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城市文化语境转型过程中的合唱作品 下载:69 浏览:409

叶文辉1 周华生2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中国城市文化语境现代性转型进程中,中国合唱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地理场域中,将特定群体(或族群)互相来往的交流信息、情境和感知物化为音响事实。音乐作品摆脱非音乐的社会征用而获得自律性是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合唱却存两种观念:艺术化作为审美的合唱作品,意识形态化作为工具的合唱作品。两者的"声音行为"和"声音事像"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都行之有效。将这一现象置入历史学、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的场域,探究中国合唱音乐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互关系,窥见我们城市文化转型过程中的音乐现代性建构,乃至社会的现代性问题。

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下载:44 浏览:273

王勃然 安然 刘春雪 《体育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近代体育思想与本土传统观念的不断碰撞当中,中国体育经历了一系列关键的改进和转型,近代国人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研究这一变迁历程,对我们理解体育的社会功能,探寻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的互动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归纳和分析,梳理了近代国人体育观念变迁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对于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走出去”观念的思考——确立自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下载:25 浏览:315

周星1,2 王赟姝3,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如今,中国电影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如何"走出去"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思考,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探索自己电影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应该思考其对外传播的世界市场适应性问题,即如何适应世界电影市场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观众喜欢的欣赏趣味。因此,坚守自身价值观,强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影像表现和艺术创造的需要,拥有创造英雄和超级英雄的能力,尊重自己的创作者,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支撑。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下载:61 浏览:401

梁光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活化,方法包括创造生活功用链、创造生活休闲链、创造审美消费链、创造教育认知链、激活主体利益链五种。生活化传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存"阶段,立足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立场提出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自然、起于功用、本于道德、通往天地特质的尊重和弘扬。

观念与审美——独龙族伤痕文面的美学研究 下载:66 浏览:401

段雪敬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独龙族文面是观念与审美烛照下的独特艺术。独龙族文面的蝴蝶型图案是该民族独有的,深深体现了独龙族人以丑为美的审美观。独龙族妇女文面的初衷是以丑化自己的面容求自保,后来逐渐融入了该民族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审美理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独龙族人对文面主要有美和丑两种看法,这两种观点决定了文面具有掩饰美和展示美的功能。同时,文面具有自悦性与悦人性,可以说这是它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独龙族文面是伤痕图案的创造性艺术,可以说是伤痕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城市的形与神及其书写传统 下载:56 浏览:337

张柠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是人为谋求良好生活而建造的场所,但它不能借助于高塔通向天堂,人类只能建造"无塔之城"这种世俗的城市。以中国城市为代表的东方型城市,是一种将城市的神圣功能和世俗功能合二为一的城市类型,但它也是典型的"规划城市"。城市学家所说的"有机生长城市"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半有机、半规划"城市,中国一线城市也都是这类城市。城市革命因农业革命而诞生,根源在于"剩余"。但"剩余"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是观念性的和精神性的。文学对城市的表达,跟这种"剩余观念"有密切关系。中世纪末期的城市复兴,催生了现代文化,催生了现代文学和现代人,也催生了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是观察家兼评论家,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文化观念迁变思辨 下载:64 浏览:416

周星1,2,3,4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40年来,如何认知既往成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是需要从观念形态转变和成效收获来印证的。但显然认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绩不能缺少从艺术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来观照。在这一时期里,中国艺术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适应性转变的过程,艺术文化的变化从观念意识到创作贴近生活,以及适应时代风习和服务于人心精神需要,呈现出其依存于市场却更为注重精神情感创作的良好趋向。

从观念出发思考早期艺术史 下载:90 浏览:502

王廷信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考察人类早期艺术史应从观念入手。娱乐观念是人类的本能,这种观念要走向艺术,须从人类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中去寻找。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因物赋形、形为用设"的造物原则。这种原则先从生产观念中开始,逐步延伸到生活领域。人们也借助这种原则来创造早期艺术。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因物赋形之"物"日渐多样,成为人类创造艺术的丰富资源;形为用设之"用"越来越远离生产和生活之用,而追求基于娱乐观念的审美之用。这种变化体现出早期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变化趋势。

