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某1000 MW级核电汽轮机低压内缸制造技术研究 下载:78 浏览:494

谢龙飞 刘祥 张斌 吴攀 罗霞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某1 000 MW级核电汽轮机低压内缸结构特点、技术要求。针对工件尺寸大、异形、质量大、精度高、刚性差、变形大、密封要求严等加工难点,拟定了先进、高效的加工及装配工艺方案,提出了保证制造精度的工艺措施。

和面过程面团水分分布变化与馒头品质的关系 下载:76 浏览:445

刘长虹1 王录通1 杜云豪1 张煌2 王远辉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6期

摘要:
以小型立式和面机搅拌调制馒头面团,测定和面过程的面团水分活度、NMR水分分布、面团硬度,以及和面不同阶段的面团制作馒头的比容、白度和感官评分。结果证明:和面过程中,面团有一个软硬转折点[搅拌(6~8)min],此点之前面团水分活度和自由水逐步减少,面团逐步变硬,制作的馒头不合格(评分低于60);此点之后面团的水分活度和自由水逐步增加,面团变软,达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面团变软到一定程度后,在一定时间范围(12 min16 min)内制作的馒头品质最好;深度紧密结合水与馒头感官评分呈高度正相关。

双酶法制备薏米多肽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载:47 浏览:340

林栋1,2 李习美1 周玛丽1 田丹1 张丽芳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1期

摘要:
以薏米蛋白液为原料,采用双酶协同酶解的方法制备薏米多肽。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薏米多肽的制备工艺;利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和铁氰化钾还原法评价了薏米多肽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薏米多肽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选用胰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双酶协同酶解(酶活比6:4),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50℃、酶解pH9.0、底物浓度3%、加酶量1000 U/g,在此条件下,薏米蛋白液的水解度为18.05%。薏米多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均显著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薏米多肽对3种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39、0.22 mg/mL和3.33 mg/mL。

葡萄糖氧化酶对模拟热加工食品中呋喃生成量的抑制作用研究 下载:31 浏览:324

毕可海1,2 张伶俐1,2 张玉莹1,2 孙玉奉3 张玉清1,2 张佳雪2 申裕荣2 石佳乐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5期

摘要:
呋喃是食品热加工的产物之一,会损伤肝肾,并且已经被列为Ⅱ类致癌物,因此探究呋喃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生成规律并且研究调控其生成量具有重要意义。以葡萄糖与丙氨酸、甘氨酸模拟体系研究食品热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通过向模拟体系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呋喃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解温度为50℃,时间为40 min,葡萄糖-丙氨酸模拟体系和葡萄糖-甘氨酸模拟体系中酶的添加量分别为3000、4000 U/mg时,对呋喃的抑制率分别为80.79%和78.68%。通过响应面优化,在葡萄糖-丙氨酸模拟体系中,酶解温度为57.8℃,时间为45.6 min,酶添加量为3254 U/mg时,对呋喃的抑制可达83.63%。而在葡萄糖-甘氨酸模拟体系中,酶解温度为57.9℃,时间为45.7 min,酶添加量为4252 U/mg时,对呋喃的抑制率可达81.02%。研究为日后调控呋喃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生成量提供基础。

挤压膨化对麦胚-玉米混合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458

田明威1,2 赵兆钧1 邓林爽1 袁道骥1 丁文平1 王国珍1,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5期

摘要:
以玉米为基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0%、20%、30%、40%、50%的麦胚,然后在180、230 r/min和280 r/min 3种转速下对其进行挤压膨化制备得到膨化产物。对膨化产物的单位消耗机械能(SME)、块密度(PD)、膨化度(ER)、硬度、吸水性指数(WAI)、水溶性指数(WSI)、X射线衍射(XRD)、淀粉与脂肪的络合程度(CI值)等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麦胚含量增加时,混合粉的SME呈下降趋势,PD显著上升,ER整体呈下降趋势,硬度逐渐增强,WAI呈显著下降趋势,WSI有小幅上升,CI值呈上升趋势。当螺杆转速由180 r/min上升到280 r/min时,SEM变大,PD在麦胚含量高于20%、180 r/min的条件下明显高于其他2个高转速的值,ER下降,硬度无明显差异,WAI和WSI会上升,XRD扫描图显示其晶体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转速对CI值无明显影响。文章揭示了麦胚添加量和机械转速对麦胚-玉米混合粉在挤压膨化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规律,为麦胚在膨化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香蕉抗性淀粉饼干的加工工艺研究 下载:73 浏览:463

