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鳜脑神经元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下载:78 浏览:489

石林杰1,2 梁旭方1,2 何珊1,2 彭建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目前鱼类神经细胞模型极少,物种间的差异性使鳜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为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鳜脑神经元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鳜神经系统,本实验取3月龄鳜,联合胶原酶消化法和机械吹打法分离出鳜脑细胞,用含20%FBS的L15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接种在细胞培养瓶内,于28°C无CO2培养箱中培养,3 d后更换培养基,待细胞贴壁长满瓶底后进行传代培养;采用Neu-N和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鉴定鳜脑细胞神经元纯度。结果显示,鳜脑细胞分离培养2 d后贴壁状态较好,随着时间延长,贴壁细胞增多,细胞突起相互连接,培养5 d后神经元胞体丰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突起相互间形成了明显的神经网络。经Neu-N和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鉴定鳜脑神经元细胞纯度可达95%以上。研究表明,该鳜脑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简单易行,且可获得高纯度的鳜脑神经元细胞。

摄食不同水平饲料蛋白质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组成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55

麦浩彬1 郭鑫伟1 王金港1 迟淑艳1,2 董晓慧1,2,3 杨奇慧1,2 刘泓宇1,2 章双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石斑鱼肠道微生态群落的影响,以红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高筋面粉和玉米淀粉为碳水化合物源,配制6组不同蛋白质水平(35%、40%、45%、50%、55%和60%的等脂等能饲料,分别记为P35、P40、P45、P50、P55、P60组),投喂初始质量为(6.50±0.00)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8周,试验结束时取其肠道组织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P50组前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P40、P45和P60组(P<0.05),而皱襞宽度则显著低于P35和P40组(P<0.05);P50组中肠和后肠隐窝深度均取到最小值,P50组各肠段肌层厚度均取到最大值;Illumina MiSeq测序显示,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Coverage指数)和Ace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55和P60组的Chao指数显著高于P40、P45和P50组(P<0.05);从门水平上看,各组优势菌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P50组变形菌门含量最低且厚壁菌门含量最高;从属水平上看,红球菌属Rhodococcus、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各组优势菌落,P50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含量最高,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含量均有所下降。研究表明,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肠道菌群丰富度和肠道组织形态,饲料蛋白质水平为50%时不仅能有效改善肠道组织形态,优化肠道升级,还有助于乳酸菌等有益菌属定植并减少致病菌含量。

缢蛏抗高温新品系的早期选育与筛选 下载:57 浏览:324

孟德龙 薛宝宝 申奔龙 牛东红 李家乐 沈和定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为培育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抗高温品种(系),在10个全同胞家系中筛选3个耐高温家系(A、B、C),比较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缢蛏幼虫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各家系2、4、6、10、20、30日龄幼虫的生长、存活和抗高温性能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家系C较其他家系生长显著(P<0.05),在室内30、32、34、36、38℃温度下测定10(附泥期)、20、30日龄(出苗期)幼虫的半致死温度,发现同一时期内家系间的半致死温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家系C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研究表明,以半致死温度为衡量指标,在缢蛏快生长选育系新品种"申浙1号"基础上进行家系耐高温定向选育,可实现在缢蛏家系幼体期耐高温性提前筛查,本试验结果可为耐高温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纤维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 下载:45 浏览:354

梁箫1,2,3 童欢1,2 彭莉华1,2 杨丽婷1,2 常睿珩1,2 杨金龙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Shewanella loihica,分析了纤维素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和生物被膜形成后,对生物被膜特性,如细菌密度、膜厚、胞外产物等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纤维素与细菌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及纤维素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生物被膜的特性分析发现,两种纤维素添加方式处理的生物被膜,与野生型单一生物被膜相比,细菌量均明显减少,膜厚降低,胞外多糖、胞外脂含量减少,而胞外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纤维素可通过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产物等特性,最终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运用超声波标志法分析水槽养殖条件下大黄鱼行为特性 下载:78 浏览:530

