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世界人”的乡愁——论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公园书写 下载:68 浏览:389

林峥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康有为的海外游记,探讨其对于西方都会公园所投射的乡愁,既超越了传统羁旅谪宦文学中的家国之思,也翻转了殖民时代欧洲旅行书写的权力关系。康有为的乡愁折射了晚清士大夫在遭遇西洋文明时,作为"国人"与"世界人"双重身份的内在张力。这种乡愁一方面出于对国家的自觉和道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世界无所不在的依恋与归属,二者共同造就了康有为独特的乡愁。

战争叙事的探索及其突破——论张翎《劳燕》的抗战书写 下载:67 浏览:398

慕江伟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劳燕》是加籍华裔作家张翎以抗战时期美国援华海军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月湖"为小说叙事的空间,通过亡灵视角,讲述了一个名叫姚归燕的女孩坎坷曲折的一生。小说在战争叙事方面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在增强艺术和升华主题的同时也为战争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逃亡即抗争:立体战与《火》三部曲的日常生活书写 下载:46 浏览:406

王琦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火》三部曲中的"空袭"不仅具有"题材"的意义,也意味着作家对抗战作为一场"现代战争"的重新想象。具体来说,"空袭"增加了敌我之间"空""地"对峙的垂直向度,进而形成了一个立体战争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消泯了"前线"与"后方"、"平民"和"战士"的界限。也只有在这种"处处皆是前线"的战争空间里,作为"平民"的作家巴金才能把自己叙述成战争的亲历者,才能把"逃亡"这样的日常生活塑造为具有"反抗"意义的斗争实践,进而把原本属于个人的"求生行为"升华到"民族生存"的崇高层面。

生死之间——晚清临终诗的多维考察 下载:39 浏览:217

郭文仪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临终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主题,往往产生于作者在死亡焦虑下的不朽追求。由于临终诗的预期阅读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生者,因此,作品的写作就成为一场预设有观众的公开告别,不同的创作情境影响了作品的呈现与表达。晚清临终诗的写作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局密切相关,其流传与影响也有其叠加性与偶然性。

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书写——论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小说 下载:52 浏览:404

李洪华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1990年代以来,市场获得了介入大学的合法身份,大学叙事失去了往日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多了现实批判精神。创作者大多关注市场经济时代学院人物的生存尴尬和精神焦虑,揭示市场经济对学院人物和大学形象的破坏性影响。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叙事姿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创作者开始重构市场与大学的关系。在一些大学叙事小说中,市场一方面已经成为"看不见的手",改塑着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面貌,并由此影响了大学的文化走向;另一方面,市场并不只是大学的破坏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大学与市场逐渐达成了某种和解甚至默契。

花间词人的水景书写与词体体性呈现 下载:46 浏览:292

汪超 《国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花间集》的水景书写除实相外,还有虚相水景的呈现。室内虚相水景借屏风画、图案呈现,词作的文本、历史记忆的表达也会形成虚相水景,是花间词人别具特色的创造性书写。《花间集》书写的水域大多在南方,描述的水面去壮阔化,水景与山景的叙述二元化。与唐前文人相比,花间词人多以美好的笔调书写南方。《花间集》所选作品受作品题材和作者审美倾向影响,书写习见而柔婉的景观,呈现出"花间范式"。后世接受、认同该范式,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体体性认识。

论朱天文长篇小说的道德书写 下载:59 浏览:393

窦金龙 《中国文学》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就朱天文的两部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和《巫言》展开论述,探求这两部作品之间在主题上的相关性,以及创作艺术上的流变。朱氏的小说没有离开或者放弃过最初的道德情怀和理想,只是这种情怀的表达方式和具体的追求理念、目标,随着时代变迁,也随着作家生活环境、人生道路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因而朱天文小说艺术的流变,其实也正是她的道德理想从建构到受到威胁、再到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而呐喊、最后演化为"疯言疯语"式的"巫言"的过程。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之中,作为"理想"的家国情怀和道德追求不仅没有消失,实则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和对话的客体,"情欲"和"时事"分别成为了朱天文道德书写的实体对象。与不同的主题相伴,她小说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扭转和变化。

