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血管内压力差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价值研究 下载:81 浏览:514

​陈大伟 石进 尹延伟 杨芬 李文平 赵发国 宋琛 张卫清 李金花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血管内压力差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1例SSS患者,于手术前后采用压力导丝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两端的血管内压力差(狭窄远端平均压力-狭窄近端平均压力),采用DSA评估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盗血程度,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比较治疗前后血管内压力差的变化,分析治疗前血管内压力差与血管狭窄率、盗血程度、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的关系,以及治疗后血管内压力差与临床症状和盗血改善的关系,比较治疗后血管内压力差与残余血管狭窄率预测临床成功的能力。结果 (1)治疗后10例患者的盗血消除、临床症状改善,1例患者虽有血管狭窄率改善,但盗血仍存在、临床症状未改善,临床成功率为90.9%(10/11)。(2)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压力差[(2.5±5.3) mmHg]较治疗前[(11.2±6.6) 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治疗前血管内压力差与血管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757,P=0.007),与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呈正相关关系(r=0.701,P=0.016);6例血管内压力差为6~9 mmHg者均为Ⅰ、Ⅱ度盗血者,5例血管内压力差≥10 mmHg者均为Ⅲ度盗血者。(4)治疗后1例未达到临床成功患者的血管内压力差为18 mmHg,而其余10例临床成功患者的血管内压力差均≤3 mmHg。(5)2种技术成功指标(DSA示残余血管狭窄率≤30%与血管内压力差≤3 mmHg)对临床成功的预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压力差能够反映SSS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残余血管狭窄率能更准确预测临床成功,对血管内治疗更具有指导意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下载:81 浏览:505

​曾文贤 李振均 张剑波蒙 宏亮 段传志 李西锋 张炘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160例(共160个破裂动脉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0枚支架均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127个(79.4%)动脉瘤达到完全栓塞,17个(10.6%)动脉瘤瘤颈残留,16个(10.0%)动脉瘤瘤体残留。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7例(10.6%),其中出血相关并发症6例(3.8%),缺血相关并发症11例(6.9%)。有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和无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动脉瘤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15%)患者预后不良,136例(85%)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患者和预后不良患者入院mR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支架类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评分≥4分、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Solitaire支架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入院时mRS评分≥4分、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使用Solitaire支架的患者易发生预后不良。

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再通失败的疗效观察 下载:81 浏览:514

​董丽丽 韩红星 王浩 朱其义 王贤军 宫健 张斌升 张伟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 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 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 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 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 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 11.8%)及死亡率(11.5%vs. 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基于双能CT的造影剂渗漏征对大动脉闭塞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下载:94 浏览:512

刘克勤 蒋琳 阮婕 殷聪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基于双能CT(DECT)的造影剂渗漏测量对继发出血转化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介入血管内治疗的92例患者,记录其发病-穿刺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压水平、术中用药、术后DECT虚拟平扫病灶密度最高值(Humax)、术后出血转化分型等资料。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介入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中有67例(72.83%)出现造影剂渗漏征象,其中4例为术后即刻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虚拟融合CT高密度征是最终出血转化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21~1.058,P <0.01)。ROC曲线提示虚拟融合CT中最高密度值预测出血转化的最佳界值是77Hu,其敏感度80.83%,特异度74.22%(P <0.01),曲线下面积(AUC)=0.839。结论 DECT可有效鉴别大动脉闭塞脑梗死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和造影剂渗漏,同时对预测最终梗死后出血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下载:98 浏览:547

高宇海 周育苗 陈亮 郑超波 龚杰 陈林辉 吴炯 万曙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策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患者共计48个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3mm),其中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多发动脉瘤18例(42.85%),不规则动脉瘤18例(42.85%)。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例(0.71%)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无患者死亡,所有患者3~12个月的平均mRS为0.142,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较文献报道本文的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降低、技术成功率及动脉瘤治愈率提高。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