作用。

光绪、慈禧去世时国人心态探析——以晚清日记为切入点 下载:68 浏览:337

刘澍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光绪、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成为晚清最后一桩重大宫廷悬案。本文根据摄政王、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光绪起居注官等亲历"二圣"驾崩者的日记直击现场,根据各部官员、商业大亨、退休官僚、军校学员、革命党人、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的日记记载来看威权人物驾崩后的市井百态。此外,还进一步解析时人日记中记载的各种政治谣言,诸如庆亲王吐血而亡、张之洞遇刺、隆裕皇后服毒、袁世凯自杀等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却被各界人士津津乐道,以小见大,看威权人物死后的政治真空给人心造成的动荡,最终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晚清葡萄牙驻广州领事馆的设置及其活动分析 下载:87 浏览:426

叶宇昊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1 8世纪中叶以后,领事制度愈加受重视,西方各国将领事制度作为争夺市场和向外扩张的工具。因葡萄牙国力相对较弱,与清政府关于澳门地位的谈判迟迟无法达至共识,致使葡驻广州领事的交涉事宜一拖再拖。在葡领事设置之前,葡国在广东等地的事宜多由外国商人或他国驻广州领事兼领。后经中葡多年交涉,葡国驻广州领事馆才得以正式设置。葡国驻广州领事馆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等地区,领事的主要职责是密切联系广州等地方政府;参与一些政治性礼仪活动;协调粤澳两地重要的交涉事宜;维护葡商在华利益;收集相关资讯资料等等。葡驻广州领事馆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方统治,维护了澳门、广州等地的稳定发展。

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与租界华洋权势变迁——以陈福勋、葛绳孝和金绍城为例 下载:59 浏览:259

侯庆斌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会审公廨谳员是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最重要的常设官僚,兼具司法和行政职能,既与外国陪审会同审理民刑诉讼,又参与租界华人治理。谳员周旋于上海道台、知县、外国陪审和租界当局之间,其事功与起落折射出华洋权力格局的变化。鉴于他们的职衔低微权限不足,加之会审章程并不完备,谳员既要成为华洋当局之间的缓冲带,又要维护清政府在租界的法权,绝非易事。总之,谳员缺乏固定的品秩和行政资源,无力从制度层面制衡西人的擅权,进退失据之中难以维护国权,此乃租界沦为国中之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妇女家庭劳力何去何从:晚清政治经济学新词汇的影响 下载:47 浏览:228

王燕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晚清以来,中国妇女的家庭劳力被边缘化,这与"工业""制造""生利"等新词汇在晚清不同历史时期译介和传播有关。这些新词汇、新概念持续不断地为晚清士人建构国族需要的经济"公"观念,把集体和个人的劳力引导到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与整个世界的资本市场循环衔接。这些词汇虽然译介途径不同,但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工业""制造"聚焦于机器工业;"生利"以工业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工业,它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导向国族,并将个人劳力置于经济"公"观念的审视之下。这些新词汇是促进经济"公"观念兴起的思维工具,却与晚清的历史现实产生一定距离。当探讨晚清的妇女家庭劳力时,"制造""生利"等词汇评价失据,制造了矛盾。

中西认知的“误会”与观念的碰撞——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 下载:67 浏览:352

梁苍泱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英人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发生在"小说界革命"前数年,是晚清小说理论和创作的重要探索。征文要求和作品实绩体现了中西小说观念的碰撞。该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孚期望,重要原因之一是傅氏未在中文启事突出对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的期待,彼时中文阅读圈也尚未形成叙事性为"小说"核心属性的共识。但部分应征作品尝试突破传统小说模式,明确提出"章回小说"概念,成为认识晚清大众小说观念的难得实例。

