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数值模拟和统计拟合分析华北冬季一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 下载:71 浏览:312

秦楚菲1 孙家仁2 张文君1 廖志恒3 滕宇威1 陈朋龙2 陈静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基于WRF/Chem(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对2015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我国北方一次大范围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资料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PM2.5浓度及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适用于此次污染事件的机理分析。动力、热力条件及化学转化等因素对此次强污染事件形成的机理分析表明,动力因子主要通过表面风和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对此次污染事件造成影响,边界层逆温等热力因子促进了大气稳定性的增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依据PM2.5组成成分变化分析可知,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碳在此次事件中含量增加,说明机动车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所致的二次气溶胶生成对PM2.5污染加剧起重要贡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子相对贡献率量化解析结果表明,热力因子在此次污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方差贡献率为52%,动力因子次之,方差贡献率为34%,而化学转化方差贡献率约为14%,说明气象条件,尤其是热力条件是引起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对策研究 下载:65 浏览:389

黄报远 卢显妍 陈桐生 刘伟民 卢萃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1期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度发达,区位优势特征明显,自然资源禀赋优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科技创新要素聚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和腹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内外部条件。但长期高速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历史欠账较多,重要生态空间和典型生态系统受到侵占与挤压,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机制不健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亟须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在生态空间管控、绿色产业发展和联防联治方面创新有效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用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动物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设计与应用 下载:87 浏览:506

​陈帮强1 梁碧波1 左清秋2 《生物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以高中生物学"种群和群落"中介绍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探究种群密度为知识背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为目标,以模拟实验要求为设计思路,用塑料瓶模拟动物生活区域,塑料球模拟该区域动物,带孔塑料瓶盖模拟捕获动物的器具,保鲜袋模拟捕获动物暂时的活动区。通过对该模型方案的模拟应用,效果显著。该模型有制作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安全、结果可靠等优点。该模型无需教师协助,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独立完成实验,该模型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方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下载:55 浏览:469

张风春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总体目标。这一目标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第十部分内容均是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目标,其中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为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本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本文提出了推进生物多样性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持对策,包括转变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解决生物多样性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制度建设,开展能力建设,建立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赢等。

豚草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下载:59 浏览:402

张欣倩1 赵杨2 李文财3 包颖4 《林业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本研究采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豚草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有五种具有杀虫抑菌活性的化学成分,分别为绿原酸、豚草素、二氢豚草素、银胶菊酯和冠裸穗豚草素。

蒙古栎韧皮部萃取液的化学成分分析 下载:57 浏览:406

鹿永斌1 程彬2 陈思羽2 徐蕾3 郭春英4 朱春英5 徐晶6 张然7 《林业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应用GC-MS对蒙古栎韧皮部萃取液进行分析,确定其含有29种化学成分,包含醇、醛、酸、酚、酯、烷类等,以期发现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为防治蒙古栎的干部害虫打下基础。

耐盐碱树种的选育方法 下载:53 浏览:401

邓煜 代新竹 刘景华 《林业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及耐盐碱树种的选择方法,并介绍了东北地区耐盐碱树种选育现状。

俄罗斯花楸品种引进及保存初报 下载:59 浏览:385

陈士刚 才巨锋 秦彩云 刘鑫荣 高芳 韩姣 陶晶 《林业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对从俄罗斯引进的24个花楸品种,采取嫁接和组织培养方式进行保存。初步分析各品种的保存和生长情况,认定花楸品种可采用嫁接和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保存和繁殖,为今后花楸品种的筛选和繁殖提供方法。

紫椴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及生长特性分析 下载:57 浏览:375

陆斐 杨世桢 陈晓波 初艳 王有菊 王璧莹 《林业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对吉林市林科院松花湖紫椴人工林胸径和解析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紫椴人工林胸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和Logistic分布,胸径和树高在第3~6年为快速生长期,目前林分生长处于慢速生长期。

基于文献计量的PPP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 下载:57 浏览:396

郭林青 王国波 李铭 冯雁 侯东林 杨姝影 贾蕾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8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农业、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建设和运营。为客观地掌握国内外PPP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笔者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和S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工具Histcite Pro对当前国内外PPP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学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PPP研究最早开始于1952年,且从1993年开始文献呈现增加趋势;美国、中国和英国在该领域发表文献最多,且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单位主要集中在美国境内,我国研究实力较强的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PPP项目、风险、绩效、疾病、药物研发、金融、可持续、公共卫生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基于植被指数的林地变化检测技术研究 下载:51 浏览:378

包广道1 刘存发2 程岩3 王丽丽4 衣晓雨5 李秀娥6 刘婷1 张忠辉1 《林业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长岭县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年和2017年15 m分辨率的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计算NDVI值确定阈值进行林地信息提取,以相应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做掩膜,去除非林地的干扰。对两期林地信息进行波段运算,快速识别研究区的林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不变、林地减少和林地增加的准确率分别为90.2%、84.3%和70.4%。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下载:86 浏览:462

