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现实与理想:目标群体认同视角下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 下载:81 浏览:511

刘莉 季子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6期

摘要:
教师作为高校科研评价制度的目标群体,他们认同与否直接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成效。通过访谈研究发现,现行科研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高校教师的认同,但与教师期望的评价制度之间尚有很大差距。现行评价制度是管理主义的,基于"经济人"假设;理想的评价制度是人本主义的,基于"学术人"假设。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以同行专家为主的多元评价主体,尊重并鼓励评价客体参与评价活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标准导向,分类设计评价指标,实施基于计量指标的代表作同行评价,评价过程更加民主、透明,评价周期更加灵活。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 下载:86 浏览:528

孙涛 邬志辉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近年来,中央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包括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与免费师范生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寄望以此提升农村存量人口的人力资源质量并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农村社会,从根本上破解困扰农村发展的人才瓶颈。与此同时,应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创办农村社区学院以及健全农业科技支持和推广体系,以有效释放高等教育活力,助力高等教育担负起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消解的时代角色,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关系 下载:63 浏览:391

徐靖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4期

摘要:
高校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是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法定构成要素;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内部最高学术机构,学位评定委员会则是兼具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复合型机构。根据现行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各自权力轨道内履行学术或行政职责,有交叉亦有重叠。科学界定二者法律关系的根本在于有效辨识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范围和本质。在实体法律关系中,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奉行"学术与行政相对分离"原则;而在程序法律关系中,二者则应践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规则。

大学治理中的道德风险防范:剩余权力的视角 下载:82 浏览:517

孙阳春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教育契约中剩余权力始终广泛存在,并逐渐成为诱发大学治理中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教育契约中的"确定权利",明确剩余权力的归属及"决定程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与防范大学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形成大学治理的良性格局。

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 下载:78 浏览:496

周继良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4期

摘要:
在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5个制度性影响因素中,"结果无关学生"问题最为严重,其余依次为"指标设计缺陷"、"强制评教"、"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院系不当干预"和"教师不当干预"。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失范最为严重;院系和教师不当干预在高职高专院校相对更为明显。高校要科学构建学生评教与学生学习利益的关联制度;逐步规范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差异;理性规约学生评教推行方式,优化评教过程;准确定位学生评教制度,促成与教师及院系利益理性相关。

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 下载:95 浏览:516

周继良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4期

摘要:
在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5个制度性影响因素中,"结果无关学生"问题最为严重,其余依次为"指标设计缺陷"、"强制评教"、"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院系不当干预"和"教师不当干预"。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失范最为严重;院系和教师不当干预在高职高专院校相对更为明显。高校要科学构建学生评教与学生学习利益的关联制度;逐步规范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差异;理性规约学生评教推行方式,优化评教过程;准确定位学生评教制度,促成与教师及院系利益理性相关。

《高等教育法》实施二十周年:成就、问题与改进 下载:49 浏览:515

段斌斌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2期

摘要:
《高等教育法》实施二十来,教育事业发展、学生权利保障、内外治理结构与依章办学等法律规定基本得以落地,但省级教育统筹、教师权利保障、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与评估信息公开等条款仍未得到有效实施。总结成就与揭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法律规定。面向未来,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应合理配置权责、修法落实并举、细化配套规定、创新监管方式,以理顺高等学校内外治理结构、破解教师权益救济的制度困局、激励举办者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督促评估信息依法公开接受监督。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 下载:58 浏览:509

许长青1 卢晓中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2期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提高湾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具有互补性与区位性,高等教育合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三地高等教育空间异质性明显,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存在一些障碍。要推动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国民教育、战略规划等强制性制度同构;实施教育联盟、大学集群等模仿性制度同构;建立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模式、健全制度保障等规范性制度同构。

论法治视角下高校内部制度建设 下载:76 浏览:504

杨胜才 胡亚军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2期

摘要:
加强高校内部制度建设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内部制度,但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合理、程序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在理念层面,高校内部制度建设应当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合时合势、合章合款。在行为层面,高校内部制度建设应当基于大学"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四种权力,参考我国关于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的法律位阶分类,围绕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次,构建一个以大学章程为统领、以政治为方向、以行政为保障、以学术为本位、以民主为基础、以执行为重点的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

经费投入对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413

方芳1 刘泽云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2期

摘要:
基于2007-2016年我国省级数据,从投入总量和生均投入两个方面衡量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分析了经费投入对地区高等教育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财政性投入增长较快而非财政性投入增长缓慢;经费投入总量对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具有正面影响,其中非财政性投入的影响更大;生均财政性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生均非财政性投入与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不存在显著关系。未来我国应稳步增加生均财政性投入,适当提高学费水平,积极鼓励民办学校投入、捐赠等非财政渠道的投入。

