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民事规训关系——基于福柯权力理论的一种阐释 下载:86 浏览:489

汪志刚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民事规训关系是一种内含了以纪律的制定与执行作为其主要内容的规训权力的"非纯粹"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劳动、教育、住院医疗和亲权关系等。它们都具有存在上的稳定性和差序化、定型化的结构,是融人身与财产、支配与请求于一体的兼具功能上的私益性和生命治理性的身份关系。其生成的法理基础在于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的分层实证化、自由向权威的妥协、法律与纪律的双重规范与协作。这些关系在形成秩序和生产驯顺而有用的生命时,也因其内含的权力的私利性、强制性和扩张性,权力作用的隐秘性、绵密性及其对个体的区别对待而隐含了对权利的潜在威胁,需要法律通过建基于弱者保护原则之上的各种分权制衡策略来更好地实现其调整,以保障被规训者不堕其自由平等主体之本性。

网络平台的公共性及其实现——以电商平台的法律规制为视角 下载:49 浏览:294

刘权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网络平台是组织生产力的新型主体,在数字经济时代承担着维护网络市场秩序、保障用户权益的公共职能。网络平台对其用户,特别是对平台内经营者,具有强大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此种平台权力属于典型的私权力。网络平台行使私权力有助于减少平台内经营行为的负外部性,弥补政府规制能力的不足,但其私权力也容易遭到滥用。除了要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和传统私法规范约束平台私权力,还有必要引入公法原理及其价值要求,对平台私权力进行适度干预。网络平台制定和实施规则时,应遵循基本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标准。法院应对平台滥用私权力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立法者应根据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平台责任。

化学品防护服液密性测试装置优化设计与试验 下载:59 浏览:372

权力1 鲁林平2 刘振昌3 赵阳4 《装备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对市面上化学品防护服液密性测试装置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改进方案,设计并加工出一套新型化学品防护服液密性测试装置。对该装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不仅达到了规范要求,而且具有运行可靠、人机特性好等优点。新装置的开发为新国家标准的顺利应用奠定了基础。

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 下载:25 浏览:236

刘玢 彭凯平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他人不同的权力水平会引发个体不同的权力感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往关于权力与情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个体自身作为权力目标时的情况,而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回忆法,从情绪效价和趋近/回避动机的角度分析个体唤起的情绪反应,发现个体在与不同水平的权力目标交互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混合情绪,且相比于远距离的高权力目标,个体与近距离的权力目标进行交互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趋近动机倾向;实验二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启动被试的混合情绪,发现以积极情绪为主的混合情绪的唤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距离内的权力目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权力感知。

现代爱国主义的权力阈值与权利旨趣 下载:306 浏览:350

黄璇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在西方政治哲学中,现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诉求,需要将其置于以权力-权利为脉络的政治哲学论域中加以界定和阐释,以获得必要的现实感与规范性。在权力的逻辑中,当爱国主义蕴含着对现代国家及其政治权力体系的认同与忠诚时,"对祖国的爱"能转化为强大的行动力,爱国主义也成为捍卫政治权力的重要工具。此时,需要廓清爱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边界及其指向的政治权力的边界。这是爱国主义的权力阈值。在权利的逻辑中,爱国在广义上是公民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权利。将这一权利旨趣确立为界定与规范现代爱国主义的核心机制,既对由权力话语单边塑造的爱国主义有所矫正,也为探寻现代爱国主义理论中政治权力的边界、以及厘清权力-权利之间的界限提供了一种指引。

身份、权力与伦理:新时代青年话语生产的三维空间 下载:54 浏览:378

李云峰1 谭培文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青年话语生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指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身话语身份、掌握话语权力和规范话语行为的话语生产和传播过程。基于新时代青年话语生产的空间维度,青年话语身份决定了青年话语生产的定位空间,青年话语权力阐释了青年话语生产的发展空间,话语伦理规范了青年话语生产的价值空间。青年话语生产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是"青年掌握话语",青年利用自身话语权力表达主体意志和利益诉求,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公共产品供给;二元社会格局;均等化;社会公平主义 下载:51 浏览:356

李爱龙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奈格里对马克思《大纲》"机器论片断"的激进政治解读直接改写了由福柯所开创的生命政治话语范式。在奈格里看来,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并不是同一的,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之中,生命政治作为一种反抗力量形塑了生命权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奈格里确立起劳动与资本的对抗逻辑,由此,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概念——剥削、共产主义和危机的生命政治阐释,从而开辟了生命政治批判空间。撇开其学理上的不足,奈格里的生命政治的范式转换具有不容忽视的建构性意义,它不仅深化了对危机的理解,而且指出了反抗资本逻辑的新道路——出走,在当代视域中建立起危机与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重新塑造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久被遮蔽的阶级逻辑。