宋炜1,2 殷雷明3 陈雪忠1 王磊1 刘永利1 王永进1 马凌波1 王鲁民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解养殖大黄鱼的行为特征,于2018年8月27日至28日利用超声波标志法,对4尾大黄鱼使用体内植入法进行24 h行为跟踪,获得了水槽中养殖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结果显示:①垂直运动,实验鱼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运动深度依次为(0.89±0.51) m (18:00—24:00)、(0.73±0.50) m (次日0:00—6:00)、(1.04±0.50) m (次日6:00—12:00),(1.00±0.45) m (次日12:00—18:00),总体活跃深度为0.50~1.25 m;②水平运动,根据水槽水平区域划分可知,实验鱼在水槽壁周围出现的次数约(159.0±9.5)次,占总体数据约27%,非绕壁运动区域出现次数约(489.0±12.5)次,占总体数据约73%,说明实验鱼主要集中于水槽内部进行无规则运动,偶尔出现绕壁运动。本实验首次运用超声波标志跟踪法研究了水槽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行为特性,旨在为分析养殖大黄鱼运动行为和活动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灌胃吡喹酮在中华草龟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下载:60 浏览:399

张晓雨1,2 庞溦1 潘连德1,2,3 鲍晓颖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为探索吡喹酮(Praziquantel)对龟鳖临床驱虫的安全及有效使用,试验设4组,采用胃插管方式给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雌、雄龟体质量平均为0.745、0.361kg)灌胃吡喹酮驱虫药,在给药前后设定10个采血时间点(0~96h),于背颈静脉窦连续采血,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测定中华草龟血浆内的吡喹酮药物浓度,用Kinetic 4.4药代分析软件进行模型分析和参数计算,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对吡喹酮在中华草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与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灌胃吡喹酮在中华草龟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并出现了双峰效应,首峰位于0.5h(试验Ⅰ、Ⅱ、Ⅳ组)或3h(试验Ⅲ组),第二峰位于12h(试验Ⅰ组和Ⅳ组)和72h(试验Ⅱ组和Ⅲ组);获得4个试验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试验Ⅰ组[剂量30mg/kg(体质量),单次,雌性]的Tmax=15.949h、Cmax=0.615μg/mL、AUC=26.664μg/(mL·h),试验Ⅱ组(剂量30mg/kg,单次,雄性)的Tmax=74.857h、Cmax=0.592μg/mL、AUC=123.427μg/(mL·h),试验Ⅲ组(剂量15mg/kg,单次,雄性)的Tmax=75.523h、Cmax=0.234μg/mL、AUC=48.760μg/(mL·h),试验Ⅳ组(剂量10mg/kg, 3次,雌性)的Tmax=14.161h、Cmax=0.303μg/mL、AUC=15.726μg/(mL·h);经灌胃给药,中华草龟对吡喹酮的吸收慢且少,但分布相对较广,雄性中华草龟的吸收速率、消除速率均小于雌性,雌、雄龟的吸收代谢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次给药组(剂量15、30mg/kg)的试验龟均出现了强烈的不良反应,剖检发现,肝脏、肾脏、肌肉等组织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或坏死;多次给药组(剂量10mg/kg,3次)仅有一只(A4,192h)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研究表明,龟鳖临床上使用吡喹酮驱虫,推荐单次灌胃剂量为10mg/kg(体质量)以下,如需要提高剂量可多次给药,给药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给药间隔时间为3h以上。

大鲵幼体蛋白质的需求量 下载:85 浏览:448

王双1 李战福1 李虹2 黎学练3 雷登华3 朱成科4 林仕梅1 陈拥军1 罗莉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6个巨魾群体线粒体ND4基因碱基序列多样性分析 下载:69 浏览:455

