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词向量的藏文语义相似词知识库构建 下载:27 浏览:339

龙从军1,2 周毛克3 刘汇丹2 2020年4期

摘要:
词向量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讨论了词向量技术与语言学理论的关系;根据词向量的特征,提出利用藏文词向量构建语义相似词知识库。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词林》为基础,通过汉藏双语词典对译,在获取对译词的词向量的基础上,计算对译词的词向量与原子词群平均词向量的差值,利用不同的差值,自动筛选出与原子词群语义相似度较小的词。该文分别以藏文的词和音节为单位计算词向量,自动筛出不属于原子词群的词,通过对自动筛选结果与人工筛选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词向量计算结果与人的语言直觉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总体来说,该文所采用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藏文语义相似词知识库构建效率。

简述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的转移——以机构发展、发明专利及人员转移为中心 下载:87 浏览:250

李晓如 2019年5期

摘要:
德国战败后,由美苏英法组成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各自占领区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在对德国军事工业企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拆除中,苏联驻德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德国科技的转移,采取了"自愿强制、为我所用"的做法。这种有选择性的人员和科学技术转移,特别是对火箭制造、飞机制造、原子武器制造及军事造船等技术的转移与利用,对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下载:35 浏览:218

吴伟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报刊对1917年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进行了即时报道。相比之下,对二月革命的报道相对密集且褒扬之声甚强,而对十月革命的报道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报道上的"热""褒"和"冷""贬"的区别,主要在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取向,也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交战双方形成的对峙和彼此的宣传战、心理战的影响,以及中国参战后整体舆论导向的选择;同时也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了解认识的现状有关。

中国报刊即时报道中的1917年俄国革命 下载:56 浏览:337

吴伟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报刊对1917年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进行了即时报道。相比之下,对二月革命的报道相对密集且褒扬之声甚强,而对十月革命的报道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报道上的"热""褒"和"冷""贬"的区别,主要在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取向,也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交战双方形成的对峙和彼此的宣传战、心理战的影响,以及中国参战后整体舆论导向的选择;同时也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了解认识的现状有关。

1930年后宗族立嗣过继制度的变动与沿袭 下载:68 浏览:358

王跃生 2018年10期

摘要:
1930年《民法》亲属编、继承编颁布,这一新法律不再维护无子者立嗣过继的传统做法,规定无子夫妇可自主收养同姓和异姓子女。家谱文献显示,宗族组织及族谱撰修者在立嗣过继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有三种,一是接受或基本接受《民法》精神,淡化立嗣意识,赋予"养子"在宗族之中应有的地位;二是适度调整旧规,向新法靠拢,在主张无子族人仍应立嗣的同时,认可女儿招赘生子为嗣、姊妹之子为嗣的做法;三是固守传统和祖制,坚持无子族人仍应在同姓血缘近亲中循序立嗣、异姓不得上谱的原则。宗族组织在立嗣过继方面的"守旧"表现并非有意违抗新法,而与宗族为同姓血缘亲族组织这一本质特征有关,男系传承是其维系和延续的思想基础。

基于BERT的古文断句研究与应用 下载:40 浏览:211

俞敬松1 魏一1 张永伟2 2019年8期

摘要: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法、用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古文句与句之间通常缺少分隔和标点符号,现代读者难以理解。人工断句有助于缓解上述困境,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耗时耗力。计算机自动断句有助于加速对古文的准确理解,从而促进古籍研究以及中华文化的弘扬。除自动断句,该文还尝试了自动标点任务。该方案自行预训练古汉语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并针对具体任务进行微调适配。实验表明,该方案优于目前深度学习中的主流序列切割BiLSTM+CRF模型,在单一文本类别和复合文本类别测试集上的F1值分别达到89.97%和91.67%。更重要的是,模型表现出了很强的泛化能力,未参与任何训练的《道藏》测试集上的F1值依然可达到88.76%。自动标点任务仅使用少量较为粗糙的带标点文本训练集时F1值为70.40%,较BiLSTM+CRF模型提升12.15%。两任务结果均达到当前最佳,相关代码和模型已经开源发布。