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 下载:79 浏览:452

李海龙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期

摘要:
想象力对于学科而言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心智品质",这种心智品质塑造了学科的性格与知识生产方式,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影响力。不同的学科呈现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值差异。高等教育学在大学中的位置极为尴尬,它自诞生起就一直面临着不被承认的危机。实际上,高等教育学的危机并非缺乏想象力,而是对高等教育学想象力的内涵没有明确的建构指向。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应该由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起的学科空间、拥有上下级学科的知识链条、在社会科学共同尺度内具有超越性的知识构成。高等教育学只有重新构建属于自身的想象力才意味着知识的超越与升级。

人力资本抑或身份符号:研究生就业匹配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载:89 浏览:537

张东海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期

摘要:
研究生就业匹配涉及教育程度、专业和能力是否匹配三个方面。基于对36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就业时出现教育程度不匹配、专业不匹配、能力不匹配现象的比例分别约为35%、40%和35%。性别是影响就业匹配的重要因素,女性研究生在就业匹配上处于劣势;专业、就读院校、学位类别也是影响就业匹配的主要因素,其中研究生阶段就读院校因素的影响大于本科毕业院校;社会实践经历和学业成绩对就业匹配也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就读院校和专业的信号功能强于学业产出因素。

从入学机会平等到发展机会平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目标变迁研究 下载:87 浏览:520

赵婷婷 王彤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政策变迁首先表现为政策目标的转变,它既是政策问题的体现,也是政策方案制定的依据。20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目标从入学机会平等转变为发展机会平等,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体现了政策制定过程的内在逻辑。在更深的层次上,政策目标的这一转变是社会利益格局变迁的反映,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从关注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到关注学生利益和需求的变化。

挪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及其启示 下载:76 浏览:504

冯惠敏 郭洪瑞 黄明东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高等学校致力于质量提升的环境氛围,是高校全体成员对质量意义的共同理解。它既包含技术层面上的管理和质量保障手段,又包括观念层面上的参与度和向心力。2017年,挪威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白皮书,标志着其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该白皮书提出的推进挪威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五大目标和举措,对我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理念,均衡高等教育职能定位,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完善评估评审机制等具有借鉴意义。

香港地区大学治理的法理根据、冲突及其对策 下载:81 浏览:507

黄巨臣 李国强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香港地区大学治理模式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形成的特殊产物,其主要法理根据是:源于内部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理念,来自外在的继承英国大学治理模式之传统和获得国家的宪法之认可。当前,香港地区大学治理存在两大法理冲突:在治理主体层面,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与国家行政力量缺位的矛盾;在治理方式层面,法治精神彰显与宪法治理疲软的矛盾。对此,需要在"一国两制"大前提下厘清大学内外部治理两个维度的法理根据,以实现政府"创造性介入"和修订新"大学条例"为进路,推进香港地区大学治理之良法善治。

地方统筹: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维 下载:81 浏览:515

宋争辉1 郭书剑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高等教育治理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亦责无旁贷。高等教育治理地方化的路径在于地方统筹,地方统筹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维。政府在统筹治理地方高等教育过程中不能缺位,其角色应从服务直接提供者向使能者转变。当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地方统筹需在整体搭建纵向多中心治理结构与横向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什么决定了院校研究机构的成长——来自三个机构案例的比较 下载:71 浏览:522

吴伟1 朱嘉赞1 臧玲玲2 张端鸿3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根据不同的属性和使命,院校研究机构可分为行政型、学术型、综合型三类,它们在服务对象、人员构成、研究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等方面各有不同。影响院校研究机构成长的主要因素包括组织权威、网络支撑、智力汇聚和保障性资源。综合型院校研究机构充分结合学科基础、具有固定队伍支撑、依托强大的权威资源,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结合,是院校研究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

学术型博士生抱负与科研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分 下载:85 浏览:519

王海迪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基于我国38所研究生院高校1729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学术型博士生抱负与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及就业多元化的背景下,博士生的抱负呈现多元化、异质化的特征。自我承认和人际归属抱负、社群贡献抱负、社会认可抱负对三类科研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财务自足抱负对三类科研能力并无显著影响。自我承认和人际归属抱负、社群贡献抱负对三类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大;社会认可抱负对构想与实践能力、专业表达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作用较大,对前期准备能力的促进作用有限。

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下载:86 浏览:523

王鉴1 王文丽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课堂教学是形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根基于紧密渗入时空的教学实践之中。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其认知能力嵌入实践意识,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能够在话语层面上描述他们的行为及理由。教师作为能动者的任务在于促使学生发挥能动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来主宰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构建作为能动者发展的核心素养,同时构建与自身紧密联系的教学制度,二者的互动在广阔时空范围内表现为能动者与教学制度的结构二重性。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结构转型,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翻转",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教师视域下的教学中师生“心灵相遇”的研究 下载:21 浏览:194

汪永青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后,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发现师生"心灵相遇"的内涵,其意味着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对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对孩子天性的解放。构建师生"心灵相遇"面临着诸如教师迷失自我、面临恐惧和与学生分离等困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到自我,克服恐惧,了解和倾听学生,明确教学身份,才能重获教学勇气,与学生共建教学共同体,将教学上升到精神层次的事业。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