镜与像:《新石头记》与吴趼人的观看之道 下载:55 浏览:398

贾立元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对晚清最重要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过分析作品对《红楼梦》中"镜"与"梦"等意象的戏仿,指出作者吴趼人有意识地使用了"真/幻""中/西""文明/野蛮"等镜像群,以实现双向审视:既通过西学塑造的现代理性眼光,来重新审视本土文化,试图融合"科学"与"国粹",又明确地以受压迫者的自觉意识,以本土眼光审视西方,戳穿其"文明"假面,重构"文明"话语内涵。最后,通过借鉴科幻这一新的小说类型,吴氏试图使一个东西方都尚不存在的"真文明"显形。尽管这一叙事策略制造了时空断裂,暴露了"国粹"乃是为已死之物招魂的真相,但也表达了对民族进步和世界大同的渴望,使得他对黑暗现实的谴责获得了最终意义上的完成。

生死之间——晚清临终诗的多维考察 下载:39 浏览:213

郭文仪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临终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主题,往往产生于作者在死亡焦虑下的不朽追求。由于临终诗的预期阅读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生者,因此,作品的写作就成为一场预设有观众的公开告别,不同的创作情境影响了作品的呈现与表达。晚清临终诗的写作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局密切相关,其流传与影响也有其叠加性与偶然性。

“情”的移植与异质——晚清林译哈葛德小说中西方“尤物”形象的翻译 下载:56 浏览:398

周旻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林纾翻译哈葛德小说,如《埃及金塔剖尸记》《三千年艳尸记》等,均涉及西方"尤物"形象。在翻译这种异质女性时,林纾使用如其所是的策略,履行忠实的翻译;而其能在中文语境落地,有赖于中西社会共同的性别话语,包括伦理观、历史观上的男性主导。虽然林译的前提是为了加强礼教统治,重复"劝惩"的文脉系统;但"尤物"也冲击着中国固有的女性形象和文本形式,并牵连着欧洲当时出现的"新女性"观念。

从“杂歌谣”试验看晚清诗界革命的困境 下载:51 浏览:359

陶梦真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晚年黄遵宪响应梁启超的号召参与了一场"杂歌谣"试验,创作了多首"杂歌谣"(包括发表于《新小说》的两组新作和一组旧作以及未经发表的多组新作),这些诗作不仅被梁启超评价为诗界革命的顶峰,黄遵宪本人也自视颇高。然而他在同时期最后编订其诗歌总集《人境庐诗草》的过程中却没有收录任何一组新创作的诗歌。个中细节我们无法准确还原,只能从黄遵宪的诸多理论阐释和思想陈述中猜想一二。但从这一略显矛盾的现象出发,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杂歌谣"创作理念的生成及演变,理解黄遵宪的诗歌观念,认识以其为代表的晚清一代诗人在诗界革命中所进行的开拓和传统本身无法超越的困境。

论晚清宁波串客戏的禁毁及其影响 下载:75 浏览:384

武迪 吴佳儒 《当代艺术》 2019年4期

摘要:
清代中后期,宁波串客戏逐渐从最初的业余客串、"对山歌"发展成为一种有较为固定的演员配置、演出模式、唱腔的宁波地方戏。串客戏演出长期以来被统治者视为淫戏而大力禁毁,尤以1877年至1885年间宁波知府宗源瀚及其下属的禁毁串客的行动最具代表性。宗氏的禁毁虽然声势大、持续时间久、执行严,但客观上对串客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使串客活动中心从宁波城中转移至郊县乡下;另一方面,迫使大批艺人出走至杭州、上海等地,与当地的民间戏曲、曲艺等交流、融合,客观上为后来形成的宁波摊簧和甬剧奠定了基础。

女娲氏之影:晚清女权叙事的神话与启蒙 下载:85 浏览:475

朱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女娲神话集聚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人恒久感兴趣的话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外,近现代文学也纠缠于神话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中。以"补天"与"再生"做引,晚清女权叙事孕育了启蒙的深层结构——救世与觉世、造人与世界的再造。与此同时,神话原型激发了时代精神与幽暗意识的共振,新女性化身为神魔同在的复合体,伴随着新兴意识形态的收编,启蒙也面临退化为神话的危机。从《造人术》到《补天》《女神》,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五四一代进一步展开了对科学迷狂和启蒙困境的反思。女神的再生与毁灭凸显女性建构"历史主体"的艰难,这是一个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女娲之影,呈现出现代性冲击下中国知识人对救赎诗学和启蒙辩证法的独特沉思。