塞拉俱乐部参与回声公园运动的活动与影响 下载:40 浏览:205

张文静 2020年2期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环保冲突。众多环保组织和环保主义者反对垦务局在恐龙国家纪念地的回声公园附近建造大坝,塞拉俱乐部也积极参与其中。塞拉俱乐部在专业领域质疑垦务局的蒸发数据和大坝规划,建议用其他方案来代替回声公园大坝;并广泛宣传回声公园的美丽景致,号召民众保护西部荒野。最终,战后环保运动取得了第一次胜利。通过反对回声公园筑坝,塞拉俱乐部既保护了国家公园和西部荒野,又发展壮大了环保组织的力量,在战后美国环保运动中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坍塌感、幽暗之心与理想主义——论班宇小说集《冬泳》的声音技术 下载:59 浏览:322

陈思 2020年11期

摘要:
论文绕过"写什么"的常见研究角度,直面班宇小说集《冬泳》"怎么写"的内核,探讨小说家对"声音"的安置和使用。风景层面的音轨设置,给人以"坍塌感";叙述声音层面的饶舌式沉默与小于人物的叙述者,完成对人物幽暗之心和历史不可测度性的指涉;在整体衰败色调之外,呐喊、队歌和寂静三种特殊声音,增添一抹理想主义的光泽。论文最后试图撑开一定的反思空间:这样的创作实践,将会对"现实主义"注入怎样的能量?同时,这种文学形式的边界何在,即这种文学形式又是怎样与当下历史、意识形态、媒介逻辑、评奖机制、批评话语、读者期待进行互动的?

《离婚》:“城乡交错”的空间与乡民的“个人”自觉 下载:62 浏览:396

李哲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试图采取社会史视野及方法重新解读《离婚》。鲁迅将"离婚"从"五四"风行的文化思潮中剥离出来,并将其视为地方社会内部各种权力博弈的"社会事件"。这一"事件"是在"城—镇—乡"彼此交织重叠的地方社会空间中展开,但其中的权力博弈却是以"城乡"二元的等级话语为基础。因此,作为士绅的七大人用"城里人"的身份维系的文化垄断权迫使庄氏宗族屈服于自身,也使得爱姑因被宗族抛弃而成为陷入绝境的"个人"。在最后,爱姑充分意识到七大人的"威严",也最终完成了对自身作为"个人"的自觉。与"五四"主流的"个人主义"思潮不同,爱姑式的"个人"具有切实的社会属性,并内在于中国社会自身转型的历史脉络。

“川版”《原野》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5 浏览:375

丁文 2020年9期

摘要:
"川版"《原野》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但曹禺依照的是1950年代初期的文学史评价来对"文化生活版"《原野》进行修改,体现出文学史对文学经典的反向书写,表明1950年代的文学规范仍对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学经典构成持久改造。而作家主动与之对号的心态,也包含着值得反思的文学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等重要问题。

论孔子的中道超越 下载:52 浏览:394

赵法生 2020年9期

摘要:
儒家超越精神是华夏轴心突破的主要思想成果,关于其内涵与特征,港台新儒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内在超越说。但儒家的超越既非港台新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也非基督教式的外在超越,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道超越。中道超越的上下、内外、左右三重向度分别指向天人之际、身心之际和人人之际,在工夫实践中融合为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达成即凡而圣的修养目标,成为各大轴心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超越形态,对培育士大夫人格与信仰具有关键作用。

“道德价值”与“道德运气” 下载:56 浏览:365

马寅卯 2020年9期

摘要: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自身意识的疑难:海德堡学派、心灵哲学与现象学 下载:63 浏览:388

赵猛 2020年6期

摘要:
以迪尔特·亨利希为代表的海德堡学派提出了"自身意识的问题",并对关于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作了批评。在面对分析的心灵哲学中的高阶表征理论与一阶自身表征理论时,这些批评彰显了其理论效力。在构建自身意识的理论模型时,我们要避免陷入海德堡学派所批评的反思理论。在现象学的传统中,我们通过对意识的时间结构、具身性,以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织的现象学分析,能够有效回应海德堡学派的批评,从而提供一条研究自身意识的哲学进路。

俄罗斯史学研究的“帝国热”和帝国史流派——近年俄罗斯史学转型的重大问题 下载:74 浏览:424

马龙闪 2018年4期

摘要:
在最近20年,俄罗斯史学研究出现了帝国转向。一方面,帝国研究热伴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内政外交变化而出现,其中不乏国际学术界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又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俄国内部帝国史研究的持续推进相关。这种帝国史流派不仅影响到俄国政坛,而且还演变为主流历史书写。在此基础上,新帝国史也脱颖而出,试图"磨掉"意识形态烙印和东西方差异。

