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基于体验经济的乡村花卉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
下载:66 浏览:494
浅议农产品跨境电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下载:87 浏览:471
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质量的有效策略研究
下载:87 浏览:393
忻州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59 浏览:419
农产品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下载:89 浏览:516
草鱼血红蛋白通过诱导头肾巨噬细胞表达的炎症因子激活免疫反应
下载:70 浏览:493
摘要:
为了探究鱼类体内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对鱼体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注射血红蛋白模拟体内出血,探究血红蛋白对组织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导致头肾和中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沉淀,同时提高了鱼体血清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促进了头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普鲁士蓝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表现出了吞噬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激活了头肾巨噬细胞中CD68、CD86、CSF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刺激12h后,头肾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4)、趋化因子基因(CCL20和CCL4)、IFN-α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表达。研究表明,草鱼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具有吞噬能力,同时血红蛋白也激活了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本研究结果首次阐述了草鱼血红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丰富了鱼类血液基础免疫学理论,同时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参考。
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的毒素蓄积、抗氧化和免疫影响
下载:14 浏览:222
摘要: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mg/L)和黄芪多糖(333.00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存活率无影响(P>0.05),暴露期间紫贻贝软组织质量先降后升,除花生四烯酸组外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增强剂均影响内脏团中毒素蓄积而对毒素代谢无影响。各组别最高毒素蓄积量为对照组1235.33μg/kg>维生素C组1153.12μg/kg>大黄素组755.74μg/kg>花生四烯酸组568.72μg/kg>黄芪多糖组141.43μg/kg。大黄素组、花生四烯酸组、黄芪多糖组氮杂螺环酸毒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1.2%、46.0%和11.5%。添加黄芪多糖和花生四烯酸后,紫贻贝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提高了非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和黄芪多糖显著提高毒素蓄积过程中紫贻贝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菌藻协同对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24 浏览:277
摘要: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 000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小球藻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菌藻混合组(水体中同时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体质量为(11.71±0.90)g的大口黑鲈,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水体中所测理化指标总体上均有所优化,各试验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差异较小,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差较大,尤其是菌藻混合组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多数时间点均达到了最低水平(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仅菌藻混合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鱼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活力总体上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菌藻混合组的抗氧化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添加小球藻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改善水质环境,促进大口黑鲈生长,提高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藻菌协同效果更优。
红海湾海域水产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类阻燃剂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24 浏览:261
摘要:
为评估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类阻燃剂污染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以广东汕尾红海湾海域近岸养殖和捕捞水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GC-MS/MS)对水产品中10种OPE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海湾海域养殖水产品中∑10OPEs含量为(55.8±24.2)ng/g(干质量),显著高于捕捞水产品中的含量(20.5ng/g±20.6ng/g,干质量)(P<0.05);捕捞水产品中,底栖水产品中∑10OPEs含量(28.4ng/g±22.6ng/g,干质量)显著高于中上层水产品中的含量(7.4ng/g±4.3ng/g,干质量)(P<0.05);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ris (2-butoxyethyl)phosphate, TBOEP]、磷酸三正丁酯(tri-n-butyl phosphate, TNBP)、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ris(2-chloroisopropyl)phosphate, TCIPP]、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 TCEP]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HP)是红海湾海域水产品检出频率最高的OPEs化合物;养殖水产品和捕捞底栖水产品中主要OPEs污染物组成基本一致,含量最高的OPEs污染物依次为TCEP、TBOEP、TCIPP,而捕捞的中上层水产品中含量最高的OPEs污染物依次为TBOEP、TCIPP、TPHP,暴露评估显示,红海湾海域水产品中OPEs对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低于潜在风险阈值,健康风险可接受。研究表明,OPEs污染在养殖和捕捞水产品中普遍存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尚在安全范围内,但随着OPEs消费量的持续增加,由其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越来越高,建议对水产品中OPEs污染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
