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三种方式 下载:69 浏览:467

郝敬波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往往在悲悯的情感基调上展开叙述,把悲悯意识作为叙述起点成为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毕飞宇善于在生活经验中捕捉细微的信息加以放大,以卡夫卡、博尔赫斯的方式释放出来,叙事空间充满了"变形"的元素,从而使"变形"成为其建构短篇小说世界的重要方式。毕飞宇短篇小说中的"变形"不是物理意义的异变,更多呈现的是精神世界中的形态改变。叙事过程中的精巧"切入"是其小说结构的重要特征,加之精致的语言,一起构成了毕飞宇短篇小说参与和言说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毕飞宇短篇小说表达世界的方式展示着当代作家关于世界体验以及小说文体观念的某种变化,这应该成为我们观察时代文学变迁的重要视角。

再造故乡:鲁迅小说启蒙叙事研究 下载:48 浏览:364

邱焕星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鲁迅小说的故乡书写并非真实再现,而是启蒙主义的叙事再造。这是一种关于故乡的"他者化"建构,通过第一人称、风景丑化、乡民病态、时空展开、文本语言等一系列叙事手段完成的,但是乡民的经济诉求解构了启蒙主体的文化诉求,最终形成了启蒙客体、主体和实践三重"失语"的困境。由此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限度,它将"启蒙"转化成了"启蒙叙事",在揭出病苦时遮蔽了乡村乡民的政治经济革命欲求,陷入了文化内因论和教育救国论,只能局部回应中国现代转型的结构问题,最终导致了启蒙的自我瓦解。而启蒙也只有承认自己的叙事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才能在当代中国复生。

从“红七条”到“红十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常态”特征 下载:78 浏览:441

曾仲权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2期

摘要: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特征。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首次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红七条"。"红七条"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师德建设:坚持学术诚信原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二是师风建设:坚持正派的生活作风,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三是师道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11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简称"红十条")。"红十条"是对"红七条"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红七条"到"红十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二是长效监督机制的建设;三是长效惩罚机制的建设。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