周氏兄弟开蒙经验中的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 下载:68 浏览:384

王芳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主要关注鲁迅和周作人在晚清这一变革时代的开蒙经验,以厘清其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获取的意义。鲁迅和周作人童蒙时代以杂学开蒙,不仅提供了传统小学和考据学的必备知识,剥除经史指向,更为二人提供了自然物和人工物等博物知识,以及建立在知识(清儒)和趣味(文人)上的实践和经验。而晚清新式学堂的出现,以及西方科学和博物学书籍的进入,却使得兄弟二人的开蒙经验,成为其未来科学、文化和思想等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也预示着学科和文化等级秩序的沉浮变迁。

陶弘景集的书籍史——以方法论层面的重编制作及版本演化为视角 下载:26 浏览:117

刘明 2020年6期

摘要:
由于汉魏六朝别集存在六朝旧集和重编本两种成书层次,重编本辑自传世典籍的文本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充分的文学史意义,只是作为物质性版本载体而存在,具有文献学意义。这意味着研究重编本的唐前别集,应将编撰成书、补辑校订、抄写刊印诸角色功能和版本谱系的梳理融为一体。即将触角延伸至典籍文本生成的完整环节中,而非单一的作家作品模式。借鉴西方的书籍史理念,并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到重编本别集的研究中,同时根植传统的古典文献语境进行话语体系的改造。初步构拟出作品的著者、书籍的制作者、流传过程中的读者和典籍内容演化的层累性四种术语,著者、制作者和读者具备同等地位的角色功能,典籍的生产和最终定型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改变作家的唯一权威性地位。从作品到典籍不止存在一位制作者,编抄校订刊印和阅读等手段都在发挥作用,使典籍的文本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层累性。以陶弘景集为个案的考察表明此路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既扩展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畴,也尝试性地构建出基于汉魏六朝集部典籍的中古文学史料学的学术体系。

论夏丏尊对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翻译 下载:62 浏览:378

颜淑兰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夏丏尊《中国游记》的翻译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意义。论文对将夏丏尊的翻译视作自我殖民行为的论点提出异议,通过对原文《支那游记》和译文《中国游记》进行比较和分析,重新定位夏丏尊翻译的性质。同时参考先行研究中未曾论及的同时代批评,分析夏丏尊的翻译态度和译文的取舍对中国读者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考察芥川和中国读者之间认识上的龃龉,呈现译本在目标语境中的新意义。

三农问题与“社会分析小说”的得失——公私之间的高晓声 下载:49 浏览:385

刘大先 2018年5期

摘要:
高晓声观察并分析了从集体化到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转型对于经济先发地区农民的辐射性影响,留下了学术研究与历史记载所难以触及的细枝末节,尽管其人物形象塑造略显单薄,并且缺乏展望未来的愿望和高度,但对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与现实运行条分缕析的分析足以让他成为在公与私、个人追求与国家关照、社会关怀与审美自足之间颇具特色的存在。考察高晓声的个案,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社会主义中国初期以公代私举措对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的组织、动员和调控,到改革开放时代公私兼顾对于不符合经济实践的计划体制的调适和溢出于僵化制度的生产力的解放,再到市场经济全面到来之际暴露出来的个体化和私己观念对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面貌的负面影响。"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当下攸关利害的重大问题,重新返观高晓声及其创作,汲取其成败得失,或许可以为未来文学书写农业、农村和农民辅以镜鉴,为勾勒与想象"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形象和价值提供参考。

住在淮海中路的外省人——论王安忆的“军转二代”身份 下载:55 浏览:413

程旸 2018年4期

摘要:
过往的王安忆研究无一例外都把她当成上海人,而不去注意她内含在其中的另一种身份"军转二代"。这种身份影响到她的生活经验,也影响到她看上海的独特方式。论文称之为"住在淮海中路的外省人",也试图从此角度重新进入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自然从创作方面看,上述因素往往是潜在的、隐形的、甚至是暧昧的,然而因为如此,才别有一番风味,有值得继续探究的空白点。

司马贞《史记索隐》校读札记二则 下载:62 浏览:367

游帅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校勘,发现今传世诸本《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所注"牛马之湩,臣菟人所具"当系"牛马之湩,巨蒐人所具"之讹。另《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生子穷蝉。"司马贞《索隐》所注"穷係"亦本应作"穷世",系避唐讳所替换。"蝉"、"世"音乃互通。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