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最优决策与利益分配研究——基于多种合作模式视角 下载:66 浏览:383

张建军1,2 赵启兰1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一条由制造商与零售商构成的产品供应链(PSC)和另一条由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通过分析两方合作、多方合作等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博弈情形,得出在两方合作决策模式下,对于LSSC来讲,集中决策属于占优战略,而当物流服务水平敏感系数与零售价格敏感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PSC会选择集中决策;系统集中决策模式、三方合作决策模式、两方合作决策模式下的系统总利润、物流服务水平和产品销量依次递减;采用Nash谈判模型及最小核心法设计了不同合作模式下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供应链协调;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相关命题的研究结论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可深入研究的领域与方向。

对中美双边贸易利益结构的测算与分析——基于WWZ方法的测算与实证研究 下载:54 浏览:387

董虹蔚 孔庆峰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发展,在增加值视角下重新测算与分析中美双边贸易的利益结构,对解释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双边/产业层面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从前向生产联系和后向生产联系两个角度对中美双边贸易利益结构进行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的研究,并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增加值视角下的中美贸易顺差严重缩水,美方发布的贸易逆差数据严重失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落后于美国,导致贸易顺差在中国,但结构性收益在美国;中国服务业在中美贸易中的获利能力远不及制造业,2000—2014年中国主要的顺差产业未发生较大变化;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影响不同,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增加值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法治视野下环境多元共治的功能定位 下载:76 浏览:411

秦天宝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在社会价值结构多元化的背景下,多元共治因具有平衡多主体间利益、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等特点而开始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新理念。随着我国提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传统的行政主体与社会主体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关系也将由"命令管制"向"沟通协作"发展。环境多元共治具有促成保障环境利益的法律秩序、实现公众与行政主体互动协作、提升环境行政的制度化能力等功能,不仅为社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法治化路径,而且也为构建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以千岛湖为例 下载:409 浏览:427

赵明敏1,2 蔡慧3 杨坤4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综合问题。通过对淳安县的实地考察,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所涉及的群体分为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技术支持三大主体,分析其各自面对的困难。提出从提高机构待遇,加强产业扶持;进一步完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制度;推广示范点,发挥带头人作用;开展校地合作,加强技术支持等6条建议来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从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看战略投资者的选择 下载:68 浏览:474

张继德 刘素含 《会计研究杂志》 2018年10期

摘要:
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对于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改善公司治理、实现市场化机制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国联通于2017年8月21日到2018年2月11日陆续发布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变化显著,自上而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本文以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详细介绍了其有关BATJ等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方式、协同效果以及百度、阿里等民营企业的加入动机,并分析了超额委派董事下民企战略投资者对于中国联通董事会在日常经营决策中起到制衡作用,同时强调了引入民企战略投资者应保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电能表关键组件技术的研究综述 下载:44 浏览:279

韩春玲 《电气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为了分析智能计量和智能电能表数据,对智能电能表关键组件和相关技术进行综述。从不同维度对智能电能表进行了分析,包括计量环境、智能电能表技术和过程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等。关注的焦点在于计量过程的关键环节,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以及满足这些利益要求所使用的技术。同时,识别了智能电能表分析构建模块,系统地阐述了智能电能表作为智能电网关键要素的特点和影响。因此,有助于识别智能计量在当前所受的限制,指明了发展方向。

限缩与扩张:财产性利益盗窃与诈骗的界分之道 下载:55 浏览:280

马寅翔 《法学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从我国刑法规定来看,应当承认财产性利益属于盗窃罪的行为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财产性利益盗窃的行为构造和实体财物盗窃的行为构造完全一致。尽管两者均体现为对他人财产支配领域的破坏,但实体财物盗窃的行为构造是拿走,而财产性利益盗窃的行为构造则是僭权。前者的表现方式是占有的破坏与新建,后者则是权利的消灭与再造。在利用信息网络非法获取财产性利益时,通常并不存在僭权行为,因而无法认定为盗窃。由于我国的刑法规定并不要求行为人与被骗者必须存在交流沟通,可以运用预先推定的同意理论来解决被骗者必须是自然人的问题,从而将上述行为作为诈骗类犯罪来处理。当既存在非法获取相关信息数据的行为,又存在使用行为时,由于后行为才会导致被害人财产的直接减损,以诈骗类犯罪处理更为妥当。

著作权合理使用司法认定标准释疑 下载:75 浏览:369

熊琦 《法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设计源自对《伯尔尼公约》中"三步检验法"的本土化。然而,由于制度移植仅停留在立法条文借鉴而非解释规则上,这使得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完全根据自身的理解适用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则,甚至直接引入判例法国家法官造法的结论解决相关案件,导致合理使用的司法认定标准丧失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为调和著作权合理使用穷尽式列举立法与扩大解释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需要在解释论上围绕"三步检验法"梳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逻辑。通过对国际著作权公约中"三步检验法"权威解释的分析,可将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列举的12项合理使用类型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的两个判定标准分别对应"三步检验法"中的三个认定要件。首先,在解释顺序上应遵循将法定列举类型作为法源基础的原则,排除超出法定类型的法官造法。其次,以两个一般判定要件进一步界定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通过前者可保护著作权人的可期待利益,通过后者可设定法院在判定可期待利益合理范围上的自由裁量标准。