杜民1 李娜2 牛宝珍1 周亚2 陈春丽2 文天仙2 王兴龙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为研究云南省境内特有的巨魾Bagarius yarrelli 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红河曼耗(Baya-M)、怒江坝(Baya-B)、怒江下游(Baya-N)、澜沧江上游(Baya-L)、景洪(Baya-J)、红河河口(Baya-H)6个点共采集72尾巨魾,每个点采集12尾,分析6个群体的ND4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巨魾线粒体DNA的ND4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72条mtDNA DN4基因序列,巨魾ND4基因序列全长为1381bp,共检测到50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0.0722;共有67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98;将巨魾与三线纹胸鮡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鮡Gagata dolichonema两种鱼类的ND4基因利用UPGMA中的Kimura 2-parameter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巨魾单聚为一支。研究表明,红河河口与曼耗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而澜沧江与景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56),说明澜沧江群体与景洪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弧菌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512

梁箫1,2,3 刘红雨1,2 杨丽婷1,2 常睿珩1,2 彭莉华1,2 李一峰1,2,3 杨金龙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探讨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如何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实验选取了对厚壳贻贝附着具有不同诱导活性的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V. chagasii和Vibrio sp. 22形成单一生物被膜,观察弧菌动态演替中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和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探究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弧菌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被膜细菌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聚集现象,细菌密度和膜厚度也随着时间变化呈先增多后减少。除了Vibrio sp. 22,V. cyclitrophicus和V. chagasii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膜厚度与稚贝附着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测弧菌生物被膜胞外产物的显微激光共聚焦结果分析发现,胞外多糖随着时间先增多,然后开始下降。相对比而言,胞外蛋白和胞外脂质无显著性变化。因而,胞外多糖变化规律与稚贝在被膜上附着变化相一致,表明胞外多糖是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调控厚壳贻贝附着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初步探讨了生物被膜动态演替特征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对于后续进一步在海区开展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与海洋底栖动物附着相互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人工鱼礁礁体生物附着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环形颗粒的发生与胞吐 下载:85 浏览:469

陈锦民1,2 李少菁2 王桂忠2 叶海辉2 王艺磊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揭示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环形颗粒的形成与胞吐。结果显示,拟穴青蟹精子入卵后,发生皮层反应而形成受精膜。皮层反应包括致密颗粒首先胞吐以及环形颗粒的相继多轮胞吐。每轮环形颗粒的胞吐参与到受精膜的平缓期、增厚期和举起期3个阶段。环形颗粒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受精膜的增厚期,受精卵的皮层和靠近皮层的内质中都在形成大量的环形颗粒,并且迅速移至皮层质膜附近发生爆发性胞吐,参与到受精膜的快速形成中。环形颗粒的形成与2种卵黄颗粒以及脂滴密切相关,在皮层中发现了线粒体参与其中,推测在拟穴青蟹受精卵的皮层和内质中可能存在环形颗粒合成的两套不同机制。研究表明,卵黄颗粒、脂滴及环形颗粒在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2蛋白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 下载:90 浏览:507

贺文斌1,2,3 徐黎明2 赵景壮2 刘淼2 任广明2 卢彤岩2 尹家胜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将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ous,IPN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及IPNV检测和疫苗开发的主要靶基因——VP2蛋白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中基于IPNV VP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IPNV ChRtm213的R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连接到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YD1-VP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酵母EBY100感受态细胞中,得到含有重组质粒的酵母菌EBY100/pYD1-VP2,再向EBY100/pYD1-VP2中加入半乳糖进行VP2蛋白的诱导表达,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VP2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半乳糖诱导后VP2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显示,重组酵母诱导表达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荧光强度与诱导时间成正相关,诱导24、36、48h组及对照组(48h)各组之间荧光酵母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IPNV VP2蛋白已经被酵母细胞高效表达并且成功展示于酵母细胞表面,本研究结果可为IPNV口服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红鳍东方鲀不同家系群体的形态性状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下载:71 浏览:510

