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南海北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震源子波检测及模拟分析 下载:82 浏览:497

曾宪军 翟继锋 韦成龙 《海洋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在野外采集中考察气枪的稳定性以及室内进行确定性子波反褶积处理,都要求能够获得气枪阵列的实时远场子波。从震源子波检测方法出发,阐述了近场子波采集、幅值转换及记录流程,并列举出实测近场子波时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接着介绍了震源远场子波的获取方法和主要途径;震源近场子波及远场子波的实测方案,检测震源子波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采集技术方法。文中分析了气枪子波的气泡干扰问题,虚反射与后续气泡震荡间的关系以及吸收衰减对子波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远场子波,对齐氏和范氏两种气体模型进行了模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范氏气体模型所模拟的子波与实际子波更为吻合,模拟出的气枪的子波波形、振幅大小、气泡周期上,与业界通用的Nucleus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在后续的使用中将继续优化。

莱州湾地区滨海黄土研究 下载:81 浏览:458

徐建国 张涛 徐华 张卓 祁晓凡 纪汶龙 《海洋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莱州湾地区是山东半岛黄土的主要分布区,该区黄土按形成时代 、岩性岩相的不同分为羊栏河组 、大站组,分属于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沉积相分别为风积相和冲洪积相,其中大站组黄土的形成和分布与晚更新世古气候 、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莱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结构 、岩相和第四纪测年资料的分析,可知大站组黄土垂向上分为上 、下两段,分别形成于末次冰期的海洋氧同位素MIS2和MIS3b阶段.大站组黄土上段垂向上位于第Ⅰ,Ⅱ 海侵层之间,分布面积较小,主要位于研究区南部黄土埠分布区;下段垂向上位于第 Ⅱ 海侵层的两个海相层之间,分布面积较大,地表未见露头.在岩性上,大站组黄土上 、下段在粒度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在沉积时间上的较大差距.对不同地貌区大站组黄土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对比,发现莱州湾南岸平原区黄土颗粒明显较莱州湾东岸丘陵区黄土粗,显示出两者在沉积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以地面跳跃或风沙吹扬的方式堆积形成,后者则主要是以在空气中悬浮搬运的方式堆积而成.最后对研究区黄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大站组黄土的空间分布 、岩性 、微体古生物特征均表明,黄土的物源为渤海陆架古海床干燥的晚更新世晚期海相沉积土,属于风成堆积物.

底栖有孔虫壳貌微观特征对海域低氧及酸化环境指示的研究进展 下载:73 浏览:363

王飞飞1,2,3 于志刚1 刘健2 许博超1 宫少军4 《海洋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河口和近海海域的低氧以及酸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底栖有孔虫壳貌微观特征对海域低氧及酸化环境指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壳体特征(壳径和壳重)、壳孔特征(密度、孔径、形态)、壳饰(牙突、瘤状物、脐翼)、壳面溶蚀及壳体重新钙化所引起的房室畸变等指标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并分析了影响结果的各种干扰因素,指出了在研究中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近岸海域低氧和酸化环境的研究中并推进至地质历史时期此类古环境的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 下载:81 浏览:344

姚永坚1 吕彩丽2 王利杰3,4 徐行1 杨楚鹏1 伊善堂1 《海洋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基于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定量研究了万安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程度,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并探讨其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万安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为多段式,其南北部构造沉降差异明显,且沉降中心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晚始新世-渐新世(37.8~23.03Ma BP)盆地中、北部快速沉降,存在两个沉降中心;早中新世(23.03~16.0Ma BP)盆地南部也发生快速沉降,整个盆地存在3个沉降中心;中中新世(约16.0~11.63Ma BP)沉降作用减弱,盆地进入裂后热沉降期。万安盆地的伸展和形成演化呈现北早南晚的特征,与南海海底扩张密切相关,同时受控于万安断裂带交替地右旋-左旋走滑作用,是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可细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主要裂谷期、走滑改造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

空中的“天眼”——无人机遥感 下载:64 浏览:762

唐霞 刘永新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5年4期

摘要:
无人机遥感作为现代遥感技术的重要分支及补充,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理、优劣势以及应用领域这五个层面带大家走入无人机遥感的奇妙世界,让大家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无人机遥感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潜力。

北部湾SO-50柱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下载:49 浏览:331

张爱梅1 陈敏1 甘华阳2 陈秋明1 兰斌彬1 方琦1 《海洋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通过对北部湾SO-50柱状沉积物进行粒度、Sr-Nd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及AMS14 C分析,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可以划分为两段,即上段(0~540cm,0~3.0ka BP)和下段(540~571cm,3.0~3.3ka BP),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物质源区贡献。下段较上段砂含量相对较高,主量元素(除SiO2外)及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减少,87Sr/86Sr与εNd除异常点外,总体变化幅度不大。研究结果显示SO-50柱状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比较稳定,具有强烈的陆源特征,下段沉积物的源区主要是琼州海峡东侧原有沉积物的再搬运和台湾岛河流携带沉积物的混合,上段沉积物除了琼州海峡东侧和台湾岛的贡献外,周边陆区海岸侵蚀物的贡献相对加强。根据SO-50柱状沉积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东部泥质区的物质来源除了琼州海峡东侧沉积物和沿岸侵蚀物的贡献外,台湾岛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对其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工程地质视角下的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下载:99 浏览:1062