现代社会带给企业思政工作的新挑战 下载:37 浏览:306

孙建波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1期

摘要:
企业进行思政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和外部形象,希望能够以此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众多同类型的行业中获得持续发展的优势。而且,思政工作对于营造和谐的内部工作氛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融合在一起。但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处理问题,本文对常见问题的类型及其原因展开介绍,并从中给出了一些有效改进思政工作方案的对策。

基于博弈论的风火打捆参与大用户直购策略 下载:76 浏览:445

黄珊 刘文霞 常源 刘宗歧 《电力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解决火电厂参与直购交易挤占风电上网空间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风火打捆参与大用户直购交易新模式。首先,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机制背景下,风火打捆参与大用户直购的双边博弈关系。然后,基于动态非合作博弈理论,以风火打捆系统的直购电价和大用户直购电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了以双方收益均衡且最大化为目标的博弈模型,并论证了纳什均衡存在性。最后,基于纳什谈判方法,以双方发电和风险损失成本为基础,综合考虑双方满意度,提出了风-火利益分配方法,并通过具体算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风火打捆系统参与直购交易,有利于增加各参与方直购收益,促进了受阻风电消纳,改善了系统灵活性,为优化含大规模风电系统的电力市场模式提供了新方法。

利益驱动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下载:81 浏览:466

杨秀媛1 刘凤鸣1 陈麒宇2 周博文3 卜思齐4 徐智蔷5 《电力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实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目标的关键步骤。从物联网在电力和能源系统中的利益问题出发,论述了利益驱动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意义,提出了实施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其中,利益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的动力,经济价值回收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分析了电力物联网演化到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过程,给出了电力物联网在不同文献中的定义,并提炼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需要的关键技术以及期望的目标。然后,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开展形式和经济价值回收方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提高企业收益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 下载:186 浏览:1579

吴春兰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深入,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进程中,这也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站在实际情况的角度上来看,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其与国家的政治安全以及经济文化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甚至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利益的一种因素。因此,文章首先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利益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 下载:59 浏览:489

邓光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的实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教育利益需求上的冲突与整合过程。以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选择的路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经历了套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构建应用导向的多元主体参与培养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当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确立开放与合作育人的观念,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满足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克里巴德诊断:进步主义教育真的存在吗 下载:75 浏览:490

李倩雯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进步主义教育在美国语境下存在多种理解。克里巴德认为,某些以进步为名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是退步的,进而否认进步主义教育是单一运动。进步主义教育实际上包含着几个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改革群体,克里巴德称之为四大利益集团,分别是人文主义者、发展论者、社会效率论者和社会改善论者。克里巴德认为,进步主义教育时期,美国课程由四大利益集团的课程主张构成,四大利益集团开始放弃彼此对立而逐渐靠拢,并走向融合,共同推动美国课程向前发展。所谓的进步主义教育所形成的是松散的联合体,并非一种单一的整体性存在。

教育政策的利益分析——以择校问题为例 下载:75 浏览:488

朱利霞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9期

摘要:
利益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范畴,实现公共利益是教育政策制定最重要的目标。教育政策的利益分析包括利益主体分析、利益需求分析、利益实现方式分析以及利益结果分析四个方面。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看,择校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而导致的,其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根本原因。择校代表了一种个人的基本权利,体现的是个人利益。通过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是治理择校问题、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有效途径。

中国教师教育政策70年演进历程及理性反思——基于价值取向与工具选择的双重视角 下载:97 浏览:499

谭诤 卢小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社会养老服务中多元利益主体行为演化博弈研究 下载:60 浏览:386

方永恒 刘佳敏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点路径之一。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视角,构建不同初始意愿状态下政府、养老服务机构及老年人三方主体的稳定策略仿真模型,对比分析策略概率选择对主体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选择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持意愿始终稳定,养老服务机构在政府支持前提下选择合作意愿,而老年人在初期接受社会养老服务的意愿较弱,甚至态度消极;主体间受彼此稳定策略选择的影响程度不同,政府的支持行为会增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意愿,养老服务机构相比政府更能影响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态度。

认缴制下股东出资加速义务理论争议及评析 下载:68 浏览:777

梅宇杰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2013年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完成由实缴至认缴制度的变革,股东享有约定出资额及出资期限的自治权。此次改革的出发点在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公司资本利用率,但在认缴制度下如何实现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略显不足。在公司非破产的状态下,构思股东加速履行出资义务的合理性,并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承担补充责任。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问题的解释不断在重申,但实务中的做法仍有待细化。通过扩张解释及构建保护体系,从而为解决“非破产状态下债权人利益如何保护”的难题提供经验。

我国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下载:79 浏览:1000

严佳欣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16条明确了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但其所明示的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的胎儿利益保护类型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胎儿利益保护的扩张需求。同时,由于不同的法官对该条款的理解存在差异,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6条内容沿袭了《民法总则》第16条之规定,故在之后的实践适用中仍将囿于如上困境。基于此,应当明确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扩大胎儿利益的保护范围,并及时出台相关的立法司法解释或操作办法,以期为现行《民法典》第16条的理解与适用有所助益。

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分析 下载:79 浏览:1019

张马宁 《争议解决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常态,企业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带去了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与挑战。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除了面临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诸多传统风险,中国品牌也可能遭受到沿线国家知识产权的侵犯。如何加强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交流,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最大化保护中国企业等海外利益。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