郝欣 陈菲 王娟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5期

摘要:
以青香蕉粉为主要原料,以优质植物蛋白、动物蛋白为辅料,同时加入一定量坚果、果蔬粉作为基础配方,通过单因素、均匀设计和正交试验对香蕉抗性淀粉饼干的配方和焙烤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配方按照成分的质量百分比表示为:青香蕉粉含量28%,蛋白含量15%,坚果含量20%,蔬菜粉含量15%,油含量8%,低聚异麦芽糖含量4%;优化焙烤工艺为:焙烤温度70℃,焙烤时间20 min。

苯酚-硫酸法与蒽酮-硫酸法测定地参多糖的比较研究 下载:24 浏览:248

杨勤1 谷文超2 周浓3 张兰胜2 杨德全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4期

摘要:
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是测定多糖含量的常用方法,运用这2种方法测定地参中多糖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的优劣,发现苯酚-硫酸法较优,并对苯酚-硫酸法做更深入的优化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苯酚用量、硫酸用量、加热时间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试验条件为苯酚用量0.8 mL、硫酸用量3.5 mL、加热时间9 min。利用该条件对地参多糖进行测定,得出地参多糖含量的平均值为14.41%,相对标准偏差为2.76%,表明苯酚-硫酸法稳定可靠,更能准确测定地参中多糖的含量。

双孢菇多糖提取物对小鼠失血性贫血的作用研究 下载:74 浏览:471

王春丽1 李家磊2 徐晶1 郭淑杰1 王玉梅1 杨磊3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双孢菇多糖对小鼠失血性贫血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双孢菇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通过急性失血,建立小鼠贫血模型,24h后开始灌胃给药,分别在失血前、失血24h后、给药4d和8d后测定小鼠的外周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结果:造模使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双孢菇多糖提取物灌胃处理后,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双孢菇多糖灌胃4 d后,高剂量组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明显高于对照组;灌胃8 d后,双孢菇多糖高、中剂量组小鼠的3项指标都恢复正常。结论:双孢菇多糖有明显的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其在乳清行业中的应用 下载:43 浏览:384

李冠龙 刘晓兰 波利特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0期

摘要:
利用海藻酸钠和壳聚糖2种固定化载体对2种β-半乳糖苷酶(Lactozym酶和源于米曲霉的β-半乳糖苷酶)进行固定化,研究了温度和pH对酶活力的影响、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水解乳清中乳糖以及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与游离酶相比较,固定化酶在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乳糖水解和重复利用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壳聚糖固定化酶比海藻酸钠固定化酶的效果好,其中壳聚糖固定化源于米曲霉的β-半乳糖苷酶效果更为突出,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50℃,最适反应pH为3.0,在相同加酶量的条件下水解乳清2 h后,乳糖水解率为72.99%,重复利用6次后,乳糖水解率仍能达到68.58%,重复利用性高,减少成本。研究为利用固定化酶工业化水解乳清中乳糖奠定了一定基础。

蛋白质与笃斯越桔花色苷结合提高其稳定性研究 下载:76 浏览:446

王丹1 于情情1,2 马越1 王宇滨1 张敏3 赵煜炜3 赵晓燕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9期

摘要:
为揭示笃斯越桔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及提高其稳定性效果,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及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笃斯越桔花色苷与BSA的结合情况、花色苷结构对结合作用的影响及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BSA结合后笃斯越桔花色苷吸光值增加,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光谱有红移现象,且液相吸收峰下降,证明花色苷与BSA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液相单峰面积变化情况及单体结果揭示矢车菊-3-芸香糖苷与BSA的结合强度大于芍药-3-葡萄糖苷大于矢车菊-3-葡萄糖苷。与BSA结合后提高了花色苷的稳定性,提高稳定性的程度与结合强度成正比。

