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论析 下载:51 浏览:393

单军伟1 张瑞才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按照自己本性塑造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体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里,资本逻辑是理解把握这个世界体系的本质根据,但资本逻辑所创制的世界共同体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塑造了片面的普遍性意识,造成民族国家间非均衡发展及连接纽带不稳定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必然走向自我否定,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共同命运的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规导资本逻辑为建构原则,利用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魔力解决全球性发展缺位问题,以合作共赢的实践安排规导资本逻辑的分配原则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矛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扬弃资本的形而上学。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矛盾观的深化 下载:74 浏览:493

唐正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所阐明的是历史观层面的内在矛盾观,主要说明的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形式。而他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阐明的是资本逻辑这种具体问题分析层面的内在矛盾观,主要说明的是资本关系本身的发展过程是如何把内在矛盾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强调马克思的内在矛盾观在后一层面的转化或深化,不仅对于我们在学术辨析的维度上正确认识国外学者在《资本论》解读上的相关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自觉地把握当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下载:88 浏览:429

仰海峰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市民社会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批判体现为对政治经济学原则的反思,力图达到对以个体劳动与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体系的改造,以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的一致,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这既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加以反思,又需要对产生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进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根本点在于面对市民社会的态度:在黑格尔看来,理性的国家可以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这是一种"修正"式的市民社会批判;而在马克思看来,以资本逻辑为内核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解决自身的矛盾,因此必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海洋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研究 下载:46 浏览:375

刘长明 周明珠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既往海洋治理体系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结果,对物质利益的疯狂攫取使资本驱动的海洋治理体系难以为继。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时,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理念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安全稳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进当代海洋治理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既有必要,又具备现实基础。公有制内蕴的公共性原则使海洋命运共同体成为可能,发展中国家的觉醒使海洋命运共同体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中国力量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力保障。

资本的效益及其内在界限——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下载:382 浏览:2650

韩奕 《中国经济》 2021年1期

摘要: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手稿中谈到,资本本身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资本文明的趋势以及包含在内的那些矛盾,资本主义本身有着双重的发展趋向,对于它所推动社会的各方面的进步是肯定的,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变化,由资本所带来的生产技术的革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然而随着它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走向自身的边界,对于资本所带来的影响以往我们往往处于两个极端,现在我们要持有一种辩证批判的观点看待,分析资本的文明化趋势以及内在界限以便更好地去理解资本的本质,从而扬弃资本向共产主义迈进。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