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框架》探析 下载:90 浏览:478

许立新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推出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框架》界定了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描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项专业实践活动及其具体要素。完备的专业发展内容、反思性的专业发展方法、责任驱动的专业发展角色为其鲜明特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内容全面、要求具体,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美国师德问责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启示——基于德克萨斯州的经验 下载:91 浏览:490

张雅慧 王阳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美国德克萨斯州历来重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工作者违规行为问责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师德问责体系。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师德问责体系具有独特的结构与特征。颁布《教育工作者伦理规范》,使问责有法可依;设立专门机构,使问责主体明确;细化教师违规行为,使问责有据可凭;强调证据证词,使问责合理科学;重视结果多样,使问责责罚分明。这些对于促进我国师德问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教师减负的路径探索——日本中小学教师减负述评 下载:58 浏览:495

王建梁 韩书亚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学校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教师减负便是其中之一。中小学教师超时工作已成为日本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积极提供政策指导,大力敦促各都道府县和政令指定都市的教育委员会制定相关行动方针,围绕清晰界定教师工作范围、有效管控教师工作时间、改善学校组织架构等内容,对学校工作方式进行改革。此项改革呈现出"多手段结合、多主体参与、多举措保障"等特点,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减负提供了如下启示:减少教师非教学性工作占比、优化学校人员配置、注重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协作。

从舍恩“行动反映”理论看教师的实践素养 下载:68 浏览:426

张丽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教师职业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实践素养。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实践素养的认识却存在偏差,误把其所具有的能力当作实践素养。然而素养与能力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实践素养也不等同于教师实践能力。根据舍恩"行动反映"理论来看,教师就是行走在"湿软低地"的专业实践者,他们需要借助"行动反映"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实践素养就是"行动反映",包括"对行动的反映"和"行动中反映"。

新时代教师安全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下载:92 浏览:491

周宇 崔延强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在倡导"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新时代,安全素质已然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安全素质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安全教育的低效与共性化、职后安全培训的不足以及自主学习途径的缺乏。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安全素质培养路径的优化和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职前修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标准,重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同时调整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协同第二课堂提升教师安全素质;其次,在职后扩大教师安全培训对象,建立"分层进阶"新模式,对安全考试合格者发放教师安全培训合格证书,调整和完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第三,在日常工作期间,逐步改善教师自主学习条件,积极开展安全专题类校本课程研究。

21世纪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下载:57 浏览:387

张文桂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就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从政策保障、机构建立、入学人员选拔、合作伙伴关系下的专业实践、教师专业标准以及职前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入手,对澳大利亚政府所采取的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呈现的四个取向,即新管理主义取向、全程专业标准化取向、专业实践取向和实证主义取向。

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下载:92 浏览:492

沈小碚 樊晓燕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步入信息化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依托的智慧教育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需要教师信息素养及技能、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面对"实然之困",展开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之思",并从国家、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等角度出发,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人—技”共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与定位——基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 下载:53 浏览:395

王磊 张睿珂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开启智能化教育、促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推动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人工智能的技术扩散与智能化教育为切入点,运用技术社会学的"人—技"关系理论分析教育工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并探究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者角色转变的逻辑起因,剖析人工智能在教育活动中的工具性价值。再以教育技术革新的历时态分析,描摹"技术排斥""技术排挤"和"技术依赖"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者角色转变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技"共谋下的教育体系与教育能力现代化目标。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下载:93 浏览:489

仲彦鹏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2期

摘要:
大学教师置身于科学研究活动中,其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从"社会、互动与冲突""语言与心灵""主我、客我与自我"三方面搭建起研究分析的框架。通过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历史演变、发展路径与科研公共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可知,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具有"依据与赋予的合理性""维系与纾解的正相关性""主动与被动的反思性"等正向关系。对这一关联性的审视与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及其科研公共性的理解。

高校教师未充分就业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下载:69 浏览:509

刘倩洁 魏丽坤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5期

摘要:
未充分就业是指相对某些标准而言质量更低的就业。在文献研究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厘清了未充分就业的概念,归纳出我国高校教师未充分就业的7种表现形式,并对高校教师未充分就业感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降低高校教师未充分就业感的管理对策。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下载:94 浏览:491