“草木虫鱼之学”视野下的梭罗与怀特——一场围绕自然书写的论争 下载:48 浏览:335

邓小燕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1997年前后围绕梭罗"隐士"身份的论争为起点,在爬梳苇岸和止庵间潜在交锋的基础上,讨论不同谱系自然书写间的论争,即由周作人所整合的"草木虫鱼之学"一脉与具有生态主义价值诉求的自然写作一脉间的分歧。两派的分歧不仅关涉田野和书斋间的对立、"自然的伦理化"问题,以及传统"自然"与现代"自然"的概念歧义,还集中体现在对梭罗、怀特以及"隐士"陶渊明的评价上。

“创造”与书写:环境口述史料生成路径探微 下载:62 浏览:359

周琼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环境口述史料是现当代环境史料的新形式,其采集及创造、记录及书写,是当代环境史研究及环境史学发展的基础。在环境史学科视域下,对从事环境及生态相关工作及关注环境的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口述访谈,得到不同类型及内容的影音图片及实物、文本资料。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大数据,对口述访谈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和考证,整理和撰写出符合规范的环境史料。口述史料书写者要具有"环境"无所不在的视域及思维,坚持客观、准确的书写原则,把握科学性及典型性的材料选择及书写标准,展现全面细致且生动形象的场景,为环境史研究提供新型的史料,为环境史学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相”书写与现代山水游记的审美伦理 下载:47 浏览:342

王炳中 施仁瑞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自我""自然""社会"是现代山水游记的三个关键义项,三者的关系既是以"社会相"作为审美的向心力,又互为矛盾和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山水游记和谐圆融的美学取向,形塑出现代山水游记独异的审美伦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着社会情怀的羁绊,"自我"面对自然时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彷徨;"社会相"的嵌入消解了主体面对自然山水"独往会心"的审美旨趣,形成"自然"审美与"社会"审丑的二元对立;由于批判的在场和对现实社会的多维观照,在物我对话上,现代山水游记多采用"动态化"的"观物"方式和直接、明快的"比兴"修辞,是对传统"托物言志"手法的创造性转化。

苏童《河岸》历史书写的新探索 下载:47 浏览:344

姜晓梅 《文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河岸》显示了苏童面对历史的某些新变化。在《河岸》中,苏童不再把历史一味虚拟化和审美化,也一改往日面对历史时的那种或沉醉于记忆过往,着力展示伤痛的成长过往;或深陷于梦幻狂想,重新书写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而是直面历史,以较多理性思考而非诗性感悟的方式,在一个完整的历史情境中,以理性思考的力量推演出诸多突发性因素的合力下,人性的种种情状以及历史与人物命运的复杂纠葛,在绵密的能指和超量的表达中,揭示出历史本身无所指的虚无本质,并在对荒诞的反讽中,给予人以深切的悲悯和关怀。

狂欢化的身体修辞——《黑豹》中的身体书写与生命政治学 下载:65 浏览:360

林伟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2018年备受赞誉的美国漫威科幻电影《黑豹》实践了"非裔未来主义"的宇宙观,将光怪陆离的科技意象和非洲元素结合起来,挑战了好莱坞的经典科幻叙事。与影片打造的非洲中心主义科幻未来景观相比,更具有文化颠覆和僭越精神的,是对黑人身体的影像化再现与重述。作为美国电影中重要的文化表征,黑人身体铭刻着多种权力话语的印痕。黑人身体包含的符号化的"黑人气质"在电影《黑豹》中得以体现;并且,通过狂欢化的身体修辞,电影也体现着黑人群体身体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政治学的诉求。

城乡中国的情感结构——返乡书写的兴起、衍变与张力 下载:59 浏览:460

潘家恩 《文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重大历史转型,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返乡书写成为充满生产性与传播力的文化热点,其既因为主流文学影响力下降及非虚构写作的流行,还联系着"乡衰"和"城困"这种新的社会基础。在兴起的同时,充满内在张力的返乡书写在发展中还产生了"返乡体""乡怨论述""书写返乡"三种衍变。融合了"城乡视角"与"亲人视角"的返乡书写不仅是对书写对象的描述和书写者自身经验的呈现,还是城乡中国剧烈转型过程中复杂情感结构的折射。

