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施用有机肥对土默川平原盐碱土土壤盐分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430

张雅贞1,2,3 李跃进1,3 景宇鹏2 李秀萍2 史培2 栗燕芳2 卢旭东2 连海飞2 王庆蒙1,2,3 《农业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默川平原盐碱土土壤盐分及养分特征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托克托科研基地盐碱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盐碱土土壤盐分、pH值、脱盐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等指标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36 t/hm2和54 t/hm2时土壤盐分和pH值降低的最为显著,土壤脱盐率分别为12.63%,11.77%;随有机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大,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有机肥施用量72 t/hm2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最显著,较对照提高了35.40%~38.73%;有机肥施用量54 t/hm2对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差异显著,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0.62%~97.98%,16.81%~20.27%,57.50%~69.93%;施用有机肥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化学指标来影响土壤盐分和p H值,其中土壤pH值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盐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35 浏览:269

高日平1,2,3,4 赵思华5 高宇2,3,4 韩云飞1,2,3,4 任永峰2,3,4 赵沛义1,2,3,4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在清水河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小区试验,探究0,3 000,6 000,12 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产量变化规律,旨在明确秸秆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养分提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升,减缓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在产量方面,3 000,6 000,12 000 kg/hm2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9.3%,13.1%,10.1%和8.5%,11.4%,9.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以6 000 kg/hm2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施比例对上海青生物量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7

​蔡武宁 李小艳 袁奇 朱坤 《农业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研究上海青最优氮、磷、钾肥料配比。【方法】结合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采用"3414"肥料效应部分方案设计上海青施肥试验,比较了不同施肥处理下上海青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N2P2K2的施肥方案下上海青鲜重和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有利于维持土壤营养结构并防止土壤碱化,确定了N2P2K2的施肥方案效果较好。【结论】在此基础上以P2K2水平为基础开展氮肥效益曲线拟合,修正上海青最优施肥方案为2.373∶2∶2,此时可食部分鲜重和上海青氮、磷、钾含量均靠近极大值点,收益最高。

内蒙古阿荣旗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分布 下载:92 浏览:531

​平翠枝 罗方 张传玲 李晓东 王宇 《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内蒙古阿荣旗耕地质量。【方法】于2017年对阿荣旗12个乡(镇)以及农场和林场等耕地养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根据2017年阿荣旗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全旗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51.14 g/kg,属于1级(高)水平;全氮含量为2.43 g/kg,属于2级(较高)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4.01 mg/kg和255.29 mg/kg,均属于1级(高)水平。阿荣旗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各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17.63%~37.76%,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1982—2006年相同点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耕层土壤(0~20 cm)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有效磷含量有所提高。【结论】通过本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为加强阿荣旗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改良利用土壤、科学施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 下载:20 浏览:151

余雅婧 李跃进 李青春 王丹斓 《农业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探究了农牧交错带草地、林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并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草地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为21.22 g/kg和23.14 g/kg,显著高于耕地,并且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值也都高于耕地。整体来看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等级水平低于草地和林地;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土壤养分综合得分林地>草地>耕地;与1982年相比,2017年草地、耕地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04.0%和21.6%,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恢复,且草地土壤养分恢复程度大于耕地。据此,对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加大林地和草地的保护及耕地的管理是维持土壤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选择。

中国马铃薯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 下载:94 浏览:520

孙洪仁1 冮丽华2 张吉萍3 吕玉才3 王应海4 《农业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文章对我国开展的马铃薯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表明,马铃薯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不同区域之间差异颇大,以缺钾处理相对产量90%指标为例,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动于80~268 mg/kg;除内蒙古、福建和重庆外,我国马铃薯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存在很多空白区域;马铃薯土壤缺钾较为普遍,第2~5级为土壤速效钾集中分布的丰缺级别,缺钾处理相对产量大多处在60%100%;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可以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不同速效钾丰缺级别土壤的马铃薯适宜施钾量;适宜施钾量与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线性负相关,与目标产量线性正相关,与肥料利用率负相关;在钾肥当季利用率50%、目标产量15~60 t/hm2时,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第1~7级的马铃薯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21~84,42~168,63~252,84~336,105~420,126~504 kg/hm2。

添加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下载:273 浏览:2730

王卓楠 《土壤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成分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量的生物质炭施用试验,我们全面分析了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养分的有效性以及腐殖质结构的改变。研究表明,适当使用生物质炭能够明显提升土壤内的有机物质水平,优化土壤质地,加强其保持水分与养分的能力,并促进养分的有效转换。此外,施加生物质炭还增加了腐殖质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生命活力和化学稳定性。这项工作为改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参考。

陕南山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格局与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下载:293 浏览:3038

王建文 《土壤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陕南山区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联,探讨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关键养分元素分布以及时间动态。通过构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应用,进一步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地力评价,文章验证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实用性。通过综合分析和地力评估,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以促进陕南山区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不同灌溉方式下有机物料投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下载:147 浏览:2044

崔全红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2年9期

摘要:
针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差、土壤生产力下降及秸秆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本文依托陕西省杨凌教育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灌溉试验站,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秸秆、生物炭和高量生物炭投入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与NP相比,B2NP土壤有机碳含量三茬作物收获期分别平均显著提高35.5%、77.1%和44.6%;B1NP分别显著提高20.1%、39.4%和21.1%;(2)雨养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均呈现SNP>MNP≈B1NP≈B2NP>NP>CK的趋势。因此,各有机物料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其中秸秆的提升效果最好,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次之。

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经济果树的影响 下载:171 浏览:2443

刘林1 王子青1 罗斌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1年8期

摘要: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将有机肥作为重要肥料,长期以来有机肥在肥料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经济果树栽培中推广有机肥使用,对于缓解土壤板结酸化问题、提升果木有机绿色种植等都有积极影响。文章基于此,针对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经济果树(重点以新化柑橘种植为例)的影响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