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冷再生用乳化沥青残留物的流变特性 下载:80 浏览:444

汪德才1,2 郝培文3 乐金朝1 孙杨1 张庆4 《新材料》 2020年12期

摘要:
为深入认识冷再生用乳化沥青材料特性及其残留物作用机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重复蠕变试验,在高温蒸发方式和低温蒸发方式两种不同条件下制备乳化沥青残留物。并通过变化乳化剂种类、用量以及添加改性剂方式改变材料组成,结合方差分析,探析不同材料组成及制备方法对乳化沥青残留物流变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乳化剂种类、用量及制备方式对乳化沥青残留物高温流变性能有显著影响;残留物车辙因子与温度呈幂函数关系,高温蒸发下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车辙因子变化特征与普通乳化沥青残留物存在明显差异,而低温蒸发条件下变化特征与普通乳化沥青残留物相一致,高温蒸发条件会降低乳化沥青残留物PG分级温度;高温蒸发条件下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第1 s加载阶段表现为非规则曲线变化特征的粘弹性流体特性,这与低温蒸发条件下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的流变特性并不一致;普通乳化沥青残留物同一蒸发条件下采用车辙因子与蠕变柔量评价其高温性能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提出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获取应采用低温蒸发方法,高温性能评价指标应采用蠕变柔量。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气体存储、催化与化学传感 下载:87 浏览:515

王婷1 薛瑞1 魏玉丽1,2 王明玥1 郭昊1 杨武1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OrganicFrameworks,COFs)是由有机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多孔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晶性有机多孔材料,由于其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晶度好、稳定性高及结构单元可设计等特点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光电、催化、药物传递、储能及化学传感与色谱分离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COFs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对COFs应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气体存储、催化与化学传感 下载:88 浏览:518

王婷1 薛瑞1 魏玉丽1,2 王明玥1 郭昊1 杨武1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OrganicFrameworks,COFs)是由有机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多孔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晶性有机多孔材料,由于其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晶度好、稳定性高及结构单元可设计等特点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光电、催化、药物传递、储能及化学传感与色谱分离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COFs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对COFs应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小分子四价铂 下载:92 浏览:523

谭晓晓1,2 李国帅1 王庆鹏1 王炳全1 李大成1,2 王鹏3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四价铂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独特优势,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价值,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研究工作众多,已取得了许多杰出成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大量高活性、低毒性、耐药性低、生物利用率高、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异、肿瘤靶向性强的四价铂化合物得到研究与开发,显示出了四价铂化合物在抗癌药物研究领域的巨大开发价值和深远的应用前景。目前对四价铂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基于经典铂类药物的四价铂,以二价铂药物为母体,通过引入不同功能的轴向配体,制备高活性多功能目标化合物。(2)基于非经典铂类药物的四价铂,对横向配体进行修饰制备新结构目标化合物,该类药物对于克服耐药性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光敏四价铂有望为光动力学抗癌疗法提供新候选药物。四价铂具有发展为新一代可口服铂类药物的潜力。基于此,本文结合课题组在四价铂方面的工作基础,参考近五年本领域工作进展系统地综述了小分子四价铂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二碘化钐参与及二茂钛催化的氮α-位碳自由基偶联反应及其在含氮杂环合成中的应用 下载:92 浏览:502

郑啸 黄培强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氮α-位碳-碳键的构造是含氮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基本方法。通过氮α-位的碳正离子(亚胺鎓)、碳负离子和碳自由基中间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相对而言,通过氮α-位碳自由基中间体构造碳-碳键可在较温和的中性条件下进行,且可实现对亚胺鎓离子的极性反转,因而是对正、负离子极性反应的重要补充。作为温和的单电子还原剂,Kagan试剂(二碘化钐)可还原多种含氮有机物产生氮α-位自由基,进而发生自由基偶联反应,在形成氮α-位碳-碳键的方法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二碘化钐参与的氮α-位自由基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归纳评述了二碘化钐参与的亚胺、硝酮、氮杂半缩醛、酰亚胺和酰胺等底物与醛/酮及与缺电子烯烃的自由基偶联反应,为了探讨、克服二碘化钐在相关反应中的局限性,也介绍了二茂钛催化的氮α-位碳自由基偶联反应的最新进展。此外,还重点评述了这些合成方法在含氮活性化合物、生物碱和中间体的简捷合成中的应用。

