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下载:90 浏览:508

蔡秀琴1 田友谊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4期

摘要:
教师职业幸福感,关乎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教师,虽然工作压力大、薪资不高,但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职务、婚姻状况等因素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薪资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分析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策略。

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 下载:84 浏览:499

冯维1 王梦晗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4期

摘要:
对520名免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女生在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责任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文科学生在乐观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不同年级、家境的免费师范生在学习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和勤奋学习精神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女生在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中的社会支持、职业声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家境的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中的职业承诺、社会支持和职业声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3)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呈显著正相关,学习责任心和勤奋学习精神是免费师范生职业承诺、社会支持和职业声望的有效预测变量。

英语教师的教材评价及其意义——基于认知语篇分析的视角 下载:98 浏览:510

惠瑜1 董雅清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研究旨在探析英语教师如何评价教材中的语言问题。采用认知语篇分析的视角,分析了9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对选自国外和国内主编的英语教材中4段对话语料所作出的评价。一方面,对语料内容进行分析,显示出教师评价的焦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即语言、语境、教学和偏好;另一方面,对语料语言进行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视角出发,归纳出了语料所使用的情态和评价词汇。结果发现:(1)教师在评价时表现出对教材内容持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态度;(2)教师评价所使用的词汇不具体,大多集中在对语言真实性和正确性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等宏观层面上;(3)教师们总体上更愿意接受国内主编的英语教材。另外,对教材评价研究和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从舍恩“行动反映”理论看教师的实践素养 下载:54 浏览:380

张丽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教师职业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实践素养。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实践素养的认识却存在偏差,误把其所具有的能力当作实践素养。然而素养与能力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实践素养也不等同于教师实践能力。根据舍恩"行动反映"理论来看,教师就是行走在"湿软低地"的专业实践者,他们需要借助"行动反映"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实践素养就是"行动反映",包括"对行动的反映"和"行动中反映"。

教育惯性的反思以及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用 下载:71 浏览:500

周鹏生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教育惯性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动态属性和驱动力量,具有相应的功用属性和时代属性。对教育惯性的探讨属于教育本质探讨的一部分。教育惯性中包含了反映利益追逐的教育目的,它是将教育价值中主客体关系固化的结果。评判教育惯性时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揭开"无知之幕",认识到教育惯性的形成与消解是一个发展过程。教育惯性既是目的又是结果,这是我国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同时,对路径的依赖又成为教育惯性形成的机制。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既要注意克服教育惯性中的套路,又要善于利用教育惯性的力量。

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 下载:85 浏览:385

冯艳慧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保育工作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关于"如何做"的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它切实关注教师的生活体验和保教实践状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86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具备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不高,实践性知识各发展阶段经历的时间差异显著,实践性知识各因素的发展阶段呈"W"型。另外,幼儿园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需求程度以及影响幼儿园教师提升实践性知识的因素有明显的阶段差异。通过建立满足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专家引领机制、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察与行为分析能力、提供"跳出"现场"看"现场的时空条件、共建幼儿安全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为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提供支持。

1994年后我国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演进 下载:98 浏览:383

黄嘉莉1 桑国元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各国(地区)教师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已由机构保证转向制度管理。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确保教育质量,我国台湾地区实行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排除不具备教师资格者,形成"社会藩篱",使教师的专业性被社会所信任。研究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社会藩篱"论(建立社会信任)为依据,探究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知,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师数量的扩张和紧缩有关,并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以师范生学习成效为核心,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考核师范生真实的教学能力。

“国考”背景下数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68 浏览:393

卢永翠 张廷艳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2期

摘要: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便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在率先参与"国考"试点的浙江省所在区域——华东地区,按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等不同层次,选取7所师范类高校为样本,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提出的新要求,对进一步完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具体建议:切实改变"大学语文""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内容缺位的状态;将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纳入必修课,并加强案例教学;开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短期课程,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哈贝马斯哲学思想对家校沟通行为的启示 下载:69 浏览:447

王春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摘要: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哲学理论,包括厘清歪曲的理性型态、明确"理解"的重要作用、探讨什么是沟通能力等。这对于当前的家校沟通,尤其是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使用适切的措辞表达、营造和谐的交往关系、采取恰当的沟通策略、实施合宜的"差异"活动,以力促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下载:96 浏览:514

傅王倩 肖非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3期

摘要: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创建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亟需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N校为研究对象,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几个特点: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体现广博大于精专的教育倾向;专业课的开设受学分、开课制度和师资限制;(2)培养方案的形成是政策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3)对本科生培养的评价方式单一,仅基于毕业去向。

从“红七条”到“红十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常态”特征 下载:78 浏览:448

