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利用PCR技术鉴定河豚鱼的探索 下载:94 浏览:503

​江瑞宁 万苾馨 苏新华 窦向梅 《生物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鱼类制品中河豚鱼成分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弥补河豚鱼形态学鉴定的缺陷。方法:通过阅读文献,确定河豚鱼鉴定的靶基因并筛选特异性引物,提取河豚鱼DNA,优化PCR反应条件,扩增河豚鱼特异性DNA片段,并通过DNA电泳显示特异性扩增的DNA条带。结果:选择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作为河豚鱼成分鉴定的靶基因,PCR最佳反应条件是退火温度68℃,镁离子浓度2.0 mmol/L,DNA模板加入量0.07~0.1μg。河豚鱼特异性引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市场上常见的鲤鱼、草鱼等水产品无交叉反应。结论:所建立的PCR方法可以有效鉴定鱼类制品中河豚鱼成分。

红外吸收法与热导法同时测定铀硅化合物中氧、氮含量 下载:23 浏览:196

黄新树 邓传东 盛红伍 孙四中 秦毅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1期

摘要:
采用氧/氮分析仪对铀硅化合物中氧、氮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红外吸收法和热导法测定了铀硅化合物中氧、氮的含量。考察了取样量、助熔剂、加热功率、分析时间等参数对氧、氮含量测定的影响,并优化了相关的工作参数。当取样量为0.10 g(准确至0.0001 g)时,在以镍篮为助熔剂、4200 W的加热功率条件下,氧的质量分数测定范围为0.00050%~0.365%,氮的质量分数测定范围为0.00050%~0.026%,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均优于10%。

基于光雕技术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压力传感器制备 下载:12 浏览:406

宋鹏鸿 张校亮 谭慷 李晓春 《传感器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石墨烯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压力传感器的制备,但由于传统石墨烯制备方法的制约,大部分已报道的压力传感器都只在较低范围内具有高灵敏度,无法用于宽范围的压力检测。文中将氧化石墨烯涂覆在贴有柔性薄膜的光雕光盘表面,通过光雕技术将氧化石墨烯进行了图案化还原,并将其用于制备测量宽压力范围的压力传感器。结果表明,此压力传感器对0~500 k Pa的压力范围有很好的线性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纤维素酶提取楮实子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下载:77 浏览:506

​任欢欢1,2 马花1 石鹏霞1 武泽1 王江丽1 陈泽林1 张继1,2 《生物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以楮实子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法研究楮实子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单因素实验(纤维素酶含量、浸提时间、液料比、浸提温度和p H)为依据,选取浸提时间、液料比、浸提温度和pH等4因素,以楮实子多酚提取率为指标,通过4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楮实子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浸提时间150 min、液料比35∶1 mL/g、浸提温度70℃、pH6.10,楮实子多酚提取率达到39.67 mg/g。并通过2种体外抗氧化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法),证明楮实子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臭氧污染特征与防治工作探究 下载:54 浏览:464

王龚博 卢宁川 杨琳 于忠华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臭氧污染问题目前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由于区域贡献、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防治难度较大。本文在分析近年来臭氧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地臭氧污染防治经验与相关措施,进一步梳理了南京市相关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提出了促进臭氧污染防治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54 浏览:426

尹健1 李伟娟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对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仅为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12. 41%,能源效率减排作用显著,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比值从2008年的36∶100扩大到2016年的57∶100,从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预处理方式对化学需氧量测定影响情况浅析 下载:42 浏览:411

陈雨艳 何吉明 黄玲 向秋实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采用4种预处理方式对3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样品采集并对采集后的样品进行了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试。采用spss t配对检验等方法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静置30min-离心处理、静置30min-直接灌装、离心处理-63μm尼龙筛过滤、离心处理-直接灌装、63μm尼龙筛过滤-直接灌装五个配对组COD监测结果呈显著性差异;直接灌装绝大多数断面监测结果大于其他3种方式,离心处理绝大多数断面监测结果低于63μm尼龙筛过滤和直接灌装,此次研究为监测工作中地表水CODCr预处理方式的选择方面提供参考性基础资料。

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50 浏览:379

尹健1 李伟娟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在对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仅为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12. 41%,能源效率减排作用显著,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比值从2008年的36∶100扩大到2016年的57∶100,从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50 浏览:370

尹健1 李伟娟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在对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仅为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12. 41%,能源效率减排作用显著,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比值从2008年的36∶100扩大到2016年的57∶100,从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50 浏览:367

尹健1 李伟娟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在对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仅为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12. 41%,能源效率减排作用显著,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比值从2008年的36∶100扩大到2016年的57∶100,从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预处理方式对化学需氧量测定影响情况浅析 下载:52 浏览:371