苟盼盼1 王秀利1 窦冬雨1 荆笛1 刘圣聪2 刘福君1 刘海金2 杨君2 孟雪松2 仇雪梅1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获得优良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与形态性状,为其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采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3个6月龄红鳍东方鲀家系群体的14项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全同胞家系(F)的体质量(BWH)、体高(BD)、体宽(BW)、尾柄高(CPD)均高于日本家系(J)和半同胞家系(H),且显著高于日本家系(P<0.05),全同胞家系6月龄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个家系;日本家系与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的形态差异较大,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半同胞家系与全同胞家系先聚为一支,然后再与日本家系聚为另外一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间的形态性状中眼后头长(EH)、头长(HL)、体质量(BWH)、头长+躯干长(HL+TR)、眼间距(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全长(TL)、体长(BL)、体高(BD)、体宽(BW)、头长+躯干长(HL+TR)、尾长(TA)和尾柄高(CPD)与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综合3个家系间均差异显著且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以及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性状作为遗传育种主要筛选性状标准,可以考虑用全同胞家系作为红鳍东方鲀遗传育种的优良家系,选育性状主要参考体质量、体宽、体高、体长、头长和尾柄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育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499

杨发明1 林海生1,2 秦小明1,2 章超桦1,2 曹文红1,2 高加龙1,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探讨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外套膜酶解产物(enzymatic hydrolysis from mantle of pearl oyster,EHM)对小鼠皮肤创伤的促愈合效果,采用小鼠(体质量2g±2g)背部全皮层创伤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d,隔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计算创伤愈合率和瘢痕缩小率,并于造模后的第3、7和14天分批处死动物,测定伤口边缘皮肤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细胞生长周期素1(cyclin D1,CCND1)和羟脯氨酸含量,对EHM的作用效果和作用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动物在第2天时皆已结疤,第6、10天时,各EHM给药组创伤愈合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第14天时,低剂量组的愈合率达100%;EHM可提高瘢痕收缩率,其对炎症因子IL-6生成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能极显著促进IL-10分泌(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EHM给药组的TGF-β、CCND1和EG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FGF-2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第14天,各EHM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皮肤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P<0.05)。研究表明,EHM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并能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及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加快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EHM还对浅表瘢痕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复方中草药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消化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87

冒树泉1,2 宋理平1,2 许鹏1 胡斌1 王秉利1 吴君1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探讨复方中草药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不添加中草药)、复方Ⅰ组(板蓝根Radix isatidis、大黄Chinese rhubarb)、复方Ⅱ组(大青叶Folium isatidis、大黄)、复方Ⅲ组(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复方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五倍子Galla chinensis)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8.42±0.13)g的泥鳅30尾,各组饲料按基础饲料的3‰添加复方中草药(复方比例为1∶1),在室内15个水箱(80cm×80cm×100cm)中进行了60d的大鳞副泥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复方Ⅰ组与复方Ⅲ组大鳞副泥鳅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Ⅱ组与复方Ⅲ组饲料转化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与复方Ⅱ组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复方Ⅱ组与复方Ⅲ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以复方Ⅲ组最高(P<0.05),其余复方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复方组肠道中胰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鳞副泥鳅肝胰腺与肠道中脂肪酶活力均以复方Ⅲ组最高;各复方组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Ⅳ组与对照组的AKP活力显著低于其他3个复方组(P<0.05),对照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各复方组(P<0.05),复方Ⅰ组与复方Ⅲ组T-AOC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复方中草药可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消化,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中以复方Ⅰ组和复方Ⅲ组效果最佳。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坛紫菜单性叶状体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507