变于观念:美国肺结核疗养院的兴衰 下载:24 浏览:196

刘黛军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受传统疗养观念的影响,19世纪美国流行自然疗养观念,此时美国的肺结核疗养院采用自然疗法治疗患者。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疗养院逐渐发展壮大。这时,尽管有人对疗养院存有质疑,但直到20世纪中叶,绝大多数美国人依旧信任肺结核疗养院。后来,疗养院的监禁性质、有限的病床数量、社会各类防治肺结核组织的出现、疗养院与普通人生活产生冲突等都使得美国人的自然疗养观念发生转变。现代医学的兴起更是人们疗养观念转变的本质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肺结核疗养院时代以疗养院的相继关闭为终结,肺结核疗养院最终退出了美国历史的舞台。

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 下载:95 浏览:503

杨乘虎1 高云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情状,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需求,更是彰显大国文化责任、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重构世界文化版图、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国家使命。中国故事由中国面貌、中国气质、中国价值三层内涵构成,外化为特色性、积极性、共享性的国家形象,体现为中国面貌在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中的文化意涵,中国气质之于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中国价值在价值底线控制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

自然权利观念与美国早期的劳工运动 下载:85 浏览:430

蔡萌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十九世纪上半叶,为了反抗剥削性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挽回失去的独立、平等和尊严,美国早期劳工运动的参与者们对于传统的自然权利观念进行了重新挖掘和阐释。他们把"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说成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从而将"自由"的内涵延伸到了经济平等的领域。他们将自己视为美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不仅重新界定了《独立宣言》在宣示人类普遍权利方面的意义,而且赋予了"独立"一词以"摆脱经济依附"的新涵义。他们还试图复活被主流政治话语所驱逐的潘恩式激进共和主义的思想遗产,并将其与自己当下的抗争运动结合起来。

中西认知的“误会”与观念的碰撞——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 下载:67 浏览:352

梁苍泱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英人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发生在"小说界革命"前数年,是晚清小说理论和创作的重要探索。征文要求和作品实绩体现了中西小说观念的碰撞。该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孚期望,重要原因之一是傅氏未在中文启事突出对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的期待,彼时中文阅读圈也尚未形成叙事性为"小说"核心属性的共识。但部分应征作品尝试突破传统小说模式,明确提出"章回小说"概念,成为认识晚清大众小说观念的难得实例。

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进程的知识线索——以“天”观念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54 浏览:386

吾淳 朱旬旬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的进程中,知识这条线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这条线索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或展开思考。全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观念初始:神人沟通的世界;二、知识的积累;三、理性的生长;四、从宗教天人观到自然天人观;五、从宗教天命观到自然天道观;六、从自然天道观到普遍的法则观念;七、无神观念与理性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线索的梳理,呈现出知识与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看出知识发展对于理性生长与确立的重要意义。这一线索虽是观念理性化进程的中国样本,但它属于整个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诸子哲学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观念冲突与价值碰撞——陕西乡村民众对1950年《婚姻法》的误解透视 下载:21 浏览:171

白若楠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与以往的土改等革命运动不同,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实际上是共产党执政理念第一次在全国层面上挑战农村基层民众的固有观念。乡村民众对婚姻法普遍持有误解,认为是"离婚法""妇女法""整穷人法",极大地影响了法律贯彻执行,并最终导致中央人民政府以群众运动的方式予以解决。立足于乡村民众婚姻观和价值取向分析发现,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从历史进程的纵向发展维度看,是新旧婚姻家庭观念的冲突;从各方主体价值取向的横向切面看,它体现了不同价值追求的碰撞。这些误解与谣言折射出共产党以立法方式进行婚姻社会变革遭遇的现实困境,也预示着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曲折历程。

