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热力电厂烟囱钢内筒整体提升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下载:467 浏览:488

谭镜潮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6期

摘要:
结合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工程烟囱钢内筒提升安装为实例,从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工艺关键点控制几个方面,对钢内筒整体提升安装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重点介绍了整体提升安装装置实施步骤及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的热力性能与背压敏感性分析 下载:69 浏览:418

李琨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5期

摘要:
介绍某典型300 MW直接空冷机组,建立高背压供热理论模型,对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的热力学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并讨论背压变化对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

基于LabVIEW的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算法研究 下载:94 浏览:518

李晓光1 王晓苹2 高欢乐3 谢维平4 陈二松1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4期

摘要:
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以水和水蒸汽计算模型(IAPWS-IF97)为基础,按照模块化的编程思想,将水和水蒸汽各个区域方程编写为子程序,利用LabVIEW主程序对子程序的调用实现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的计算,通过与IAPWS-IF97发布的算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程序计算结果与算例结果吻合良好,可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精度要求。

不同干燥方式对苦荞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下载:64 浏览:345

胡方洋 陈金玉 王轻 张坤生 任云霞 曲金萍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0期

摘要:
以苦荞麦粉为原料,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苦荞麦蛋白,考察不同的干燥方式(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对苦荞蛋白一系列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影响苦荞蛋白性质,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苦荞蛋白含量最高(42.95%),且溶解性与乳化性均最好,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次之,微波干燥效果最差。起泡性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干燥起泡能力最差,仅为28%,真空干燥起泡稳定性相对较好(50%)。DSC扫描曲线在80~250℃温度范围内出现2个峰,峰值温度分别在147~155℃与220~223℃,4种干燥方式处理下的苦荞蛋白具有相似的热力学性质,经干燥处理后的苦荞蛋白变性温度升高。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荞蛋白在功能食品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影响Scathard-Hildebrand统计热力学理论预测抗氧化剂从聚丙烯中迁移量因素 下载:93 浏览:510

宁慧男 张钦发 刘悦悦 莫宜澄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期

摘要:
Scatchard-Hildebrand理论是一个计算混合体系内分子间作用能(体系的位能)统计热力学理论公式,采用统计热力学理论,可从微观分子结构分析混合体系内的迁移。通过测定4种不同种类抗氧化剂从各种比表面积的聚丙烯塑料中向乙醇等6种不同溶解度参数的模拟液中迁移的分配系数,并将实验值与Scatchard-Hildebrand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研究影响理论迁移量和实际迁移量出现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迁移阻力是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迁移阻力大小的因素有塑料的比表面积、模拟液的溶解度参数和温度,当比表面积无穷大、模拟液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聚丙烯的溶解度参数、温度越高时实验值与Scatchard-Hilderbrand热力学理论计算值越接近。

热力学相变理论的发展 下载:71 浏览:347

柳福提 张声遥 《物理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相变理论是热力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教材中都会对克拉珀龙方程、爱伦费斯特方程和朗道的有序相变理论进行介绍,内容体系庞大、方程较多,缺乏逻辑主线。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从一级相变、二级相变的定义出发,沿着理论发展脉络,分别推导描述相变平衡曲线的方程,介绍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不同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热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金属硼氢化物基固态储氢体系 下载:28 浏览:315

顾婷婷1,2 顾坚1,2 张喻3 任华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氢气储存仍是制约氢经济推行的关键问题,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储氢技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利用固态氢化物的化学吸附储氢技术由于可靠、结构紧密和高储氢容量的特点,被视为最有潜力的储氢手段之一。在众多固态氢化物储氢材料中,金属硼氢化物由于其极高的重量和体积储氢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金属硼氢化物热力学稳定,动力学缓慢,导致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及循环稳定性差。本文从替代、复合、掺杂、纳米结构限域及相应的反应机理等角度总结了金属硼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最新改性研究和应用,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湿法改性石墨烯在制备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424

耿奥博1 钟强1 梅长彤1 王林洁1 徐立杰2 甘露1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橡胶由于其高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化学腐蚀及长期使用的稳定性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已有一百多年的应用历史。一般来说,在生胶硫化之前需要加入增强填料、润滑剂、偶联剂和促进剂等各类添加剂,以达到使用要求的性能。其中增强填料起到提高橡胶强度、提高橡胶耐磨耐热性、延长橡胶使用寿命的作用。相比于炭黑或者二氧化硅这些传统增强填料,新兴纳米材料石墨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只需极少量便可使橡胶的性能显著增强。然而,石墨烯片层之间的范德华力严重的阻碍了其在高分子机体内的分散,其在橡胶基体的分散性直接决定了石墨烯对于橡胶材料的增强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通过在溶液中的湿法改性,包括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改性石墨烯,促进它与橡胶二者界面的相互作用,提高石墨烯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效果。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湿法改性石墨烯在制备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