添加剂对聚丙烯腈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453

王辉1,2 崔梦冰1,2 闫冬冬1 陈改荣1,2 《新材料》 2018年12期

摘要: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丙烯腈膜,分别以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和PVP-K90)、聚乙二醇(PEG-2000和PEG-6000)和有机小分子乙二醇、无机盐氯化锂(LiCl)等六种物质作为制备聚丙烯腈膜的添加剂,含量均为3%(质量分数)。并对聚丙烯腈膜的表面和断面结构、水通量、孔隙率、水接触角及对牛血清蛋白(BSA)的截留率等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以PEG-2000作为添加剂制得的膜的微孔较多,孔径较大,断面为指状结构,具有最大的水通量和孔隙率,达到436L/(m2·h)和86%;有机小分子乙二醇作为添加剂制得的膜的水通量较低,但对BSA的截留率最高,为9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制得的膜的水接触角较低,最小达到68°,亲水性较好。

一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下载:89 浏览:516

李勃天1,2 温幸1,3 唐黎明1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近年来,一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优异的性能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得到极大关注。由于无机相和聚合物相在纳米尺度的复合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内在特性和功能,许多一维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子传输、光学特性、力学性能等方面表现优异,相关材料在电子器件、储能器件、光化学传感器、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一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综述了三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即模板合成法、静电纺丝法和一维组装法,分别介绍了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高性能电解水电极催化材料的设计及产品工程 下载:91 浏览:501

彭立山 魏子栋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产品需求为导向精确定制符合需求的化学品成为化学工程研究发展的探索新方向。电解水制氢是生产高纯氢气并转换储存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实现高效的电-氢气转换效率,高性能的电解水析氢析氧电极是必不可少的。电解水电极材料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及多层次的结构,其中电极表面催化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貌结构是决定电解水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本课题组在电解水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电解水电极催化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电解水电极催化材料以反应机理为导向的催化剂设计理论、以产品性能为导向的催化剂设计方法学(包括纳米结构构筑、晶面调控、载体复合、晶相调节、杂原子掺杂、合金化和聚合物表面修饰)及应用,针对化学产品工程的发展与需要,介绍了电解水电极催化材料跨越分子尺度、微纳结构及合成应用的产品设计和产品工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

羽毛角蛋白/PV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下载:86 浏览:475

何明1 窦瑶1 陈曼2 尹国强2 崔英德1,3 陈循军2 《新材料》 2018年7期

摘要:
以羽毛角蛋白(FK)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水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FK/PVA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复合纳米纤维中FK与PVA的相容性,研究了FK的添加对纤维膜微观形貌、结晶度、热稳定性、亲水性等性能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总质量分数为14%的条件下制备的FK/PVA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平整光滑,平均直径为250~320nm,FK含量越大,直径越小。FTIR结果表明,FK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力。XRD结果表明,FK的加入破坏了PVA分子的规整排列,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结晶度下降。TG分析与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FK配比的增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均得到提高。

利用废革屑制备肽Ca螯合物的工艺探究 下载:68 浏览:310

葛淑华1 刁屾1 栾俊2 袁艳1 赵才德1 《土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本论文通过水解革屑制备多肽水解液,并将水解液与Ca Cl2进行螯合反应制备多肽-Ca金属螯合物。对水解液进行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利用GPC测定水解液的分子量;设计单因素螯合实验及正交试验,考察了p H、温度、时间、肽/Ca质量比等因素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因素对螯合率的影响大小为:温度>时间>肽Ca比> pH;对得率的影响大小为:pH>温度>肽Ca比>时间。最佳螯合条件:反应时间90 min,肽Ca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pH为7,最佳条件下的螯合率为86.55%;最后,对肽Ca螯合物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分析表征,结果表明Ca离子成功螯合到多肽上,得到Ca肽螯合物。