晚清来华医学传教士师惟善初探 下载:75 浏览:459

刘欢楠 袁媛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1期

摘要:
英国循道会派遣入华的医学传教士师惟善,1864年5月来到湖北,致力于传教、医疗救济、医学教育、中草药研究与自然地理学习,在此传教七年,建立了华中地区第一家西式医院,著书《药性总考》、《中英名称对照词典》,为后期来华医学传教士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依据师惟善的著作与相关文献,探讨师惟善及其医疗活动、医学传教方法的运用与中医观,重点考察其为推动中草药对外传播与促进西医及近代科学思想在中国的推广所做的努力,从而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一些经验与启示。

论李劼人小说对晚清“现代性”的延续 下载:88 浏览:490

包中华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李劼人的小说创作(1912—1937年)源头上主要受晚清小说和林译小说的影响,他早期的小说创作和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流观念存在思想和技艺上的差距,是晚清文学"被压抑的现代性"的延续;另外,李劼人的长篇小说虽然借鉴了晚清小说的描写和叙事,但是在19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下,已完全具有了现代小说的形式和精神结构。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创作是在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表现"人",突破了现代文学中"人的文学"表现的狭小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论女性在晚清科幻小说中的“缺席” 下载:85 浏览:487

张悦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本文认为晚清科幻小说中的女性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形象:一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形象或者是直接消失在文本中;二是一种狂想式的"女救世主"的霸权形象,而这种霸权实际上是晚清特殊历史背景下,男性作家对"女性救国"的乌托邦空想,这类女性不仅丧失了"女性"的形象,甚至都脱离了"人"的形象。从这两类形象出发,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长年来"女性"在科幻文学弱势化的原因。

无庸立案与不给奖励——晚清政府的外人办学政策考察 下载:97 浏览:507

黄启兵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晚清学部对于外国人在华办学的基本政策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但有两所外人在华所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学部立案。其中北京协和医学堂立案原因有:学堂不传教,重中学;晚清政府官员对医学事业的支持;立案时间在学部"无庸立案,不给奖励"政策出台之前。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立案原因有:它不是教会学堂,重中学;它是两国政府合办的高等学堂;学部对于外人办学的政策有所变化。对于外人在华所办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奖励,学部一律拒绝给予。其表层原因在于给予出身奖励与当时政策相冲突,深层原因在于担心其毕业生难以站在中国立场上为国家办事。

无庸立案与不给奖励——晚清政府的外人办学政策考察 下载:81 浏览:495

黄启兵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晚清学部对于外国人在华办学的基本政策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但有两所外人在华所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学部立案。其中北京协和医学堂立案原因有:学堂不传教,重中学;晚清政府官员对医学事业的支持;立案时间在学部"无庸立案,不给奖励"政策出台之前。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立案原因有:它不是教会学堂,重中学;它是两国政府合办的高等学堂;学部对于外人办学的政策有所变化。对于外人在华所办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奖励,学部一律拒绝给予。其表层原因在于给予出身奖励与当时政策相冲突,深层原因在于担心其毕业生难以站在中国立场上为国家办事。

从印刷现代性来论述晚清的文学现代性 下载:170 浏览:2068

刘婷婷 《中国文学》 2021年10期

摘要:
从鸦片战争开始,晚清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密集的灾难性的战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正如李鸿章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困于内忧外患的多重危机之中,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变得密切,在这种情况下,迫使中国在激荡与困境中寻求新变,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报刊业就是当时蓬勃发展的产业,是文人享有在报刊印刷中发声的空间,所以大量的小说、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在这股浪潮中得到嬗变,在这个巨变当中报人像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小说和诗歌对晚清文学的近代化的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