狂欢化的身体修辞——《黑豹》中的身体书写与生命政治学 下载:65 浏览:356

林伟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2018年备受赞誉的美国漫威科幻电影《黑豹》实践了"非裔未来主义"的宇宙观,将光怪陆离的科技意象和非洲元素结合起来,挑战了好莱坞的经典科幻叙事。与影片打造的非洲中心主义科幻未来景观相比,更具有文化颠覆和僭越精神的,是对黑人身体的影像化再现与重述。作为美国电影中重要的文化表征,黑人身体铭刻着多种权力话语的印痕。黑人身体包含的符号化的"黑人气质"在电影《黑豹》中得以体现;并且,通过狂欢化的身体修辞,电影也体现着黑人群体身体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政治学的诉求。

马克思主义利益论视阈下腐败犯罪的生成原因与预防 下载:62 浏览:365

陈梅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腐败犯罪一直是中国刑事法治严厉打击的对象,近年来审理的腐败犯罪案件中,突破了简单的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成了新的腐败犯罪形式,其社会危害性很大,但性质较为模糊,形式十分隐蔽,这对传统的腐败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论的角度来看,物质生活资料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在人与物的关系表象下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治理腐败犯罪,尤其是新型的利益输送型腐败犯罪,必须从本源的利益属性、资本与权力的关系、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探寻腐败犯罪生成的原因,从制度上防止利益冲突,切断利益输送链条。

汉唐时期胡、汉文化融合叙事模式管窥 下载:62 浏览:394

龙成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汉唐时期胡、汉民族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系列的模式化叙事。汉人掌握着"话语权",展开对外族的"文化想象",这在唐代蕃将身上有直接的体现。胡姓家族面对汉人以文化决定族属的观念,一方面通过"夸耀"自身的汉文化造诣来消解"文化焦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族际话语"实现对"话语权"的掌握,这在一些深于汉化的胡姓文人家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胡、汉之间双向的文化互动及叙事模式的演变,在契苾何力"诵古诗"这一故事的生成、演变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清晰,展现了胡、汉文化融合的具体过程,打破了以往简单的"汉化""胡化"的历史叙述模式。

“债务关系说”的批判性反思——兼论《税收征管法》修改如何对待债法性规范 下载:17 浏览:351

侯卓 《法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税收固然具有债之属性,但应否循债法的逻辑理解甚至重构税法,则属另一层次的问题。将税收法律关系界定为权力关系,实寄寓控权意涵。反倒是"债务关系说"的提出建立在曲解立法者原意的基础上,主要是为税法的学科独立性张本,其必要性在提倡"领域法学"研究范式的当下大为削弱。与通常认知相左,"债务关系说"对实体税法的制度设计无甚影响,塑造程序税法的能力反较突出。税收征管法吸纳债法规范应进行协调性、实效性评估,做好规范转化工作,破除债法逻辑必较公法逻辑对纳税人更有利的迷思。《税收征管法》的修改应立足征管过程的权力属性,对税务机关赋权与控权并举,强化纳税人权利保护;至于债法规范的植入,则应持谦抑立场。

公安协助配合监察事项范围之限缩 下载:66 浏览:406

唐冬平 《法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监察法》初步确立的公安协助配合监察机制除了未对协助配合内容和程序作细致规定外,对协助配合事项范围的设定也可能存在较为宽泛的问题。这一范围是否适当,事关监察机关的权能完整性以及公安机关的职能负担。学理上多聚焦于协助配合内容具体化和程序机制构建,而对协助配合事项范围这一先决问题没有予以必要关注。对现有协助配合事项合理性加以证成的两种代表学说即"强制力量缺乏说"和"警监分离说"都有不足。前者忽视了监察机关实际应具备但因监察组织构建不完整而未充分表达出来的执行权能;后者则采用有缺陷的警察权概念,误解了我国警察权的分散配置逻辑,过度强调了"决定性权力"和"执行性权力"分离的权力制约功能。问题的根源在于《监察法》似乎在某些方面延续了过去行政监察权的"弱权能"取向,未充分表达出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致使协助配合事项范围过宽。从监察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宪法对监察机关的定位来看,监察机关应具备相对完整的执行权能。为此,应对现有协助配合事项范围作限缩性理解,通过设置监察警察逐步回归监察机关本来应有的"强权能"取向。