曾仲权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2期

摘要: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特征。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首次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红七条"。"红七条"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师德建设:坚持学术诚信原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二是师风建设:坚持正派的生活作风,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三是师道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11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简称"红十条")。"红十条"是对"红七条"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红七条"到"红十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二是长效监督机制的建设;三是长效惩罚机制的建设。

教师教育课堂模拟实践:价值、问题及改进策略 下载:89 浏览:507

龚正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3期

摘要:
教师教育课堂模拟实践有助于促进师范生将碎片化的教育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实践性知识,将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将单项的教育技能发展为综合的教育技能。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论课中模拟实践内容不足使得师范生教育知识的融合转化变得困难;教育技能课中模拟实践机会不足使得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增量提质受阻。改进的策略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中的课例研究,为师范生创造模拟教育见习机会,促进师范生教育知识的融合转化;增加教育技能课程中的课例练习,为师范生创造模拟教育实习机会,推动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增量提质。

美国发展教师领导力的路径与方法探析 下载:85 浏览:495

朱爱玲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美国对教师领导力(teacher leadership)的研究发展至今已将近四十年,在教师发展领域仍是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美国通过提供发展教师领导力的教育培训、建立发展教师领导力的平台、实施发展教师领导力的计划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领导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提高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发展有效的学校领导力、实施增加教师领导机会的政策和手段等多种方法来全方位地发展教师领导力。美国这种多途径、全方位地发展教师领导力的做法,为我国教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基于大数据的教师管理精准化 下载:86 浏览:517

范新霞 范敏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3期

摘要:
教师管理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善治"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当前的教师管理却陷入培养错位、培训不当、共享不足、取向失效的"管理失灵"困境。破解当前教师"管理失灵"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在于全方位运用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了解培训对象主体诉求,利用云平台共建教师信息库并实时更新数据,多渠道收集教师个体量化数据,以实现"精心培养、精密培训、精确配置、精细评估"的精准教师管理。

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以首尔大学英语教育系为例 下载:76 浏览:488

谢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养课程、教职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3部分。以首尔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育系的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分析3部分课程的具体形态,并将其与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外语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对比。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教职课程比例偏低;第二,实践课程较为薄弱;第三,模块选择制凸显灵活性。在分析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利与弊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我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着力于四个方面:(1)整合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卓越教师培养;(2)适当提高职业课程所占比例,夯实师范生职业素养;(3)目标指向更加明确,以更好地体现国家政策要求;(4)进一步优化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丰富教育实习形式,让师范生得以在实践中稳步成长。

中韩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比较研究——以两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个案 下载:89 浏览:502

李晓辉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以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和韩国釜山大学两所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个案,对中韩两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比较。中韩两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共性与差异并存。在培养目标上,中国更加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韩国更侧重于专业素养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上,尽管两校课程结构类似,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也各有偏重。由于中韩两国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判定其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孰好孰坏,但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可从中获得一些参考和启示。

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与教师——访约翰·怀特教授 下载:69 浏览:493

赵显通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约翰·怀特教授是英国教育哲学界的知名学者,他对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思考。访谈以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理论性问题作为开端,进而论及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怀特教授看来,教师应当具备一些重要素质才能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访谈的最后简要讨论了课内德育与课外德育的作用与联系。访谈的内容既有理论性问题,也有实践性问题;既论及某些经典问题,又关注当下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供给的现状、挑战及建议 下载:86 浏览:525

惠雪莉 阳德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2期

摘要: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为我国每年带来300~500万新增人口。截止到2021年,因"全面二孩"政策所产生的新增人口需增加幼儿园专任教师达49.59万名。因此,"二孩"的到来给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学前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数量整体不足、师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为积极应对挑战,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供给要重视几点:合理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和拓宽用人渠道以迅速补充师资缺口;提升职前教育培养层次和加强职后培训以确保师资质量;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和提高待遇水平以稳定师资队伍;实行地区和城乡差异化供给机制以保证师资有效供给。

日本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及教师教育 下载:92 浏览:507

山崎博敏1 吕光洙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2期

摘要:
1949年,日本出台了教师资格证法,同时,高等院校也开始举办教师教育。国立、公立及私立4年制高等院校和短期大学为中学提供了大量师资,国立大学的教师培养学部则是小学教师的主要提供者。日本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私立的儿童学部等开始供应更多的小学教师;教职研究生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课程。日本新任教师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教师资质。正是因为实行了开放的教师聘用制,日本的师资水平才得以稳步提升。日本教师属于政府职员,因此其社会地位能够得到保障。日本社会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日本所有教师都聚集在大型职员室进行校际实践及共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巩固,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并对学校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完善策略探究 下载:82 浏览:502

臧涵 王晋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期

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是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根本依据。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梳理,以单向流动、双向流动和平行流动三种流动类型为维度,可将教师流动政策分为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现阶段政策虽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但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在流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增加人文关怀,合理调控流动政策的各项要素,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