机械电气化对人造板产品质量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载:134 浏览:1020
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下载:72 浏览:479
摘要:
为了确定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实验通过研究不同乳化方法 (超声、高速剪切和高压微射流)、不同油相体积分数(30%、40%、50%、60%和70%)及不同β-环糊精添加量(1%、2%、3%、4%和5%,质量分数)对乳液特征指标(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的影响,初步确定了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而后通过乳液的形貌及显微变化、乳液的特征指标评价乳液的热杀菌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油相体积为60%、β-环糊精添加量为3%、采用高速剪切乳化的方法可以得到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乳液的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1.83、85.12%、110.50 nm和-28.39mV。热杀菌对乳液的形貌及显微结构、乳液的特征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冻融显著影响了乳液的特性,冻融后乳液出现了严重的沉淀、乳析等现象,乳液不再呈现均一、稳定的状态。乳液在25°C,密闭条件下贮藏16 d内,虽然乳液的形貌结构、显微结构及乳液的特征指标发生了变化,但乳液仍保持了基本特性。总之,β-环糊精作为稳定剂可以用来制备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热杀菌和贮藏稳定性(16 d内),但不具备冻融稳定性。
牡蛎降糖肽的结构表征及其协同花色苷的活性增效作用
下载:48 浏览:292
摘要:
为探讨牡蛎肽(oyster peptide)的降糖作用及消化稳定性,以香港牡蛎(G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为原料制备牡蛎肽,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降糖模型及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牡蛎肽的降糖活性及消化稳定性,并利用花色苷协同提高牡蛎肽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结果表明:牡蛎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 000之内;肽谱分析显示,牡蛎肽含有LYF、TLFLK、IRAGYD、TLHHRVH、ARNEANVNIY、CVIGR等15条肽段,具有显著的降糖肽结构特征;牡蛎肽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66±0.47)、(8.62±0.66)、(2.60±0.46) mg/mL,具有良好的降糖活性;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相对较差,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DPP-Ⅳ酶的抑制率显著下降了6.23%~32.48%(P<0.05);通过组合花色苷设计协同矩阵,选用Highest Single Agent(HSA)模型计算组合效果,结果显示,牡蛎肽和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HSA协同得分3.503)、α-淀粉酶(HSA协同得分3.632)和DPP-Ⅳ(HSA协同得分3.156)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试验验证,花色苷可以提高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研究表明,牡蛎肽具有降糖活性肽的特征结构,其与花色苷协同后具有显著的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增效作用。
不同乳酸菌对发酵草鱼品质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484
摘要:
为探明不同乳酸菌对发酵草鱼微生物数量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发酵鱼制品的品质,实验对草鱼背部肌肉经不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后制品的微生物数量、pH、总酸、水分含量、白度、氨基酸态氮、硫代巴比妥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乳酸菌在草鱼发酵过程中(0~15 d)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后乳酸菌在鱼肉中快速生长,鱼肉pH值降低至4.03±0.02,总酸含量增加至(23.70±1.06) g/kg,有效抑制腐败菌的繁殖;同时提高鱼肉白度,提高氨基酸态氮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研究表明,接种乳酸菌发酵可以减少发酵开始的滞后时间,延缓鱼肉腐败变质,有助于营养价值的提高和色泽的改善,提高发酵草鱼的品质。
嗜水气单胞菌ompA、fla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对鲤生长及免疫效果分析
下载:78 浏览:465
摘要:
为构建嗜水气单胞菌ompA和fla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并分别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鲤生长及免疫效果的影响,实验将目的基因克隆至乳酸菌穿梭表达质粒pPG612中,并电转至干酪乳杆菌中,经诱导后包被饲料对鲤进行饲养56d,称重并采集血清及组织,分析生长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在56d饲养免疫结束后结果显示,生长指标显示重组干酪乳杆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重组干酪乳杆菌对生长无影响;免疫效果分析显示,血清中IgM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血清中AKP、LZM、SOD、CAT、C3和C4也均显著升高。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免疫后肝脏、脾脏、头肾及肠组织中的细胞免疫因子基因IL-1β、IL-8、TNF-α、NF-κB、TLR5及MYD88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升;其中TLR5及MYD88表达量在Lc-mcs-flaA组高于Lc-mcs-ompA组。攻毒后Lc-mcs-ompA与Lc-mcs-flaA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9%与54%,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本实验构建的重组干酪乳杆菌Lc-mcs-ompA与Lc-mcs-flaA免疫鲤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进而提高自身存活率,为预防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口服免疫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壳寡糖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机制
下载:71 浏览:454
摘要:
为研究壳寡糖(OCS)对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通过在基础实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和800 mg/kg的壳寡糖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4周,综合分析壳寡糖对石斑鱼免疫调控作用的影响。实验首先检测了壳寡糖对鱼体内免疫及抗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壳寡糖后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其次,添加壳寡糖可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占比。为进一步探究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壳寡糖对炎症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低剂量壳寡糖会激活炎症因子基因IL-6和IL-1β的表达,而高剂量壳寡糖会通过NF-κB途径抑制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最后,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检测了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壳寡糖能通过NF-κB细胞通路抑制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显著抑制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壳寡糖的添加可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壳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铜藻褐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结构组成及保肝护肝作用
下载:48 浏览:330
摘要:
为研究铜藻褐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组成及保肝护肝作用,以铜藻Sargassum horneri褐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粗品为原料,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光谱对粗多糖(TF)及其纯化组分的单糖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CCl4诱导的肝脏损伤动物模型,进行各组分的保肝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从铜藻褐藻聚糖硫酸酯粗品分离纯化得到TF1、TF2、TF3、TF4 4个组分,其硫酸基团含量分别为9.62%、11.51%、14.51%和13.62%;单糖组成分析显示,粗多糖主要由岩藻糖(Fuc)、葡萄糖(Glu)、甘露糖(Man)和半乳糖(Gal)组成,各纯化组分的单糖组成含量差异较大;红外光谱分析显示,TF及其纯化组分在1 250 cm-1附近出现强吸收峰,为S=O(硫酸基)的吸收峰,证明TF及其纯化组分均含有硫酸基团,且TF、TF3、TF4的硫酸基主要连接于岩藻糖的C-2或C-3位置,TF1、TF2主要连接于岩藻糖的C-4位置;动物试验显示,灌胃不同剂量TF及其纯化组分,均能显著提高肝损伤小鼠肝脏或血清中SOD、GSH-Px和TNF-α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MDA、ALT和AST指标的水平(P<0.05),肝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研究表明,铜藻褐藻聚糖硫酸酯粗品经分离纯化得到4个组分,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保肝护肝作用。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作用
下载:75 浏览:493
摘要:
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影响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实验以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功能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 MMP-1)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通过PCR技术克隆得到了TIMP cDNA序列,全长为2 291 bp。利用NetNGlyc 1.0Server和NetOGlyc 4.0 Server软件对TIMP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IMP有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第47、77和152位的Asn,以及一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即位于第108位的Thr。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皱纹盘鲍TIMP氨基酸序列与杂色鲍、太平洋牡蛎、泥蚶中TIMP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6.0%、18.9%和19.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过程中皱纹盘鲍不同组织中TIMP的表达情况,发现在弧菌感染早期,TIMP在血淋巴细胞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敲低皱纹盘鲍TIMP和MMP-1的表达水平,研究TIMP与MMP-1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鲍体内MMP-1表达沉默后,TIMP表达量显著上调;而TIMP表达受到抑制时,MMP-1表达量显著下降,说明TIMP表达受MMP-1负调控,而MMP-1表达受TIMP正调控。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TIMP及其与MMP-1相互作用在皱纹盘鲍先天免疫反应中的功能,也可为鲍养殖的病菌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酶解海洋壳寡糖和褐藻寡糖对鲢鱼糜热稳定性、化学作用力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347
摘要:
为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0%、0.5%的酶解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 CO)和酶解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AO)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鲢鱼糜品质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酶标仪对鲢鱼糜冷冻稳定性、冰点、热稳定性和化学作用力进行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对肌原纤维蛋白(MP)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鲢鱼糜中添加1.0%和0.5%的CO和AO后,CO组鲢鱼糜比AO组有更好的冷冻稳定性,且0.5%CO组效果为佳;CO组鲢鱼糜的冰点与CO含量呈正相关,而AO组呈负相关,CO组鲢鱼糜的可冻结水含量降低,AO组鲢鱼糜可冻结水含量升高,均与添加的寡糖含量呈正相关;AO和CO组鲢鱼糜热稳定性提高,且经1.0%含量寡糖修饰后的鲢鱼糜样品热稳定性较强;0.5%含量寡糖修饰对鲢鱼糜蛋白质离子键具有保护作用,但寡糖修饰对蛋白质的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种寡糖与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均为静电相互作用,且改变了MP的二级结构;荧光光谱分析显示,CO更容易使色氨酸(Trp)埋藏于疏水基团中;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经寡糖修饰后酪氨酸(Tyr)易暴露。研究表明,两种寡糖均改变了鲢鱼糜的性质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1.0%组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中CO能更好地维持鲢鱼糜的冷冻稳定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