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选择——基于权力结构的理论剖析 下载:32 浏览:409

高丽媛1 张屹山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权力结构是从资源到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基本作用因素,社会主体的资源配置偏好和社会制度的赋存状态共同决定了经济博弈过程中各主体间的权力结构。由生产性分配权力、非生产性分配权力和权力倾向性系数构成的权力函数证明,非生产性分配权力对等是实现参与人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从长期分配过程看,倾向性系数决定社会主体对收入差距的容忍程度,一旦差距超出可容忍范围,资源短缺方便可能采取极端分配方式,继而造成产出效率损失和社会秩序失控。因此,制度的顶层设计应在保证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生产性分配权重调动更多社会主体通过生产投入提高个人收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权力量化与权力规范场构建 下载:23 浏览:411

李后强1 李贤彬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基于权力概念演化路径归纳权力量化的方法,结合权力作用方向与大小等矢量特征的深入分析,构建权力场域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原理,给出权力场特征量化的基本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实现路径,即在权力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权力规范场,以规范打造制度之笼,以规范维护制度之笼,以规范提升制度之笼。

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词”与“物”——以《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研究文本 下载:66 浏览:492

陈广思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个被忽略的马克思语言哲学文本,它提出了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通过这种原则,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对词与物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瓦格纳犯下的"语言游戏"和"按词造物"两个错误的批判,这两个错误实质上都是人的知性思维试图通过词和语言来操控物和物的世界的表现。强调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能够让我们克服知性思维的这种本能冲动,避免犯下与瓦格纳相类似的错误。这是使词获得它的现实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借此,我们能够在学理上和文本上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做出贡献。

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下载:67 浏览:258

刘耀中1 谢宜均1 彭滨2 倪亚琨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疫情防控中的权力与法律——《传染病防治法》适用与检讨的角度 下载:51 浏览:400

赵鹏 《法学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传染病防治向来依赖公共权力的运用,在疫情爆发的紧急情况下更是如此。对法律来说,挑战在于,如何在授予政府必要权力与对这种权力保持反思品质之间寻求平衡。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在新发传染病监测、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前的即时控制等方面,法律赋予政府的权力与职责似不充分;对新发传染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行政程序亦缺少规范。与此同时,疫情爆发后,在确保常态法制和非常态法制顺畅、规范地切换,为重大管制措施划定基本的条件、范围和程序要求等方面,亦有不少值得反思之处。

中国文化背景下权力感对送礼行为的影响:关系取向的调节作用 下载:65 浏览:351

江红艳1 许梦梦1 陈红1 孙配贞2 《当代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前人研究发现个体的权力感会增强或减弱消费者的送礼行为。本文试图解决以往研究中的分歧,基于情境聚焦理论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取向如何调节权力感对送礼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通过两个研究发现:公共关系取向下,高(vs.低)权力感消费者更倾向于开展送礼行为;交换关系取向下,高(vs.低)权力感消费者较少倾向于开展送礼行为。而且,送礼感知(即感知愉悦和感知回馈)在不同关系取向下权力感对送礼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从情境聚焦理论的视角辨析了权力感对送礼行为发挥影响的边界作用条件,整合了不同文献证据间的对立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中国文化背景下送礼消费的营销宣传和广告策划都具有实践意义。

权力距离研究述评与展望 下载:14 浏览:175

包艳 廖建桥 《当代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权力距离强调个体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研究主题的作用日益凸显,理论界对权力距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议题仍存在许多不足与争议,亟待学者们探讨解决。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权力距离的概念内涵、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评述,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作用机制和理论解释,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展望与讨论。

权力使用策略与渠道合作:IT能力的调节作用 下载:33 浏览:275

丰超 庄贵军 李汝琦 卢亭宇 《当代管理》 2019年6期

摘要:
在渠道行为理论中,渠道权力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将IT能力纳入渠道权力的研究框架,以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研究情境,探究了IT能力对权力使用策略(包括使用强制性权力和使用非强制性权力两个方面)与渠道合作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数据288份,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IT能力既会弱化制造商使用强制性权力对渠道合作的负向影响,也会弱化制造商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对渠道合作的正向影响。这一研究与发现不但能够丰富渠道权力的研究文献,而且有助于在IT变革的背景下发展渠道管理行为的研究,采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找寻新的、更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