李娇1 丁瑞强2 吴志伟4 秦箭煌3 李保生5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和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的海表温度(SS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大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强,使得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增强,从而提高了潜在可预报性;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小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弱,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进而减弱,潜在可预报性降低。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问题及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下载:65 浏览:363

彭效义 许国东 孙正华 《建筑技术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归纳总结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在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和结构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并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在"事前""事中""事后"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北美蓝云杉异砧嫁接方法研究 下载:59 浏览:384

秦彩云 陈士刚 才巨锋 高芳 陶晶 《林业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以红皮云杉作为砧木,北美蓝云杉当年生枝条为接穗,探究不同嫁接方法和时间对嫁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中旬以切接的嫁接方法更适合于北美蓝云杉异砧嫁接,嫁接成活率达81%。

1981~2015年华北地区持续霾事件的特征及其环流分类研究 下载:45 浏览:245

孟亚楠1 孙建华2 卫捷1 赵琳娜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根据1981~2015年华北地区地面基本气象要素定时值数据集和地面气候日值数据集站点资料,分别利用14时实测值法和目标区域极端事件的客观识别方法挑选霾日数和持续霾事件,并分析了它们的特征;,然后对持续霾事件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霾日数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有4个大值区: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的河谷地区、沿太行山以东的平原、河南北部、环黄海和渤海地区。(2)华北地区共挑选出111个持续霾事件,其中,持续3~5 d的事件最多,占了总数的86.5%,最长的事件可达12 d。(3)持续霾事件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且存在明显的年、季变化。1981~2015年持续霾事件数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显著,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少。(4)结合地形、霾日数、持续霾事件的分布和环流特征把持续霾事件分为7类,对发生频次较多的4类(华北地区型,河南北部及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型,河南北部型,河南北部及环渤海、黄海地区型)的环流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环流形势的主要特征包括:对流层的中低层华北地区为纬向西风气流或脊前西北气流,我国南部或东南部地区高压西部的西南气流与华北地区的偏西气流产生弱辐合下沉气流;近地面层由于地形的影响形成垂直环流圈,霾最严重的地区一般出现在地形的东坡和垂直环流圈的下沉支。近地面东南气流和低层的西南气流向该地区输送了暖湿空气和污染物。华北地区霾发生位置的不同,主要由低层我国东部或者南部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以及局地垂直环流的下沉支的位置决定。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华北地区持续性霾的防控提供参考。

臭氧污染特征与防治工作探究 下载:54 浏览:458

王龚博 卢宁川 杨琳 于忠华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臭氧污染问题目前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由于区域贡献、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防治难度较大。本文在分析近年来臭氧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地臭氧污染防治经验与相关措施,进一步梳理了南京市相关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提出了促进臭氧污染防治的建议。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下载:53 浏览:384

燕红1 马琼芳1 李杰玲1 姚明远1 张超凡1 马逊风2 《林业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在2017年5月、7月、10月和2018年5月分别对长白山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鱼类组成、种类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共记录鱼类29种,隶属7目12科27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1.38%,其他各科鱼类为2种或1种。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10年来,区内物种数增加,宽鳍鱲为池北区新见种,鲿科的黄颡鱼、乌苏拟鲿为本次调查保护区新发现物种。针对长白山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蒙古栎枝叶部挥发物的分析 下载:51 浏览:388

侯丽伟1 程彬1 陈思羽1 鹿永斌2 王东娜3 董韦彤4 《林业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寄主植物挥发物是昆虫找寻和定位寄主的重要信息。本文应用动态顶空取样法收集蒙古栎枝叶部的挥发物,经GC-MS鉴定分析,主要有10种挥发物成分,为合成蒙古栎食叶性害虫的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黄檗药材林培育技术 下载:53 浏览:376

付晓霞1 王桂凤2 任宣百3 陈玲1 魏松艳1 刘冰1 李继平1 崔铁花1 王国胜4 暴峰1 《林业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黄檗的播种育苗技术及造林技术,以满足黄檗在医药市场的需求。并对黄檗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长白山区核桃楸果实性状优株选择、保存研究 下载:51 浏览:376

王君1 杨雨春1 张然2 杨斌3 于海洋4 张艳明4 梁宏宇5 李焱龙6 《林业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以长白山区210株核桃楸果实性状为材料,对其果实性状变异进行分析,编制了选优标准,并在进一步调查基础上筛选出优良个体。结果表明:核桃楸单果重、果仁和出仁率三个果实性状在单株间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核桃楸果实性状选优标准为单果重>11.7 g,果仁重>1.81 g,出仁率>16.16%;筛选出59个优株,并营建了多点子代林,为其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