陈雨艳 何吉明 黄玲 向秋实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采用4种预处理方式对3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样品采集并对采集后的样品进行了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试。采用spss t配对检验等方法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静置30min-离心处理、静置30min-直接灌装、离心处理-63μm尼龙筛过滤、离心处理-直接灌装、63μm尼龙筛过滤-直接灌装五个配对组COD监测结果呈显著性差异;直接灌装绝大多数断面监测结果大于其他3种方式,离心处理绝大多数断面监测结果低于63μm尼龙筛过滤和直接灌装,此次研究为监测工作中地表水CODCr预处理方式的选择方面提供参考性基础资料。

初中生物学“种子的萌发”实验设计 下载:76 浏览:491

​唐永凤1 王雅玲1 史江宁2 《生物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外界因素包含水分、温度和氧气,从这些因素处理,设计了对比实验,从中得知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这些对于7年级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都很重要。

响应面法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 下载:59 浏览:425

李桃 王纪坤 黄宇钊 冼萍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实现对香蕉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起始pH、发酵温度、接种物浓度3个因素对香蕉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厌氧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试验数据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p <0. 000 1),相关系数R2=0. 996 1,说明该模型拟合度、精确度高,数据合理。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起始pH为7. 87,发酵温度为39. 45℃,接种物浓度为72. 61%。在此条件下,香蕉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的预测值为18 017. 20mL,试验值为17 816. 40mL,二者相对偏差为1. 11%。因此,所得模型能够很好地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的条件并预测总产气量,可为提高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及发酵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载银丝光沸石和载银氧化铝对气态碘的吸附研究 下载:52 浏览:222

熊伟1,2 曹骐2 王海军2 陈云明2 吴王锁1 张劲松2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2期

摘要:
针对核设施产生的高湿度、高氮氧化物含碘气体设计一套动态吸附装置,制备了用于吸附气态碘的载银丝光沸石和载银氧化铝,通过改变吸附剂载银量及碘蒸汽的浓度,研究载银丝光沸石和载银氧化铝对气态碘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100%,NO2体积含量为0.1%条件下,载银量15.2%的丝光沸石对碘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78.4mg/g,载银丝光沸石对气态碘的吸附效果优于载银氧化铝;载银丝光沸石和载银氧化铝对气态碘的吸附是一个以化学吸附为主又包括物理吸附的复杂过程。

氧化铝纳米流体临界热流密度机理模型研究——物理模型 下载:81 浏览:342

何晓强 余红星 江光明 《核工业与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针对现有纳米流体临界热流密度(CHF)模型存在的不足,基于气泡力平衡分析方法,考虑接触角和毛细现象带来的影响,构建了针对氧化铝纳米流体CHF的机理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可模拟CHF随纳米流体浓度(cNF)变化的规律,随着cNF增加,CHF开始增加;但增加至某一浓度之后,CHF不再增加而维持恒定值;模型表明CHF与纳米微粒直径(d0)无关,这与已有实验结果吻合;随着接触角或倾斜角增加,模型计算得到的CHF减小。

绿色植物无氧呼吸实验探究 下载:86 浏览:512

​戚智河 《生物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不仅可以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会释放热量、释放CO2和消耗O2,还能够探究植物在O2不足或者没有O2的情况下,进行了无氧呼吸释放热量,产生CO2和酒精。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氧化锆及其表征 下载:32 浏览:344

刘会媛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摘要:
以甲苯为溶剂、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锆进行接枝改性。探究了改性剂硅烷偶联剂KH-570的体积百分含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纳米氧化锆表面改性接枝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粒径分析等手段表征改性前后纳米氧化锆粉体。结果表明,当硅烷偶联剂KH-570的体积百分含量为1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min时,纳米氧化锆表面接枝改性效果最好。此时,硅烷偶联剂KH-570与纳米氧化锆之间形成了化学结合。

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 下载:53 浏览:416

方卉 赵剑斐 彭道平 黄涛 吴士博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将秸秆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可以有效缓解单一原料带来的营养不足、系统不稳定、发酵效率低等问题。综述秸秆与餐厨垃圾、粪便以及污水污泥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分析了厌氧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预处理方式、碳氮比、pH和微量元素。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识别河流硝酸盐污染源研究进展 下载:53 浏览:414

孙文青 陆光华 薛晨旺 余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水体氮污染是目前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硝酸盐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因此,有效识别硝酸盐的污染来源是防治水体氮污染的前提。总结了硝酸盐污染源的氮、氧同位素组成,对比了4种同位素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阐明了氮、氧同位素主要测定方法及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该技术在河流氮素污染源解析领域的发展方向。

合成低分子胺类抑制剂的评价与应用 下载:77 浏览:526

薛新房 刘磊 黄侠 郭宏峰 张博 李翔 刘光普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环氧氯丙烷与二甲胺为原料合成了抑制剂,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膨润土膨胀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得到反应条件为:反应物物质的量比1∶1,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80℃。3%二甲胺-环氧氯丙烷产物16 h的线性膨胀率为27.48%,岩屑回收率为86.81%。粒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二甲胺-环氧氯丙烷产物的抑制性明显优于防膨剂FP-1及KCl。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将低分子胺类抑制剂应用于渤海油田转注预处理工艺,可有效提高转注后的吸水能力,延长注水井的周期,起到良好的增注效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