巴氏杀菌对全蛋液加工性能的影响 下载:64 浏览:349

郑恺 张志鹏 胥伟 蒋盼盼 黄倩 赵明月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0期

摘要:
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杀菌条件来分析其对全蛋液功能特性所产生的影响。设定温度和时间2个因素,并做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巴氏杀菌温度的升高,全蛋液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分别在61℃时为较大值,达到63.13%和92.67%;乳化稳定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在55℃时为较大值,达到49.37%;而黏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64℃时为较大值,达到849.88 mPa·s。随着巴氏杀菌时间的延长,泡沫稳定性呈上升趋势,在4.5 min时为较大值,达到90.6%;乳化稳定性呈下降趋势,在4 min时为较小值,达到39.7%;全蛋液的硬度随着杀菌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当3.5 min时达到较小值,为1420 g/cm2。由此可知,在实际的生产中,巴氏杀菌作为液蛋制品中关键的一环,减少了蛋液中的微生物,延长了其保质期,同时杀菌条件对于全蛋液的加工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姜间歇真空微波干燥工艺优化 下载:21 浏览:224

魏来1,2 安可婧2 唐道邦2 卜智斌2 王治同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3期

摘要:
为改善受热不均和局部焦糊的现象,得到高品质干燥产品,对生姜间歇真空微波干燥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在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真空微波干燥的前后阶段间歇比(PR1、PR2)、转换点含水率及干燥温度对生姜干燥时间、能耗、颜色及总酚含量影响的基础上,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生姜间歇真空微波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第一阶段间歇比PR1=1.7、转换点含水率30%、第二阶段间歇比PR2=3.0、干燥温度50℃。

沈阳市机械加工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与防控实践 下载:76 浏览:428

李一倬1,2 赵岩1,2 侯海盟1,2 卞思思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以沈阳市某大型机械加工企业为对象,对企业环境风险排查与防控开展了实践研究,并进一步梳理了该行业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结果表明:该企业在日常环境管理制度上,污水管网与处理设施、废气排放处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监管等方面存在一定环境风险。针对环境风险排查出的问题,从"第三方"视角提出了防控方案。

蜂王浆酶解产物稳定性及酶解动力学研究 下载:78 浏览:446

陈静1 陈志宏2 张汆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9期

摘要:
文章采用胃蛋白酶对蜂王浆蛋白酶解制备酶解产物,分析了酶解产物在不同酸碱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对其酶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蜂王浆水溶液相比,酶解液水溶性蛋白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且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水溶性蛋白含量都比较稳定,波动很小。胃蛋白酶酶解蜂王浆蛋白的酶解动力学符合经典的米氏方程特征,反应初期呈现一级反应并逐步过渡到零级反应,采用双倒数作图法得出Lineweaver-Burk方程,Km为0.08 g/mL,Vmax为1.62 g/L·h,米氏方程式为V=1.62[S]/(0.08+[S]),R2=0.9925,方程极显著,拟合性较好,可以用来对酶解过程进行模拟。

一种快速高效的DNA提取方法及其在q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应用 下载:47 浏览:428

田小兰1 冯俊丽1,2 汪艺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8期

摘要:
探究一种高效快速便捷地提取菌体DNA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检测。运用热裂解过柱法和直接热裂解法提取菌体DNA,同时用试剂盒法提取DNA作为对比。用qPCR检测技术对样本DNA的提取效果进行验证,并将最优的提取方法应用于纯培养的和人工污染的鱼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qPCR检测结果显示热裂解过柱法仅比试剂盒法低一个梯度,体现了热裂解过柱法良好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热裂解过柱法可高效提取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DNA,结合qPCR技术,其检测灵敏度可达1.04×10~2 cfu/m L。