钟晨辉1 韩军军2 唐隆晨1 何培民2 张鹏3 林琪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掌握坛紫菜叶状体生长与发育的最适光谱成分,实验以坛紫菜雌性叶状体为培养材料,探究了不同光质(白、蓝、绿、红光)的LED光源对叶状体营养生长、发育分化、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复合型白光下培养25 d后,藻体的叶长和鲜重分别为单色光下的2.42~3.86倍和2.64~4.50倍,白光下叶状体生长速率最快,鲜重增加最多,而单色光限制了藻体的营养生长。与白光下培养相比,在红、绿光下培养,藻体的藻胆蛋白合成受到明显限制,藻红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44.1%和43.2%,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11.6%和12.5%。然而,在蓝光下培养的藻体,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较白光下分别增加了94.3%和16.2%,且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始终较高,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对光源的长期适应。蓝、绿光在坛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发育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均能加快藻体梢部细胞的分化并提前进行单性生殖,而白光和红光在这一过程中的效应不明显。其中,蓝光能够促进单性生殖孢子萌发成正常的单性生殖丝状体,而绿光则会阻断这一发育途径,使单性生殖孢子萌发体的色素体暗淡、内含物中空,最终消亡。研究表明,单色光源限制了坛紫菜叶状体的营养生长,且会对叶状体的光合色素组分和Fv/Fm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但其中的蓝光可以诱导坛紫菜单性叶状体提前进行单性生殖。这也为进一步探讨坛紫菜叶状体的光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像流式细胞仪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群及吞噬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92 浏览:457

胡锦丽1 任星潮1 刘逸尘1 孙金生1 耿绪云2 张亦陈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更精确地对甲壳动物血细胞进行快速分类和功能分析,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例,依据其血细胞内具有颗粒结构的特征,与常规显微观察对比,探讨了一种基于图像流式细胞仪的血细胞自动化分类新方法,并测量了体质量为(10±3) g的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对直径1μm微球的吞噬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可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为4个类群。显微镜观察分类基于胞内可见颗粒,但由于缺乏精细的量化标准,批次样品的人工辨识结果波动较大;而图像流式方法以胞内全部颗粒结构为对象,利用高精度检测模块测量,结果更准确、客观,而且通量高、重复性好。测量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及大颗粒细胞占比分别为40.62%±2.65%、36.68%±6.84%、7.80%±1.16%和16.51%±5.60%,依据测量的颗粒特征区分的4个类群界限清晰,缺乏过渡样点,提示各类细胞之间可能没有相互转化。进一步的活体微球吞噬实验证实,中华绒螯蟹的4类血细胞都具有吞噬功能,并以无颗粒细胞为主要吞噬类群;吞噬微球的细胞比例在注射后6 h内呈钟型曲线变化,4 h可达峰值(5.69%±0.44%),表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能高效清除血淋巴中的异物。研究表明,图像流式细胞仪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分类分析和功能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将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甲壳动物血细胞的功能。

盐度对褐菖鲉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22

严银龙 袁新程 施永海 刘永士 谢永德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解盐度对褐菖鲉Sebastisucus marmoratus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6.5 m×2.5 m)、水深1.3 m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5、7.5、10、15、20、25、30)对体质量为(3.65±0.82)g褐菖鲉幼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摄食率、饲料系数的影响试验,以及在水浴静水条件下,不同盐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褐菖鲉幼鱼在10、15、20盐度组中生长较好,成活率分别为97.50%、98.33%、91.67%,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904、2.001、2.077%/d; 5、7.5和30盐度组褐菖鲉幼鱼成活率分别为0%、19.17%、76.67%,均显著低于10、15、20盐度组(P<0.05);各组褐菖鲉幼鱼饲料系数为1.230~1.367,其中15、20和25盐度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7.5和30组(P<0.05),而10、15、20、25盐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褐菖鲉幼鱼摄食率为1.282~2.157%/d,其中15、20和25盐度组摄食率均显著低于7.5和30盐度组(P<0.05),而10、15、20、25盐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盐度为7.5~30范围内,褐菖鲉幼鱼耗氧率(OR)和排氨率(AR)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在盐度为15和25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137 mg/(g·h)和10.406μg/(g·h),之后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与盐度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即y=-0.0002x2+0.0091x+0.0512(R2=0.9287);褐菖鲉幼鱼的O/N值范围为12.160~16.415。研究表明,褐菖鲉幼鱼具有较强盐度耐受能力,可通过调节生理代谢水平适应低盐或高盐水体,比较适合其生长和代谢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5~25。

