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下载:25 浏览:294

刘璟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自200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史料建设、教材与理论建设等方面较20世纪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本文根据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21世纪以来这特定时期内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化现象的思考 下载:29 浏览:303

施雨谷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名师大讲堂的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精英们在舞台上为同仁们展示自己的专业风采和教学特色,然而这些方法几乎是千篇一律,"模式"成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可避免的问题,教师们较难发挥个人的创意创新。本文主要指出当今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师生互动模式化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弊端发表看法,联系实际以及当今的社会发展提出解决的方法。

钢琴考级教材的比较研究——以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下载:25 浏览:302

凌艺婷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中国音乐学院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同属于我国跨省全国性社会考级机构,彼此在思想、理念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钢琴业余考级作为钢琴学生广泛选择的评鉴制度,在这两个考级机构之间也有着差异。究其原因是两个机构的教材内容设定上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这两本教材的内容设定、考级设置等,为我国进一步发展钢琴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

海峡两岸初中音乐教材曲目比较——以大陆人音版与台湾康轩版为例 下载:68 浏览:408

马李娜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大陆人音版与台湾康轩版[1]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曲目[2]为比较文本,通过对两版教材所选曲目进行细致地分析,得出两版教材在选曲方面有以下差异:在曲目分配上,人音版侧重审美性,康轩版则更具有实践性;人音版教材的中国曲目多于外国曲目,选曲倾向"母语化",康轩版教材外国曲目多于中国曲目,选曲倾向"西方化";在两版教材选择的中国曲目中,人音版选取的传统音乐较多,康轩版选择的流行音乐较多;在两版教材选择的外国曲目中,康轩版教材曲目体裁比人音版教材丰富。

浅析现代竞技体育的分类 下载:26 浏览:215

周迎春1 张锋2 张俊涛1 《体育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竞技体育的科学分类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根据划分的角度不同,可以提出多种分类方法。田麦久等人依据竞技体育活动的项目属性进行划分,李宗浩等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质和竞技特征为分类标准,还有学者从运动竞赛的方式、竞技体育活动中动力的使用方式、竞技体育活动参加人或队数的多寡、比赛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划分。本文试图从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内涵及功能再次进行了分类,希望分类可以适应日益增多的竞技运动项目。

学术与政治:民初中国地学会的行政区域研究 下载:39 浏览:228

谢皆刚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民元共和取代专制,加上革命带来的参政议政潮流,朝野热议改定行政区域。倾向革命党的中国地学会借助学理与学会组织,附设厘定行政区域研究会,研究省制与划一地方等时人关注的问题,以建言当道。二次革命后,北京政府解散国民党,中止国会,又严控舆论。为避祸,中国地学会转向纯粹学理研究。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并试图拟定宪法,会中多有国会议员的中国地学会,以学干政,研究宪法草案中争议最烈的地方制度。1917年6月12日,国会第二次被解散,中国地学会的议政热情再度熄灭,关于行政区域的议论逐渐平息。

从“帝国”遗产到英国“飞地”:二战结束前后美国视野中香港形象的转变及其意义 下载:46 浏览:209

孙晨旭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二战期间至战后初期,美国政要和社会精英一度热议涉港事务,初步形成对涉港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框架。香港对于中英两国的特殊意义,以及香港对于美国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在二战结束之际随着大国关系的变化发生显著转变,美国视野中香港的形象相应地从"帝国"遗产转变为英国"飞地"。以此为起点,美国政府始终围绕美中、美英关系塑造香港的形象,评估香港的价值,进而制定香港政策。在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以前,美国对香港的定位始终没有脱离美、中、英三国关系,美国对港政策在本质上是美国对华政策和对英政策的一部分。

美利坚殖民地史研究的帝国转向:“帝国学派”史学述评 下载:57 浏览:325

吴万库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自美国革命以降,美利坚殖民地史长期囿于"国族"视域之下,成为立国前史的点缀,被矮化、边缘化,直至19世纪末,帝国学派率先借力新情势、新方法、新史料,倡导跳出国族框架,用英帝国的视域来关照美利坚殖民地史。这种带有"空间转向"的研究方法,不断渗透到其他史学流派和学科领域中,为美国史学带来新路径和新课题,在美国历史编撰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世纪后半期北美西部华人与印第安人关系及相互认知 下载:85 浏览:292

贺建涛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19世纪后半期,北美西部殖民开发为多族群往来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条件。以互利互惠为基础,华人移民与印第安人在贸易、雇佣生产及跨族通婚等层面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也由此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融。不过,作为被动裹挟进北美工业化大潮的底层劳动者,两族群在生存空间、工作机会及自然资源分享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相互之间在心怀好感的同时,对彼此也存在较多的仇视、误会和偏见。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双面关系及多元认知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作用于底层弱势族群的必然结果。

例析加拿大安大略省历史探究教学的模式与特点 下载:66 浏览:216

郑士璟1 张小卉2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加拿大安大略省在历史教学中,推重多元文化理解,着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其探究教学形成"提问——聚焦——经验——评估——交流"基本模式,并具有个性化、多视角、生活化、多元表达的特点。

全面抗战爆发前知识界对中日问题的研判——以《东方杂志》1937年“中日问题”征文为中心的分析 下载:19 浏览:172

李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1937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推出一组以"中日问题"为主题的征文。这是在日本军部和政府或"战"或"和"交替推进侵华战略,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开始由妥协向强硬转变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征文中,知识分子们普遍表达了对日本亲善诚意的怀疑、对大国作用的有条件认可、以及用"血"和"力"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透过征文中传达的情绪和认识,回归历史情境,可以看出民族抗战情绪开始获得相对宽松的表达空间;可以反映出转变中的国民党对日政策与民族情绪之间有了更多的契合点;从中也透露出中国抗战将面临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心理基础。