孙春富 《冶金技术》 2024年11期

摘要: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据估计,全球每年因矿业活动产生的废弃物高达数十亿吨。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然而,从工程地质的视角出发,这些废弃物并非单纯的污染物,而是潜在的二次资源。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工程地质方法,实现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期达到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目标。

南黄海海洋生态修复现状不足及建议 下载:131 浏览:1338

范彦斌 《中国海洋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我国是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和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但是随着过度开发和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认知的不足,致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引发各种各样的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也成为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黄海海洋为例,重点阐述了在南黄海海洋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旨在希望可以为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一些参考。

宁夏吴忠市煤矿数字化勘探技术应用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838

冯彦超1 白超琨2 《煤炭技术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宁夏吴忠市煤矿数字化勘探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了数字化测井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深入研究了数字化测井在确定断层位置、煤层性质和煤层自动分层等方面的应用。该研究旨在提高煤矿地质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地质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矿山生态修复难点及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思路 下载:91 浏览:1049

杨芬 《冶金技术》 2024年1期

摘要:
矿山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由于矿山开采过度,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资源开采和利用中应重视生态修复工作,避免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威胁。同时,加强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提高矿山开采效率也非常重要。本文也是从矿山生态修复难点出发,并分析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思路,希望对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水文地质特征与矿井水害防治对策 下载:125 浏览:1550

雷茜 《冶金技术》 2023年7期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矿企业也在高速前进,其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但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一旦发生矿井水害不仅会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同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从而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水文地质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矿井水害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防治对策,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矿井水害所造成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矿山水文地质特征的相关内容以及对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了当前我国矿井水害所发生的原因,并对其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

阿勒泰地区特色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与勘查策略 下载:48 浏览:554

刘喜春 《冶金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阿勒泰地区的地质背景、矿产资源特征以及地质调查与勘查策略的研究,全面分析了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形成机制。在地质背景中,阐述了喀喇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的影响,形成了多样性的岩石类型和有利的构造背景。矿产资源特征中详细描述了阿勒泰地区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展现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地质调查策略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矿产化探、地球化学和遥感技术的整合应用,为勘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高精度磁测在矿产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151 浏览:2051

张峻 《冶金技术》 2022年12期

摘要: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雅布赖地区开展了高精度1:50000比例尺磁测。对磁测数据进行滤波、极化、延拓、导数变换和小波裂纹分析等处理,对磁异常进行分析研究。划分区内的岩性边界和断层构造,直接或间接发现多个矿化点,研究中铜、铁、镍和金矿化基本模式的多个矿化点,并划定成矿预测,为目标区域提供地球物理信息。同时关注高精度磁测在区域地质填图、断层结构研究和区域成矿预测中的作用。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分析 下载:74 浏览:839

苏杭 《冶金学报》 2024年6期

摘要:
矿产资源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内容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背景下,对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考虑到矿山资源开采中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技术、设备、人员等外在因素,也很容易连带出矿山资源开采中的负面影响,加剧质量和安全隐患,尤其是地质灾害问题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当前需能够重点做好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提高矿山资源开展的综合效益。因此,文章立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

新时期地质找矿中区域地质调查应用分析 下载:151 浏览:2044

吕云峰 《冶金技术》 2022年10期

摘要: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条件较为复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地质找矿当中涉及面较广,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模式会触及更大范畴,一个图纸幅面能够覆盖众多省份与各种类型地质结构,有着超强的综合性。因此,本篇文章重点针对在新时期下地质找矿中区域地质调查进行阐述,分析相关找矿的方法,以期可以对有关人员予以帮助。

剖析深部地质找矿勘查方法 下载:83 浏览:854

​胡宁1 王羲2 《冶金学报》 2024年3期

摘要:
在勘查方法和找矿技术不断的创新、优化之下,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随着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也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放到深部的找矿活动上,并希望借助先进手段的应用,新技术的引进,来实现找矿勘查效率水平的双提升,进而通过操作流程的掌握,开采原则的坚持,来确保相关工作的稳步推进,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矿产资源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以深部地质勘查开展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深部找矿的主要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深部地质找矿勘查方法,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帮助性的建议。

关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下载:135 浏览:1378

​张晓欣 《冶金学报》 2023年12期

摘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矿产资源,要做好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并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规划,进而提升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精准性。本文主要分析关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宁夏吴忠市煤矿数字化勘探技术研究 下载:197 浏览:1995

冯彦超1 白超琨2 《煤炭技术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宁夏吴忠市煤矿数字化勘探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了数字化测井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深入研究了数字化测井在确定断层位置、煤层性质和煤层自动分层等方面的应用。该研究旨在提高煤矿地质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地质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性——以汕尾市大湖镇虎窝山矿区为例 下载:141 浏览:1406

​黄骏宇 《冶金学报》 2023年8期

摘要:
随着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水文地质问题主要为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岩土工程稳定的不利影响和涌水等问题。本文以汕尾市海丰县大湖镇虎窝山矿区为例,阐述了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基本方法,初步查明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得出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属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复合问题中等类型(Ⅱ-4),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矿产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 下载:159 浏览:2060

李凯 庞文龙 吴金锁 苏军顺 刘春霖 《冶金技术》 2022年6期

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对此我国全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进行矿产地质勘察的过程中,需积极的落实国家的政策,尽可能的提高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绿色性,实现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针对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本次研究对矿产地质勘查绿色化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