矩阵特征体系与化学动力学参数估计 下载:35 浏览:419

左路 胡玮 《数学应用》 2020年2期

摘要:
矩阵的特征系统在线性代数知识体系中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学生无法直观体会其价值的困境.面对化学化工专业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针对矩阵特征体系在化学动力学中的应用,开辟与专业结合的应用专题.其目的在于阐明线性代数作为分析与计算工具的基础作用,同时也实现和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以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含油污水灌区土壤污染特征研究 下载:83 浏览:301

苏丽娜1 马晓利1,2 陈平1,2 《土壤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为了研究含油污水灌区土壤污染特征,以TPH为研究对象,对污灌区土壤中T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考察污灌引起的TPH污染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污灌引起土壤中油-盐复合污染,污灌区土壤TP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化范围为120.01~578.32 mg kg-1;各监测单元差异性显著,说明长期污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污染,TPH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土0~20 cm是石油烃的主要累积层位,污染物在剖面上的分布与土壤粘粒含量及有机质有关;污灌区土壤中含盐量为1.25~6.57 g kg-1,显著高于对照组,只有约3%的样品属于轻度盐化,约36%的样品属于中度盐化,近61%属于强度盐化,污灌土壤油-盐复合污染特征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H与氨态氮变化不显著,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显著升高,C/N、C/P比例失衡。

原位海水叶绿素a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下载:12 浏览:429

吴宁1 王昭玉1 曹煊1 马海宽1 褚东志1 张婷2 《传感器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为提取LED激发海水叶绿素a产生的痕量荧光信号,实现海水叶绿素a原位检测,基于荧光诱导检测原理结合正交同步检波电路,设计了荧光叶绿素a传感器。通过对激发光源的调制,输入电流信号的转换与放大,荧光信号的正交同步解调以及数字混合低通滤波算法实现海水叶绿素a浓度的原位检测。实验证明该海水叶绿素a传感器具有精度高、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强、小型化、功耗低等优点,分辨率可达到0. 01μg/L。

碳化温度对MOFs基碳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478

张来苹 孙梦 陈帅军 余小乐 王炎 罗鹏 李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均苯三酸和二水合醋酸锌、苯并咪唑/苯并三氮唑作为反应物,在50℃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Bm/MOFs-Bt。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氮气氛围中煅烧得到纳米多孔碳材料Bm-t/Bt-t。利用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对配合物的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对煅烧后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并通过对亚甲基蓝的脱除来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越高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越好;相同煅烧温度下Bm-t比Bt-t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煅烧温度在600℃-750℃间吸附速率发生了断崖式变化,说明虽然根据热重分析,600℃时配合物的框架结构完全坍塌,但并未碳化完全。

压裂返排液中残余硼的去除及返排液的重复利用 下载:41 浏览:389

陈馥1 卜涛1 吴越2 杨洋1 何雪梅1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在重复利用压裂返排液时,未完全降解的残余硼交联剂会影响后续压裂液的配制,残余硼遇碱时会提前交联羟丙基胍胶,致使体系基液黏度增加,降低泵送速率和压裂效果。采用多羟基化合物与硼络合以消除提前交联的不良影响,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络合效率及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有顺式邻位羟基的自制甘露醇(GLC)对硼有很好的络合效果,在GLC与硼酸的摩尔比大于等于2.5、pH约为10时,硼能被完全掩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用络合处理后的返排液直接配制交联冻胶压裂液,未出现提前交联的现象,且其流变性能与原始冻胶压裂液的流变性能相当。该方法能去除利用返排液配制压裂液时出现提前交联的不良影响。整个过程不需分离已存在于返排液中的含硼络合物,可提高处理效率。