不同脱水方式对庸鲽鱼骨软罐头品质的影响 下载:13 浏览:140

衣美艳1 薛勇2 郭红1 毛毛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期

摘要:
研究以庸鲽鱼骨软罐头生产工艺为依托,以感官得分为指标,研究过热蒸汽法、油炸法和烘烤法3种脱水方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热蒸汽法较其他2种脱水方式,可显著节约工艺时间、降低能耗并显著改善鱼罐骨头的感官性状,同时结合产品的质构分析,说明过热蒸汽法相较油炸法得到的产品感官性状、口感更好,更适合应用于鱼骨软罐头生产中。

GE 1600 MW核电汽轮机低压外缸加工技术研究 下载:79 浏览:479

谢龙飞 刘祥 巩丽 刘建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GE1600MW核电汽轮机低压外缸结构特点、技术要求。针对工件尺寸大、重量重、刚性差、精度高、密封要求严等加工难点,设计了先进、实用的加工及装配工艺方案,提出了保证制造精度的工艺措施。

口腔加工对于不同含盐量干腌肉蛋白质组分及味觉特征变化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290

田星1,2 肖淑婷1,3 李宗军1,4 查杰1 徐子悟1 任锐1 王浩东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7期

摘要:
为研究口腔加工对于不同含盐量干腌肉味觉指标变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咀嚼前后食团样本不同溶解性蛋白质质量浓度的变化并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同时使用电子舌技术测定其味觉指标。结果表明,咀嚼前后SDS总可溶性蛋白质差异较小,水溶性蛋白随着食盐含量增高损失量增多,盐溶性蛋白在咀嚼前后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口腔加工过程也导致不同溶解性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蛋白条带发生一定变化。咀嚼前鲜味、丰富度、咸味是有效的味觉指标,而咀嚼后各味觉值接近于无味点。推测在口腔加工过程中,干腌肉制品风味变化与蛋白降解关系较小,干腌肉制品中蛋白质降解产物主要与苦味回味、涩味、涩味回味有关。

直接粉碎法与回添法生产不同粒度全麦粉品质的比较研究 下载:68 浏览:343

杨思齐1 王凤成1 邢亚楠2 李建华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7期

摘要:
由超微粉碎机直接粉碎小麦和麸皮,通过激光粒度仪调控分别得到粒度为60目、80目、100目、120目的全麦粉和麸皮粉,其中,麸皮粉与小麦粉按3:7混合作为回添法生产的全麦粉,研究粒度对全麦粉品质的影响,同时对比直接粉碎法和回添法生产全麦粉的不同。结果表明:与回添法生产的全麦粉(RWWF)相比,直接粉碎法生产的全麦粉(EWWF)的湿面筋含量和降落数值更高,而水分含量、破损淀粉含量更低;EWWF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低于RWWF面团,而弱化度及各项拉伸指标均高于RWWF面团;随着粒度的减小,EWWF白度、破损淀粉显著增大,水分含量、降落数值显著降低,灰分、湿面筋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RWWF破损淀粉显著增大,水分含量、白度、湿面筋含量显著降低,降落数值变化不明显;2种加工方式生产的全麦粉吸水率增大,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总体减小,弱化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其各项拉伸指标总体均先增大后减小。

金针菇多糖螯合钙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75 浏览:429

唐秋实1 杨雅兰1 刘学铭2 陈燕舞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7期

摘要:
金针菇多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为了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研究以金针菇干粉提取的金针菇多糖为原料,探讨金针菇多糖与氯化钙溶液的最佳螯合工艺,制备出具营养强化功能的金针菇多糖螯合钙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和钙离子的螯合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螯合时间、氯化钙溶液初始质量浓度、金针菇多糖与氯化钙溶液的质量比、溶液pH和螯合温度等因素对金针菇多糖螯合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螯合工艺,并分析了多糖螯合钙前后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金针菇多糖螯合钙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钙初始质量浓度5.0mg/m L,金针菇多糖与氯化钙的质量比8:1,p H5,螯合时间5 h,所得螯合率达最高78.3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金针菇多糖中-OH与Ca离子发生配位作用生成稳定螯合物;且金针菇多糖与钙离子螯合物抗氧化性优于未螯合的金针菇多糖。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