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场域理论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力的审思与提振 下载:43 浏览:444

孙瑞芳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作为发展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乡村青年教师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存在内驱力不足、吸纳力弱、互惠力缺乏以及转化力退化等问题。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下,教师学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场域、教师惯习与主导资本。提振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学校场域为教师赋权增能,在关怀中唤醒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培育教师共同体惯习,在对话中生成教师的学习吸纳力和互惠力;凸显乡土文化资本,在实践中创生教师的学习转化力。

教师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探究 下载:65 浏览:376

蒋国生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应做到遵循基本准则,遵从基本规范,体现基本意蕴,彰显基本价值。

论师德保健理念与师德监控机制——基于设计与实施的角度 下载:42 浏览:457

陆道坤1 杨佳慧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融"师德保健"理念的师德监控机制,是学校有效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依托。渗透师德保健理念的师德监控机制建设,要从以下方面着眼:师德监控机制的设计上要采取"监控—信息梳理—预警、预防与教育—治理"和"监控—信息收集—师德学习与自我教育"两条线并行;师德监控的实施中,要注重教师主体性激发;师德监控机制的评价、改进上,要以师德保健的实现程度为基准。此外,还要加大师德环境与文化建设,扭转师德监控之于教师的"异化"趋势,使师德监控成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必需品"。

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 下载:82 浏览:505

许心1 蒋凯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教师教育由封闭制向开放制转型原理研究 下载:38 浏览:413

朱利利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由封闭制向开放制转型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持续至今。开放制是对封闭制的淘汰,其转型是由于封闭制的固有弊端、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终身教育思潮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大学公共哲学性质的牵引等原因。转型的目的在于缓解师范教育固有矛盾、提高教师学历、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质量。

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困境及对策 下载:27 浏览:307

周静娴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是我国幼儿园一线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师职前培养面临管理缺乏人文精神,课程受到制度文本统摄,教师与学生交往匮乏,师范生职业使命淡漠等现实困境。基于此,高职高专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必要迈向人文,还原教育本真;注重体验,关照个人经历;鼓励对话,促进共同行动;确立职业锚,引领专业成长。

疫情期间小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研究 下载:58 浏览:380

陈晓庆1 张书宁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教师工作投入感是一种以专注、活力和奉献为基本特征的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小学教师在疫情期间工作投入感的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任教学校所在区域、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教龄和职称等变量上存在差异,并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据此,从社会、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人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效提升疫情期间小学教师工作投入感水平。

提升思政课在线教学效度的四种教师特质探析 下载:62 浏览:251

霍慧新1 李恺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在新时代如何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次检验。思政课教师自我特质的塑造,对于组织与管理好在线教学,提升在线教学效度至关重要。塑造思政课教师的创新特质,有利于提高在线教学的参与广度。塑造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特质,有利于增强在线教学的教育精度。塑造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特质,有利于提升在线教学的课堂温度。塑造思政课教师的情怀特质,有利于拓展在线教学的课程深度。

郭秉文与“南高—东大”教师队伍建设 下载:95 浏览:518

王海凤 余子侠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自主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便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于一流高等学府创办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获得"合格教员",他积极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于外,他遍游海外各邦,礼贤下士,竭诚求聘名师;于内,他积极创造条件,随处留意,养成"合格教员"。在其不断努力下,"南高—东大"名师云集、精英荟萃。正是有了这些"合格教员",使得郭秉文长校的南高—东大迅即在学科建设、招生对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历史业绩,且快速跻身于著名高校之列。

智能时代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特质与操作模型——对抗疫时期在线教学的思考 下载:84 浏览:482

陈凯泉1 沙俊宏2 郑湛飞1 姜永玲3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智能教学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热潮,这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体现为知识学习与整合、技术应用、课堂实施能力、情感态度、教学意识和教学设计能力六个一级维度上对应的27项特征。人工智能驱动教师的教学在备课、媒体使用、内容呈现、测验练习、作业批阅、考试、学生评价和个性化辅导八个方面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操作模型主要包含资源集成中心、智能教学空间和数据处理中心三个功能模块,并由此形成了教学基本环节、数据融入及沉浸式体验三个阶段性回路。在态度、意识和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等层面,人工智能要求教师具备与技术、智能环境相适应的非操作性教学胜任能力。

“核心素养”时代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下载:69 浏览:492

李彦群 李丹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在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来源日益多元化,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发生变更,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以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研究型教师能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但是,教师的观念、应试教育的影响、科研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阻碍了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因此,把培养"研究型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构建着实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营造研究风气和环境,就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同时,培养研究型教师要避免把教师和研究人员等同,不能以教师申请的课题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标准。