基于熔融盐加热的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反应器的熵产生率和氢气产率分析 下载:24 浏览:277

李鹏蕾1 陈林根2,3 夏少军2,3 张磊1 王超1 冯辉君2,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能够有效解决太阳能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工业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熔融盐加热的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steam methane reforming reactor heated by molten salt,MS-SMRR)模型,得到了MS-SMRR的设计参数,并分析了MS-SMRR的几何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氢气产率和总熵产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氢气产率一定时,逆流参考反应器比顺流参考反应器的总熵产生率低,且消耗的熔融盐少;增大熔融盐进口温度和减小反应混合物进口压力能够显著提高MS-SMRR的氢气产率。研究结果对实际MS-SMRR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基于太阳能热化学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学性能及碳排放分析 下载:23 浏览:250

刘泰秀1,2 刘启斌1,2 隋军1,2 张铁寅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分布式供能系统临近用户,具有灵活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优势。集成太阳能与清洁燃料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旨在实现太阳能与燃料的高效互补利用。提出了基于太阳能热化学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将太阳能与甲醇以热化学的形式进行源头互补,把太阳能转化为合成气燃料化学能,进而通过内燃机发电机组和余热回收单元输出冷、热、电产品,以满足用户的负荷需求。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所集成的系统开展了热力学性能及CO2排放性能分析,研究了设计工况及变工况下运行性能,结果表明所集成的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供能系统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

综合能源系统中热力子系统的稳态特性分析 下载:34 浏览:382

屈鲁 欧阳斌 袁志昌 张树卿 曾嵘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涵盖能源形式多样,涉及运行模式复杂,包含控制设备和耦合环节丰富,给其稳态建模和稳态潮流计算带来了挑战。为了获取综合能源系统中热力子系统的稳态特性,给出了典型综合能源系统的拓扑架构;分别建立了电力子系统、热力子系统、冷力子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站的稳态模型,进而建立了混合潮流模型,并利用Newton-Raphson算法进行了混合潮流求解;分析了热力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包括源节点的供水温度、负荷节点的出水温度、热网管道的长度和直径、热负荷功率)变化对综合能源系统稳态潮流的影响。分析结果可支撑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及优化运行。

基于NSGA-Ⅱ算法的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MCBC的性能优化 下载:24 浏览:274

唐晨琪1 陈林根2,3 王文华1 冯辉君2,3 夏少军2,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前人所建立的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等温加热修正的闭式布雷顿循环(modified closed Brayton cycle,MCBC)模型,分析了压气机压比等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分别以无因次功率和无因次生态学函数为优化目标,以压比和各个换热器的热导率分配为优化变量,对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MCBC进行单目标优化。最后基于NSGA-Ⅱ算法,以无因次功率、热效率和无因次生态学函数为优化目标,以压比和各个换热器的热导率分配为优化变量,对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MCBC进行多目标优化,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常规燃烧室(regular combustion chamber,RCC)和收敛型燃烧室(converging combustion chamber,CCC)外侧流体的入口温比对单目标优化结果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与单目标优化得到的结果相比,多目标优化得到的最优解对应的偏差指数更小,其中通过香农熵决策得到的偏差指数最小;优化变量变化±10%对最优无因次功率、最优热效率、最优无因次生态学函数及其对应的等温压降比的影响很小,其变化范围均不超过5%。

热力学方法在不锈钢氧化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46 浏览:463

杨永杰1,2 《冶金技术》 2018年4期

摘要:
阐述了热力学在氧化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利用CALPHAD方法收集Fe-C-Cr-Ni-O全成分范围的热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添加了Mn-Si富Fe-C-Cr-Ni-O角热力参数而形成的不锈钢氧化物热力学数据库。利用此氧化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304氧化层结构,从物相分布角度研究氧化层结构,并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相一致。再次,利用此氧化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超纯445氧化层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氧化层处于高温时,易产生液相结构,同时解释了超纯445热轧时易粘辊的现象。

热力管道焊接裂纹产生原因分析及修复工艺 下载:93 浏览:497

赵芳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某城市供热管道安装工程中,有一道焊口出现裂纹,通过对裂纹的宏观特征及断口形貌分析,判断为结晶裂纹,本文主要分析了裂纹产生原因,提出返修工艺,并应用于返修实践中,以确保焊接质量.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理论分析 下载:32 浏览:342