温度对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3

薛素燕1,2 王金叶3 李加琦1,2 敬坤1 李阳1 徐涵1 毛玉泽1,2 方建光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不同温度水平(20、23、26和29°C)的响应。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显著影响魁蚶摄食率,而对排粪率的影响不显著。魁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显著受温度影响。通过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发现温度影响魁蚶的能量分配,20°C魁蚶呼吸能占13.71%、排泄能占1.89%、排粪能占22.94%、生长能占61.47%,但是超过20°C,摄食能显著减少,生长余力甚至出现负值。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魁蚶的摄食能和生长余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魁蚶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0、4、8、12、24、48和72 h取样检测,在20~29°C,魁蚶体内的T-AOC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29°C温度下的T-AOC均低于其他温度组。短期内的高温刺激能够促使SOD和CAT活性升高,但超过24 h其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降低,其中鳃和肝胰腺的SOD和CAT活性受温度影响显著,而外套膜受温度影响不显著。GST活性在4~12 h内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而在24 h后,尤其当温度升至29°C时,GST活性显著下降。本研究推测,高温对魁蚶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夏季魁蚶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魁蚶的适宜温度狭窄,建议在魁蚶养殖生产中,水温应低于23°C,超过26°C会导致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

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血清酶活力及肝组织HSP70表达量、病理变化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509

林海霞1 王湘文2 孙省利2,3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体质量为(42.54±6.03)g、体长为(13.26±0.78)cm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正弦波纯音[600Hz,130dB(re1μPa)]信号下,分别在声刺激0 (对照)、2、6、12、24、72、120h时测定斜带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斜带石斑鱼无死亡现象;声刺激0~120h内,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恢复至初始(0h)水平的变化趋势,AKP酶活力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ACP酶活力在声刺激24h时达到最高值(15.04U/100mL)(P<0.05),AKP酶活力在声刺激48h时达到最低值(6.22U/100mL)(P<0.05),两种酶均在72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GOT和GPT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GOT和GPT酶活力分别在6、12h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均在48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脏中HSP70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声刺激12h时HSP70表达量最高(P<0.05);肝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胞质内脂质含量增加,细胞多呈空泡状,在试验后期,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12、48、72h时有红细胞聚集现象,但肝细胞均未见明显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声刺激会导致斜带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且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时间效应。

鱼类标志放流步骤的优选及其在黄鳍棘鲷中的应用 下载:87 浏览:486

吕少梁1 王学锋1 李纯厚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鱼类标志放流过程中,关键细节缺失参考依据易导致标志鱼因标志操作不规范而死亡(或导致标志脱落),从而影响基于标志群体抽样的增殖效果评估、放流群体时空格局等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以南海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为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标志过程中关键操作(标志前麻醉与否、标志部位、植入角度)的生长率、存活率、标志保留率的差异。40 d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标志操作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麻醉与否对实验鱼的存活率影响极显著。标志部位、植入角度对标志保留率影响显著。优选出的最佳标志操作组合为麻醉,将T型标志以45°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存活率95.56%、标志保留率98.89%)。综合以往资料,本研究提出了黄鳍棘鲷[体长(10.05±0.39)cm]T型标志操作规范建议,为今后科学开展标志放流提供参考依据:①标志前暂养,将待标志鱼放入培育池内暂养3 d或以上,标志前24 h停食;②材料消毒,将T型标志和标志枪针头用75%酒精浸泡消毒5 min;③麻醉,用30 mg/L丁香酚溶液(或MS-222麻醉剂)麻醉至鱼体腹部向上翻转时,迅速进行标志;④标志,用标志枪针头拨去标志部位的1个鳞片,然后针头与鱼体呈45°将T型标志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⑤鱼体消毒,将标志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的海水溶液中药浴消毒30 min;⑥标志后暂养,消毒后的标志鱼人工暂养7 d后可放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