“西周王朝”观念源流考——兼论先秦“西周”语词的历史变化 下载:42 浏览:268

付瑞珣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西周王朝的观念以"周亡"的形式萌生于两周之际。东周时期兴起的"周衰"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周王朝观念的进展造成了困境,但也促使了其认知的多元化。在"周亡"与"周衰"的对垒中,西周王朝观念终以三代历史反思与王朝历史叙事的方式成熟于春秋战国之时。虽然如此,先秦时期的"西周"一词只有周族、西方、王城与西周国四层含义,并不指代镐京,更无西周王朝的意味。"西周"语词与王朝观念的重合,盖始于汉代。

“外国人教师”的学术反思——洪子诚文学史观念转型的一个节点 下载:46 浏览:392

李建立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二十年来,从学人研究的角度做探究的还不多见,特别是少有人关注这本著作中具有范式转换意味的文学史观念与"独立撰史"的写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联系。这本著作的"前身"是一份课程讲稿。洪子诚于1991—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教师",为日本学生讲授过"近世中国文学"课。为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基础框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是1990年代知识转型的"先声"。

文学是“语言的花朵”——对丁玲文学形式创造及其观念的考察 下载:47 浏览:375

袁盛勇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丁玲文学经典,较为真实地呈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维度,而且是一种动态呈现。在丁玲文学的现代性演进中,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达到了一种较为辩证交融的状态。丁玲在谈论文学问题和创作经验时,不由自主论及了艺术之美和文学形式问题。对于文学形式,她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念,而此种观念的形成,又主要根植于她的创作体验及其阅读感受与思考。在创作上,丁玲其实具有非常自觉的文学创造意识,在对文学形式观念的认知上,也体现了一种较为强烈的理论自觉和艺术自觉。

走出“书本上的马列主义”与实践观念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光潜的土改观察与思想改造 下载:51 浏览:395

金浪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朱光潜作为新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典范,从"书本上的马列主义"到对自己进行深入骨髓的批判而重获话语权,其实离不开1951年2月随西北土改参观团参加长安县土改的收获。以"治人"和"治法"以及有机体国家的特殊视野对中共基层土改工作进行的细致观察与内在理解,不仅使朱光潜在自身问题意识的延续中强化了对新中国的认同,也促成了其在阶级意识自觉和阶级情感的变化中对阶级分析方法的心悦诚服的接受。这在深化朱光潜思想改造进境的同时,也为其后来开拓实践论美学提供了思想前提。

有名与无名之间——先秦儒道“和”的观念研究 下载:48 浏览:237

崔基勋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和"作为先秦儒道核心观念,可分为"有名之和"与"无名之和"。先秦儒家重视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有名之和",讲究现象世界中彼此之和谐;道家则重视阴与阳、人与道之间的"无名之和",讲究复归于本根世界中"道"的状态。虽在有名与无名之间距离存在,但两家都试图化解其间的张力。儒家的模式为:从有名之分到有名之和,以有名之和达到天之一;道家的模式为:从阴阳之分到无名之和,以无名之和落实于具体的事物。虽路线不同,但有名与无名之间的"和"成为儒道都关注的问题。

在“民族”与“国民性”之间——试论鲁迅“民族”观念的变迁与困惑 下载:55 浏览:352

颜炼军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运动中,一直贯穿着从"华夷"到"民族"的知识范式转变。如何发明以"民族"为基点展开的新"知识",来重新描绘和应对中国所遭遇的家国危机,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巨大而持久的任务。许多现代作家也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现代中国"民族"知识建构的复杂过程。作为现代最重要的作家,鲁迅的相关思考十分具有典型性。本文以上述知识范式转变为背景,以鲁迅作品中与民族主义、国民性相关的内容为经纬,探讨了鲁迅的"民族"观念的变迁和困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