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 下载:68 浏览:407

季中扬1 康泽楠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当代"艺术乡建"的主流模式是通过重造乡村景观,如改造老房子、老街道,邀请艺术家来做户外雕塑或墙绘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行艺术节,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模式忽视了乡民的主体性,乡民参与度较低,对乡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表层。本文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艺术乡建"为例,提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乡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汇通,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实践中,艺术家要提防"启蒙主义"姿态,通过互动与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民主体性。

从方法论看顾颉刚与“古史辨” 下载:87 浏览:408

胡逢祥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古史辨"运动,通常被视为运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史的一种崭新示范。然从其主将顾颉刚的辨伪实践看,则不妨说它是近代科学观念和本土治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更为妥当。就狭义方法论而言,其中运用较多的乃是传统史学的文献溯源法和民俗现象观察法。"古史辨"的兴起,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揭示了传统古史记载的种种瑕疵,扫除了陈旧观念的重重疑虑,激起了整个学术界考辨和重建科学古史的热情。至其方法论,尽管仍存在种种粗疏和不足,对它的反思同样可以给人以不断精进的启示。据此,说"古史辨"是中国现代科学古史体系建构的必经前奏和序幕,实毫不为过。

“三格六感”理念下《民俗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下载:362 浏览:2580

陈洪东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民俗学》是一些高校本科社会学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授课教师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思路与方法改革,逐步凝练了“三格六感”的课程育人理念——以培养有格式、有格局、有格调的社会科学高素养人才为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塑造教学过程中的具象感、实践感和趣味感,以及学习效果的智慧感、技能感和情怀感。该理念体现课程思政要求,育人目标在于不断激发学习者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认同,培育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