大学生啦啦操学习运动干预模式在提升运动成绩中的价值研究 下载:11 浏览:123

杨毅宁 《体育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分析互动合作学习理论,处置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大学生学习运动干预模式中啦啦操功能,以学生人才培养视角审视,分析啦啦操学习运动干预模式对提升学生运动成绩单的影响,从提升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研究当中找寻契合体育院系学生实际的相关理论支点,让他们全面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此积极影响体育专业学生,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分析了大学生啦啦操学习运动干预模式,以此提高大学生运动成绩,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连续报告任务中无效后线索对后线索效益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294

林毅辉 孟迎芳 刘童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采用连续报告任务,从非线索指示项目的角度入手,探讨无效后线索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后线索效应的产生,以此进一步了解"后线索效益"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空间后注意线索,还是非空间的颜色后注意线索,都产生了"后线索效益",即后线索确实提高了被试视觉工作记忆的表现。无效后线索的存在不会影响"后线索效益"的产生,该效益的理论解释符合优先提取说,即被试会利用后注意线索优先提取线索指示项目,产生更快和更准确的反应。

意义疗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基于存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下载:82 浏览:377

张荣伟1,2 连榕3 李丹4 Pual T.P.Wong2,5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意义疗法是以存在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构建个体生命意义为目的,实现生活正负两极性的动态平衡,从而解决其心理困扰获得心理治愈与成长的一种整合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起源于Frankl意义学说的意义疗法是通往人类美好生活的路径,它源于对苦难生活所隐含意义的本质认识。在理论上,意义疗法以意义定向看世界为中心,以意义管理理论和双系统模型为支架;在方法上,为保障意义获得,应遵循8个基本问题和12条原则,充分发挥意义源的作用,实现意义获得的双路径统一;在技术上,灵活采用趋向性(PURE)策略、回避性(ABCDE)策略、以及双视角双通道策略或其它策略的整合。意义疗法因包含了精神成分而超越了心理动力学和个体心理学等传统心理治疗方式。未来研究还需明确意义疗法整合了哪些流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细化意义疗法主要的技术与策略的操作步骤,考察成熟幸福感量表在中国文化下的适用性,以及充分整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检验意义疗法在中国的适用性。

干扰刺激类型对内隐记忆提取干扰的调节 下载:22 浏览:212

叶晓红1 孟迎芳2 唐小庭3 《心理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探讨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是否敏于注意资源的变化,该实验沿用前期经典的"学习-测验"范式,通过在提取阶段同时设置两种不同刺激类型的干扰任务:箭头干扰和汉字干扰,以此来探讨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的本质所在。结果发现,不同提取干扰条件对内隐记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汉字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比箭头产生的干扰更大。结果表明,干扰刺激类型会调节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的大小,证实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敏于注意资源的变化。

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的影响 下载:21 浏览:210

李晓梦 陈虹 《心理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认为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ABE)不存在影响。基于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本研究以场景图片为实验材料,结合学习-测验经典范式和目标探测任务,实验一探讨高、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对ABE的影响;实验二验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的影响是否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进一步验证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结果发现,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存在ABE,但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却不存在;探测目标与非目标不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不存在ABE,但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依然存在。由此可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存在影响,且这一影响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不合理。

范仲淹的《中庸》诠释及其影响 下载:65 浏览:401

张培高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进入北宋后,面对佛教的挑战,宋儒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柳开、种放等士人继承韩愈的路线,欧阳修则从"礼义"上辟佛。与之不同,范仲淹继承了李翱的思路,通过发挥《中庸》的"内圣外王"思想对佛教加以批判。更进一步,范仲淹以此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并要求士人把此"道"内化为意识。这一思想的实质在于"内圣外王"既是行为,更是理念,这就为士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价值规范。在范仲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士人对《中庸》进行诠释,进而逐渐形成了《四书》学。

“社会相”书写与现代山水游记的审美伦理 下载:47 浏览:338

王炳中 施仁瑞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自我""自然""社会"是现代山水游记的三个关键义项,三者的关系既是以"社会相"作为审美的向心力,又互为矛盾和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山水游记和谐圆融的美学取向,形塑出现代山水游记独异的审美伦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着社会情怀的羁绊,"自我"面对自然时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彷徨;"社会相"的嵌入消解了主体面对自然山水"独往会心"的审美旨趣,形成"自然"审美与"社会"审丑的二元对立;由于批判的在场和对现实社会的多维观照,在物我对话上,现代山水游记多采用"动态化"的"观物"方式和直接、明快的"比兴"修辞,是对传统"托物言志"手法的创造性转化。

海外并购能提升企业高管薪酬吗——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载:57 浏览:390

余官胜 王灿玺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因而探明海外并购的经济影响和推动因素对于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管视角出发,利用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海外并购能否提升企业高管薪酬,发现海外并购总体上能提升高管薪酬,且具有延续性,本文也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这一结果进行了稳健性验证。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提升高管薪酬的效应大于非国有企业。此外,本文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海外并购提升高管薪酬的中介传导途径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本文的研究意味着企业高管能从海外并购中获益,因而也将出于个人利益动机推动海外并购。

生态文明视角下绿色金融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429

严思屏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金融市场是生态资源金融价值得到充分挖掘的重要平台,有助于解决我国部分地区生态优势无法转化经济优势的长期性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机遇,需要从政府服务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共同推动。绿色金融价值逻辑体现在内涵要求、前提基础和实践导向上,这与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是一致的。本文认为,中国绿色金融亟须解决法律法规突破、产品创新、配套政策、评估机制等实践问题,建议从政策法规、产品工具、机制保障方面加强协调,以合力思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