胶乳水泥微观研究 下载:76 浏览:278

张颖1,2 李俊莉1,2 徐杰3 任海晶1,2 陈大钧4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针对胶乳水泥在水平井中稳定性较差、胶乳水泥微观理论不够充分,为多层面研究胶乳水泥的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差重分析、红外光谱、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常规水泥和最具代表性的3种胶乳水泥即1号、2号、3号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微观结构和组分。结果表明:胶乳的加入能明显降低水泥中Ca(OH)2的含量,促进钙矾石的生长。3种胶乳水泥所含元素以及各元素含量无较大差别,组分相差不大。1号胶乳水泥膜结构分布均匀且结构完整,针状或纤维状物质较多,纹路清晰,定向排列整齐,水化物结晶较为密实,毛细管空隙较少; 3号胶乳水泥膜结构分布分散,均以小块膜结构为主,含针状或纤维状物质较多,有少许絮状物质存在; 2号胶乳水泥膜结构少,气泡较多,水泥石中有较多未水化的大颗粒,且絮状物质较多,针状物质较少。各分析手段相符佐证,分析结果与宏观上的性能表现是一致。

沱江干流内江段沉积物汞和铬污染状况研究 下载:49 浏览:414

张金洋 何艾红 何蝶 王露 谭锐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采集沱江干流内江段的6个位点的沉积物样品,测定其中有机质、汞和铬含量,分析此区段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沱江干流内江段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范围是在9.129~27.323 g/kg之间,总汞含量范围是在0.055~0.160 mg/kg之间,总铬含量范围是在87.4~146.8 mg/kg之间。将有机质、总汞和总铬含量和我国土壤环境标准对比,沱江干流内江段有机质含量大多处于四级,五级阶段;总汞含量处于一级、二级阶段;总铬含量处于二级阶段。根据地累积指数分析,该区段中游地区受到轻度污染;根据生态风险单项指数分析汞生态风险大多处于中低状态,只有白马镇地区汞生态风险较重,铬生态风险普遍处于低状态;由污染负荷指数分析,该区段重金属污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并有加深污染的趋势。

芬苯达唑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下载:42 浏览:450

顾佳丽 赵恒 刘璐 杨刚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摘要: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芬苯达唑(FBZ)与β-环糊精(β-CD)包合物(FBZ-β-CD)。通过JOB曲线和相溶解度法确定了FBZ-β-CD的包合比为1∶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核磁共振(NMR)等表征手段证明了FBZ-β-CD包合物的形成。与FBZ相比,FBZ-β-CD水溶性增加了约10倍。

双河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灰色关联分析及破乳研究 下载:65 浏览:507

拓丹 安云飞 魏君 于洪江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双河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稳定性强,破乳困难。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考察了影响含油量的因素,影响顺序为:体系pH>Zeta电位>表面活性剂含量>聚丙烯酰胺含量。以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为依据,筛选和评价不同破乳体系对破乳除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型季铵盐反相破乳剂/MgCl2复配体系,对双河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具有良好的除油效果,破乳3 h,除油率达92.5%。

膨润土/过硫酸盐协同处理罗丹明B废水的研究 下载:51 浏览:437

唐婧1 范开敏2 王芬3 王坤3 黄小梅3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实验研究了膨润土和过硫酸盐协同去除水中的罗丹明B(RhB)。比较了4种不同体系中RhB的去除效率,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RhB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纯的PS和PMS体系中,RhB的去除率仅为22.97%和25.63%。而在Bt/PS和Bt/PMS体系中,去除率高达86.66%和98.32%,可见膨润土与过硫酸盐明显存在协同作用,且膨润土对PMS的协同作用强于PS。当过硫酸盐与RhB的摩尔比为5∶1,pH为3,反应温度为30℃时,Bt/PS和Bt/PMS体系能在30min内完全去除水中的RhB。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