疫情期间理科教师网络直播授课现状、满意度及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市396名中学理科教师的问卷调查 下载:15 浏览:189

郭庆1 伏森泉2 乔翠兰1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网络直播授课在发展不成熟、使用不广泛、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下被一线教师广泛使用起来。为了解网络直播授课现状,促进其优质发展,对武汉市396名中学理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目前多使用第三方授课平台,但希望能有统一平台;教师直播授课积极性总体较高,但存在性别、年龄、学科差异;教师对网络直播授课未来发展持中立观望态度;教师对网络直播授课整体满意度一般,对学生学习满意度较低,且直播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预设;教师正努力克服网络质量、技术操作等困难。因此,未来基础教育开展网络直播授课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管理力度,开发优化专门平台;加强教师培训,树立积极教学态度;增强可管控性,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疫情背景下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下载:61 浏览:367

张先义1 章文凤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疫情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制约,其效果尚未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实践,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需要从强队伍、优课程、精水平和实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改进。

教师视域下的教学中师生“心灵相遇”的研究 下载:21 浏览:187

汪永青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后,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发现师生"心灵相遇"的内涵,其意味着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对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对孩子天性的解放。构建师生"心灵相遇"面临着诸如教师迷失自我、面临恐惧和与学生分离等困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到自我,克服恐惧,了解和倾听学生,明确教学身份,才能重获教学勇气,与学生共建教学共同体,将教学上升到精神层次的事业。

基于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有效提炼概念路径探析 下载:34 浏览:363

程先国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概念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因不会有效地提出概念而影响了提炼教育成果的质量。要学会提出概念,教师首先要掌握思维和概念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其次是应学会基于限制思维方式的由小到大、基于概括思维方式的集零成整、基于划分思维方式的观点显明等方法的实际运用;再次是坚持自主修炼,增加理论素养、求实素养和写作素养的功夫,并坚持自主修炼观点新、视角新、问题新和方法新的创新功夫。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与解蔽 下载:52 浏览:402

李慧 邓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信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劳动教育信念深刻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进程与效果。当前,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体力与脑力相分离""重劳动轻教育""抑制身体参与和脱离情境""教育评价浅表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二元对立思维、工具理性、"唯科学"取向以及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式微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使教师劳动教育实践陷入困境。解蔽教师劳动教育信念迷思,需要解构体力与脑力相对立的社会文化观念,打破被工具理性支配的思维模式,消除教师对"唯科学"评价观的迷信盲从心理,提升教师建构劳动教育信念的文化自觉。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 下载:57 浏览:475

曾巍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在线开放课程以开放、共享和民主的特性营造一种参与式文化,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回归。为发挥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需要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以实际境遇为基础,将教师境遇与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相结合,将自组织学习与他组织指导相结合,将个体建构与共同体建构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方式的构建与实践——基于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探索 下载:55 浏览:426

曾文婕 阮婷婷 黄甫全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为培养师范生的课程与教学创新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华南师范大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整合"知识创造型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优势,构建和实践了"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方式"。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工具包的支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高度投入、注重共同体的协作互动和促进人造物的开发创造;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四类支持工具:认知性工具推动知识创造、反思性工具引导深度反思、实践性工具管理学习过程、社会性工具规范学习活动;知识创造型深度学习实施步骤为"合作规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教学—协同评估—巩固学习"。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动态、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下载:56 浏览:420

孙刚成 左晶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为从整体上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状况,笔者借助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法,从文献数量、作者构成、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维度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发展动态、热点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并伴随小幅度波动的趋势;发表文献中合作群体较少,独立作者较多;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少,独立研究机构较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从生产要素角度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研究,从校企合作角度着手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兼职教师角度弥补职业教育教师技术能力的缺失,从借鉴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角度打造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等4个方面;呈现出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范围逐渐拓宽、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笔者提出优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搭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等4点建议。

“知行融合”:师范生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下载:57 浏览:387

李斌强1 王慧珍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1期

摘要:
教师职业的专业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师范生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培养的关键所在。M师范学院从1997年开始实施"顶岗实习"项目,循环推进师范教育综合改革,以提升师范生能力,现已形成"知行融合,重在能力"的乡村教师培养特色。师范生入学后编入导师负责的学习团队,全程进行能力提升,前5个学期间隔性地安排见习观摩等实践课程,第6个学期开展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研习,毕业后跟踪指导3年。师范生理论课程采取案例教学,实践课程注重理论反思,知行融合,做中学、学中做,使师范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