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爱与伤:现代女作家童年叙事的双重底色
下载:91 浏览:498
时空错位中的心理变迁——张爱玲及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书写
下载:95 浏览:516
大时代与小角落——重读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下载:94 浏览:495
“外省人”的文学命运——重回《二月杏》创作前后兼及1980年代初的文学氛围
下载:82 浏览:499
谁在劫持我们的灵魂——论《国王与抒情诗》
下载:89 浏览:508
作为反文典叙事的《解密》:在“生成”中理解麦家的经典性
下载:86 浏览:514
论刘岘对《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
下载:92 浏览:506
追赶文学风潮的时髦人——重论《啼笑因缘》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96 浏览:509
《反正前后》:作为“论说体”的自传
下载:88 浏览:511
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
下载:89 浏览:508
视觉转向与形似如画——中国早期新诗对风景的发现与书写
下载:87 浏览:505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自然有亲密的关系。蕴含具象形体和内在精神的自然,常成为诗人书写的对象,也濡养、提升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自然观和生命观的差异,诗人观照自然的方式迥然有异,书写自然的美学策略和美感经验也各不相同。本文以中国古典山水诗歌为参照,探析中国早期新诗发现和书写风景的问题。在古代社会,与自然同感共振的诗人,以独具特色的"味感—呼吸型"感思方式,将自然领悟为静穆平淡的德性山水。在"五四"时期,崇尚科学理性、凸显独立自我的诗人,从自然风景中脱离出来,将其作为观察和认知的对象,这构成了现代诗人发现和书写风景的前提和起点。自我意识觉醒、成为运用理性认知事物的独立主体后,诗人用视觉为主的认知方式,捕捉到了含有丰富形体特征的"流动的风景"。在此一时期的写景诗歌中,诗人选用唯一的词语确保描述与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关系,达致形似如画的审美效果,令主体感知与客体形质精确相符,克服了人和风景之间的间距,初步建立起一种新的书写风景的美感机制。
“十七年”对特写的推崇及其引发的难题
下载:89 浏览:510
关于“变化”的观念碰撞和知识生产——全球史视域下的汉译《斯宾塞尔文集》
下载:82 浏览:511
摘要:
汉译《斯宾塞尔文集》关涉着译者章太炎早期整个知识图景的建构。作为跨语际实践的结果,《斯宾塞尔文集》原文与译文的差异,能体现在19世纪中后期,同时被"进步"的现代经验所裹挟的英、中两国的代表性知识人,跨越四十年的观念碰撞和心态抵牾。而作为全球知识生产的一个环节,《斯宾塞尔文集》位于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以来英国认知中国,与鸦片战争后中国通过接触英国来认知世界,这两条接触线的交汇点上。此外,《时务报》"东文报译"的日译新词及其传播的世界知识,也影响《斯宾塞尔文集》的汉译。章太炎1902年东渡日本后,更经受了日译斯宾塞著作或反思斯宾塞浪潮的洗礼。全球史视域——这里具体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中、日三地及它们所辐射的三种语言圈交叉和互动的历史,乃是观察《斯宾塞尔文集》及其后续知识效应时必要的方法论视域。
政治意识形态与学院知识分子话语的互动——《文艺月刊》(1930—1937)汉译文学研究
下载:95 浏览:504
《波动》“手抄本”说之考辨
下载:94 浏览:507
1979年前后丁玲的言行、心态及若干史实——以一封书信为中心
下载:91 浏览:508
彼裘绂于何有,嗟大恋之所存——《坟》的编集出版及其他
下载:89 浏览:504
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书写——《卢特利奇中国现代文学指南》总论
下载:488 浏览:503
摘要:
西方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概览的英语书写已有数本,《卢特利奇现代中国文学指南》旨在通过宏观1910-2017年期间的中国文学,并对其中一些名篇佳作做深入研究,以满足英语为母语的西方读者、学生以及学者对中国文学专业知识的一般需求。该书对文学概览的写法问题另辟蹊径,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文学史书写的"模糊重叠说",将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分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重叠的四个阶段:"早期现代文学"、"中期现代文学"、"晚期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并以其为基础构建全书的理论框架,.兼顾文学研究对广度和深度的双重关注,将纪年、主题、比较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融为一炉,在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中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概述,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现有的研究领域,突出现代文学新兴的领域,并为将来的研究项目提供新的见解与启示。总论对该书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理论框架、组织结构、编写方法、文献体例,以及使全书保持统一的主题等问题予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从小品文到“新俳文”:一场流产的文学运动
下载:97 浏览:519
论余华的三部曲——《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下载:97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