记·纪·忆:杨绛记忆书写的三种形式 下载:62 浏览:457

吕约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记忆"是杨绛散文创作的核心主题。杨绛的记忆书写,作为"历史创伤的证言"而产生了客观的社会历史意义,在当代语境中树立起"记忆书写者"的历史形象。杨绛以记忆为主题的散文创作,融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于一体,创造了独特的审美表达形式。本文从文本细读与符号分析入手,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回忆我的父亲》《我们仨》为研究重点,归纳总结出杨绛记忆书写的三种编码方式,以及三种记忆文本的范型:"记""纪""忆"。三者具有不同的含义,并呈现为文体形式、文本结构以及叙述逻辑上的差异。本文阐释了三类记忆文本之间的异同:记,重在历史中的个人经验记录;纪,重在创伤混乱记忆的赋形;忆,重在复现往事的情感体验。

事件:本身与印象,言说与书写 下载:32 浏览:406

程朝翔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在21世纪,"事件"这一理论概念前所未有地流行,这或许是因为911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因为德里达、巴迪欧、齐泽克、伊格尔顿等一批理论家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和推广这一概念。本文对这一理论线索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理论意义上的事件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法国大革命、纳粹大屠杀、911等,以及这些重大事件与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

时空错位中的心理变迁——张爱玲及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书写 下载:95 浏览:508

蔡晓妮 《文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香港文学具有极强的地域化特征,这种地域化特性从思想到语言都影响着几代华文作者的书写,张爱玲和香港渊源颇深,她写香港的几篇小说在香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张爱玲本人华丽的苍凉和香港文学世纪末的华丽在气质上有相通之处。受张爱玲的影响,很多香港女作家在描写香港的爱情故事时着墨更多的是在纸醉金迷的都市光影中所折射出的爱情童话。本文以几位女作家为例探讨在香港这样一个特定区域爱情书写的模式与风格以及它的发展与脉络。

视觉转向与形似如画——中国早期新诗对风景的发现与书写 下载:87 浏览:497

万冲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自然有亲密的关系。蕴含具象形体和内在精神的自然,常成为诗人书写的对象,也濡养、提升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自然观和生命观的差异,诗人观照自然的方式迥然有异,书写自然的美学策略和美感经验也各不相同。本文以中国古典山水诗歌为参照,探析中国早期新诗发现和书写风景的问题。在古代社会,与自然同感共振的诗人,以独具特色的"味感—呼吸型"感思方式,将自然领悟为静穆平淡的德性山水。在"五四"时期,崇尚科学理性、凸显独立自我的诗人,从自然风景中脱离出来,将其作为观察和认知的对象,这构成了现代诗人发现和书写风景的前提和起点。自我意识觉醒、成为运用理性认知事物的独立主体后,诗人用视觉为主的认知方式,捕捉到了含有丰富形体特征的"流动的风景"。在此一时期的写景诗歌中,诗人选用唯一的词语确保描述与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关系,达致形似如画的审美效果,令主体感知与客体形质精确相符,克服了人和风景之间的间距,初步建立起一种新的书写风景的美感机制。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以《后来的我们》为例 下载:23 浏览:452

熊芳1 程烽2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创作在近几年出现井喷现象。以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与情感波澜为主题的国产电影逐步蔓延银幕。同类型、同质化的电影使其在主题与手法上都出现了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创新的尴尬境况。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也反映出当下电影文化的某种惯性和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书写——《卢特利奇中国现代文学指南》总论 下载:488 浏览:499

顾明栋1,2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西方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概览的英语书写已有数本,《卢特利奇现代中国文学指南》旨在通过宏观1910-2017年期间的中国文学,并对其中一些名篇佳作做深入研究,以满足英语为母语的西方读者、学生以及学者对中国文学专业知识的一般需求。该书对文学概览的写法问题另辟蹊径,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文学史书写的"模糊重叠说",将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分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重叠的四个阶段:"早期现代文学"、"中期现代文学"、"晚期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并以其为基础构建全书的理论框架,.兼顾文学研究对广度和深度的双重关注,将纪年、主题、比较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融为一炉,在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中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概述,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现有的研究领域,突出现代文学新兴的领域,并为将来的研究项目提供新的见解与启示。总论对该书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理论框架、组织结构、编写方法、文献体例,以及使全书保持统一的主题等问题予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论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下载:34 浏览:372

班易文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是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论文梳理了其小说中的酷刑记忆、饥饿记忆、爱欲被压抑的记忆、死亡记忆等创伤性记忆的类型,分析了其所书写的文化创伤记忆与个体生命的创伤记忆。本文运用文化记忆、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阐释了莫言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创伤记忆进行重构,并通过建立自足的审美世界达到对创伤记忆的疗愈效果。最后,通过创伤记忆的视角,说明了莫言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