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莫言文学与“1980年代”——以《红高粱家族》为方法的研讨
下载:64 浏览:485
从原真的物品到现实的展示:关于现代博物馆传播秩序的景观幻象
下载:59 浏览:410
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
下载:47 浏览:350
摘要: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孔子"中庸"之"时中"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时"与"位"相称的"正名";二是"时"与"学"相契的"好学";三是"时"与"教"相合的"教化";四是"时"与"权"结合的"权变"。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可望打通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解决当代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分歧,并令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思想世界重新焕发光彩。
“孤岛”何以孤,又何以不孤——上海“孤岛”文化空间的多样呈现
下载:48 浏览:342
《应物兄》与晚近三十年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问题
下载:58 浏览:371
摘要:
《应物兄》以人文知识分子之思想和生活境况为核心,尝试总体处理晚近三十年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问题。1980年代中期以降的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已然被"历史化"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内在的"局限",均以此带有融通和汇聚、反思与重建之意的"实验文本"得以贯通。知识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所表征的则是摒弃中国古典思想的"内圣"传统,不在"自我"之圆成上做工夫所致之精神的世俗化,既不能"为往圣继绝学",亦无力承担时代的责任伦理的迫切问题。而无论"心体"问题还是文学和思想资源问题,均涉及由晚清开启,至"五四"强化的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及其所开显之观念困局。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视域中重建文化"主体性"并开出扎根于现实,会通传统且指向未来的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乃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题中之义。
当代作家与《聊斋志异》——以孙犁、汪曾祺、高晓声为例
下载:45 浏览:344
黄宗羲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诠释及其特点
下载:72 浏览:268
“问题小说”及其文本性态度——以石一枫的《心灵外史》为中心
下载:40 浏览:341
摘要:
以现实主义创作回应社会问题,为近年来的石一枫赢得了很大的文学声誉,而《心灵外史》也因此备受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被视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而得到充分阐释,但却鲜有注意到它在揭示社会问题时如何受限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念共识。人物形象的观念化是由"问题小说"的叙事伦理所决定的,而将底层民众的善念当作"盲信"的根由,无疑是强调信仰危机的社会指向,但其中对当代中国"盲信史"的戏剧化呈现,却将1980年代建构起来的反思话语作为前置观念,并倚重于既有的历史叙述、文学观念、新闻报道等文本化知识。像这样的"文本性态度",也是"社会问题小说"中的普遍性问题,以石一枫的《心灵外史》为中心的探讨,或对重建小说的社会关怀提供有益的启示。
悬置移情的写作与上海经验的呈现方式——关于《繁花》的琐思
下载:44 浏览:336
论张爱玲晚期的文学观念——以《小团圆》为例
下载:45 浏览:350
隐没的文学审美问题——以“道德理想主义”反思为起点的张炜文学思想重审
下载:47 浏览:357
相思寸寸灰——再论《玉梨魂》的文学史属性
下载:45 浏览:341
近代情动:《恨海》与破碎的自我转向
下载:46 浏览:335
1956年中国作协参加亚洲作家会议史料钩沉——兼谈对日本战后文坛的影响
下载:50 浏览:354
摘要:
1956年茅盾率领老舍、叶圣陶等12人的大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作家会议。这是亚洲结束了长时期的被殖民、第一次以独立姿态展开的亚洲文学交流活动。然而,这次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大会,却因资料匮乏,其会议缘起、筹备过程、参会国家与名单等都不甚明了。基于此,本文汇集出现在《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和杂志中与之相关的资料,参考中国作家叶圣陶、萧三和韩北屏,日本作家堀田善卫的记录,梳理了新德里会议的筹备过程、厘清了数据混乱的参与国家数目、最大限度地确认了亚洲各国的代表名单,以及整理了为期五天的大会的议程,让原本模糊不清呈碎片状的亚洲作家会议显示其轮廓,并具体呈现在会议期间产生的各种问题与争论,以便发现在19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之下,亚洲作家们所面临的新的使命与矛盾。
从北方左联的“失效”谈左翼文学的海派特性
下载:44 浏览:362
网络文学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视野——以晋江文学城积分榜单及“清穿文”为例
下载:47 浏览:338
究竟谁是“革命+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兼谈张闻天《旅途》的意义和地位
下载:49 浏览:359
摘要:
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初期,在中国现代文坛"革命+恋爱"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模式和小说潮流曾风靡一时,这种小说的滥觞在哪里?它的始作俑者是谁?长期以来,研究者普遍认为"革命+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是蒋光慈,其滥觞是他的《野祭》。这一判断最早来自"太阳社"的中坚钱杏邨。很多文学史、小说史以及论文都沿袭了这种观点,直到近年仍有研究者持这样的看法。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但不占主流。在这里,笔者重申:"革命+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是张闻天,其作品是《旅途》,这从写作时间和作品内容都可以证明。《旅途》不仅是"革命文学"的先声,开了"革命+恋爱"小说的先河,而且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草木虫鱼之学”视野下的梭罗与怀特——一场围绕自然书写的论争
下载:48 浏览:342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下载:66 浏览: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