翟融融 刘洪涛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为研究有限时间内热力系统换热量与热源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对有限时间热力系统中热机输出功率和效率与循环参数的关系表达式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太阳能辅助燃煤系统案例讨论了各参数的意义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系统参数的调整方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00和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在系统设计上比较合理,输出效率都在C-A效率与理想循环效率之间,集成后的系统效率有所降低,1 000 MW集成系统在节煤模式下系统性能恶化,效率低于C-A效率,需要对系统过程进行改进。200 MW燃煤发电系统在集成前后效率都低于C-A效率,表明系统过程需要较大改进。

1000 MW深度调峰机组热力系统优化研究 下载:24 浏览:274

王林 伍刚 张亚夫 高景辉 王红雨 孟颖琪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提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解决大容量机组在低负荷时效率下降问题,提出并建设了1 000 MW高效宽负荷率机组示范工程。该工程对锅炉燃烧器、水冷壁及汽机蒸汽参数等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通过协同增设补汽阀、外置式冷却器、零号高压加热器、低温省煤器等设备,实现了机组在较宽负荷范围内依然保持较高效率的目标。热力计算结果表明,示范机组在50%负荷下较现有机组效率提高3%以上,运行灵活性显著增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经验对后续同类机组提升灵活性具有示范和参考价值。

基于数值模拟和统计拟合分析华北冬季一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 下载:71 浏览:317

秦楚菲1 孙家仁2 张文君1 廖志恒3 滕宇威1 陈朋龙2 陈静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基于WRF/Chem(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对2015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我国北方一次大范围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资料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PM2.5浓度及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适用于此次污染事件的机理分析。动力、热力条件及化学转化等因素对此次强污染事件形成的机理分析表明,动力因子主要通过表面风和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对此次污染事件造成影响,边界层逆温等热力因子促进了大气稳定性的增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依据PM2.5组成成分变化分析可知,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碳在此次事件中含量增加,说明机动车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所致的二次气溶胶生成对PM2.5污染加剧起重要贡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子相对贡献率量化解析结果表明,热力因子在此次污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方差贡献率为52%,动力因子次之,方差贡献率为34%,而化学转化方差贡献率约为14%,说明气象条件,尤其是热力条件是引起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热力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下载:65 浏览:444

张元春1 李娟3 孙建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半理想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于下游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关闭高原地面感热和潜热后,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西部的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中东部降水却有所加强,且四川盆地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稍有减弱;(2)500 hPa青藏高原上的短波槽减弱,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背风槽强度、范围有所减弱,但低层盆地东部的气旋性涡旋加强;(3)涡度收支的定量分析发现,关闭高原热力作用后,盆地东部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得夜间倾斜项的正贡献增强,从而使该区域涡旋发展加强,盆地东部降水增强。

含酰胺键的吡啶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性能 下载:14 浏览:197

王丽艳 武江雷 楼慈涵 杨佳 段松言 陈嫚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以间苯二甲酰氯、氨基吡啶、氯乙酰氯和长链伯胺(n为8、12、14、16)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了1,3-二[N-(3-吡啶基)]苯甲酰胺(中间体A)和N-烷基-2-氯乙酰胺(中间体B)。中间体A和中间体B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目标产物(I8,I12,I14,I16)。利用1H-NMR、FTIR对产物及中间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电导率法测定了目标产物在25℃、35℃、45℃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热力学参数计算。用吊环法测定了25℃时目标产物的表面张力γ,计算了相关的表面性能参数。测定目标产物在25℃下的稳泡性及乳化能力。结果表明,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稳泡性和乳化能力。

正三十烷定型纳米储热材料热性质 下载:32 浏览:356

王欣 张冬雪 董艳涛 兰孝征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摘要:
相变储热系统(LTES)可用于太阳能利用、建筑物调温、余热回收及电能错峰调节。本文将正三十烷(C30)吸附到有纳米孔的多孔材料(可控孔径玻璃CPGs、硅胶SGs)中,制成定型纳米相变储热材料(nano-PCMs,C30/CPG,C30/SG)。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其相变温度(储热温度)及储热密度,显示两者均与孔径成反比关系。通过调节多孔材料的孔径,C30/CPG复合材料的储热温度最大可在6℃范围内调节,C30/SG材料最大在近9℃范围内调节。该类材料过冷度与纯C30比没有明显增加,熔化过程储热密度没有明显降低,使用过程形状固定、不会出现泄漏。实验结果,为石蜡类可调温度纳米储热材料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