仲彦鹏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2期

摘要:
大学教师置身于科学研究活动中,其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基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从"社会、互动与冲突""语言与心灵""主我、客我与自我"三方面搭建起研究分析的框架。通过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历史演变、发展路径与科研公共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可知,大学教师学术身份与科研公共性之间具有"依据与赋予的合理性""维系与纾解的正相关性""主动与被动的反思性"等正向关系。对这一关联性的审视与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及其科研公共性的理解。

小学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下载:84 浏览:490

孔令帅1 王子帆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2期

摘要:
作为整个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小学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我国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上海小学男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梳理影响小学男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小学男教师自身、中小学、师范院校、政府部门等四个维度,提出促进小学男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小学男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乡村教师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粤西北的调查 下载:67 浏览:492

付兰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5期

摘要:
调查显示,乡村教师的科研处于初始或停滞状态,亟需构建科研能力培训课程体系。乡村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对乡村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重温与重构。另外,针对乡村教师科研热情不高的现状,要建立科研培训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教育实践问题为科研活动提供研究方向,设置侧重科研过程原则性和步骤性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生发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转化为科研论文,设置科研论文写作的培训课程。

基于教学创造力的国学师资培养研究 下载:87 浏览:394

谢文庆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5期

摘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国学传承模式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但当前,国学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学师资应该具有知行合一的教学创造力,以推进国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才能成为国学教育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培养国学师资需要创设国学常识类、文本解读类、课程教学类、教学技能类等四类课程,形成基础型、提高型、专业型三种教学层次,构建经典式、探究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模式。这种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逻辑是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方式实验研究 下载:95 浏览:503

申倩琳 曾彬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2期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已成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探究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为视角,提出通过干预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构想。实验随机选取成都市某民办幼儿园的20名教师为实验组,再选取与其办园环境、办园背景相似的另一所民办幼儿园的20名教师为对照组,对实验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进行干预。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园相比,实验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显著;与实验园实验前后相比,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及专业素养总体水平方面均有提升。对教师培训的具体建议为:(1)单一与混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总体水平有现实意义;(2)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需理论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3)专家"现场诊断-指导式"培训方式对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有显著作用。综上,建议民办幼儿园在了解本园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同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有效培训方式。

中国教师教育政策70年演进历程及理性反思——基于价值取向与工具选择的双重视角 下载:97 浏览:499

谭诤 卢小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师范大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之现状考察与提升策略 下载:52 浏览:499

陈富1 杨晓丽1 张荣华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4期

摘要: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前提,是研究生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它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及全球意识一起被列为未来社会公民的五大技能。为了解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表现,本研究采用彭美慈等人修订的适合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批判性思维特质测量表",对来自湖北、陕西、广东和山西省4所师范大学(其中2所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2 66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测查样本批判性思维特质的总体得分为274.6(小于280),明显偏低;(2)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得分显著高于省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得分显著高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3)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在性别、年级和学科大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首先,要真正确立批判性思维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师范大学应优先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化;最后,要加大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测查。

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教师评价改革浅思 下载:68 浏览:512

李军靠 呼晓旭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新高考制度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便是增加人才的多样性,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再"用同一把尺子测量人"。这给教师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目的、加强相关评价人员培训、保证评价主体多样化、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关注评价主体个性化、增加考察方式、扩宽评价范围、重视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性政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下载:69 浏览:360

王国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4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发展,相关的支持性政策包括教师招聘、教师待遇保障与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等方面,但教师培养方面的政策较为欠缺。在具体政策之间的统整性、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执行力度以及有效性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因此,为促进农村教师支持性政策的完善,应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提升政府的统筹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之迷失与回归 下载:82 浏览:451

付文晓 钱旭升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既意味着理论知识的扎实性,也意味着书面表达的创新性,还意味着设计实施的一致性。然而,当下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仍存在着个人观念的"顽固僵化"、书面表达的"照搬照抄"、设计实施的"言行不一"等种种迷失的现象。教师教学设计实践的回归则需概念厘清,为教学设计实践夯实根基;独立创作,为教学设计实践充满活力;言行一致,为教学设计实践呈现真知。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