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下载:68 浏览:411

黄鸿业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4期

摘要: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定位,体现学科融合和先进媒介技术应用,对接地方媒体进行能力模块化培养,建构面向融媒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与地方媒体合作打造校媒合作"金课",提高课程考核方式的针对性,从而培养熟悉融媒体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毕业生。

慕课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下载:57 浏览:402

柳欣 李文蓓 刘雅晶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0期

摘要: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集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式与创业潜能等多种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慕课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慕课特点针对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应用型本科"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与改革,从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实践效果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逻辑 下载:57 浏览:410

张丽娜1 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9期

摘要:
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加快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推进产教融合。教师是产教融合中的重要纽带,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引发了本科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冲突、知识体系重构和教师队伍分化。为适应并融入产教融合场域,本科高校教师必须依托大学场域的分化与分融,利用并转化自身资本,调整并优化原有惯习,培养适应产教融合场域的实践感,开展知识与实践、理论与技能、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践。

“新国标”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学生能力构成与培养体系建设 下载:96 浏览:504

熊辉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6期

摘要: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是对本科英语类专业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参照"新国标"对学生培养规格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明晰我国英语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框架,突出英语类专业学科属性,回归人文特质明显的英语类专业特色。在"新国标"的指导下,要着重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发展等三个方面完善英语类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建设,使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强的拓展和竞争能力。

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下载:48 浏览:522

曾强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6期

摘要:
针对价值取向偏差、目标导航缺位、测评标准含糊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个人发展为基本遵循,从社会对人才需求、高校对人才期盼、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出发,奠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基,以"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观,依托良好的德性、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专项特色技能的人才评价标准,夯实人才培养目标之本。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三要素刍议 下载:99 浏览:504

许海深 李秀娟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期

摘要:
立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质量文化,重新思考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建设途径,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行政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必须在服务教育、教学、学术等活动中适应本科办学内涵发展的需要;质量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内容分析 下载:78 浏览:418

刘建清1 夏文波2 李晶晶3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整体内容和总体框架结构深入剖析,可以进一步推动对"国标"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促进本科专业规范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对"国标"类型分布和内容总体框架结构进行归纳分析,以及从定位标准、内容标准、保障标准和评价标准四个要素对"国标"内容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总结"国标"各要素特点和"国标"整体特点,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践行落实"国标",并逐步完善和健全"国标"。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与本科公共课的深度定位 下载:46 浏览:266

尤西林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6期

摘要: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可从现代教育变革高度涵摄公共课,进而为本科教育提供深度定位。与专业教育系科分化性相比,公共性是通识教育最为根本的特性,它体现着公共课-本科-大学三者深度的基础性关联。这意味着公共课不仅支撑着本科教育,而且维系着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现当代兴起的通识教育并不是与专业对立的特殊类型的公共课教学,而是立足反思与整合专业分科教育、重建本科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公共性教育。公共性不仅指各专业公共的工具技能教育,也是跨专业交叉融合诞生新专业的学术整体系统性,其最普遍的"通"指向的不仅是可跨专业迁移创新的元认知结构,而且是价值规范专业知识的知意情融通的人格主体。这一目标已融入大学教育核心而涵盖了全部专业与全部受教育者。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理想标准与现实进路 下载:52 浏览:522

汤贞敏 王志强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6期

摘要:
教育标准对办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核心要素起规制和促进作用。基于理论逻辑推演并借鉴国际经验,可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总体框架划分为以办学定位为主的理念层,涵盖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要素层,以治理体系和办学资源为主的保障层。依据对相关学术论文和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所确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重点内容,推动其具体实践应从明晰院校发展定位,推进核心发展要素优化升级,构建基础性保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合理有效推进国际化等方面着手。

网络学历教育学习者在线参与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下载:88 浏览:522

谢耀辉1 黄红涛2 张晶晶3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网络学历教育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汇聚了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了网络学习者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但是调查显示,网络学历教育学习参与的状况并不容乐观。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学历教育学习者的在线参与现状,本研究以每周登录次数、每次学习时长、是否讨论交流三个指标表征学习者的参与度,调查了H大学通识课中3222名学员的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发现,学员对在线学习的期待与网络学历教育现状之间落差较大;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学员在学习行为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为更好地促进网络学历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是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优化课程资源,自适应推送学习内容;及时教学反馈,引导学习者参与讨论;注重过程评价来激发学习者参与动机。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下载:48 浏览:501

杨保成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4期

摘要:
数字化不仅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运行模式、教育理念、质量评价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还为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赋能教育模式深度变革、在助推产教融合中掌握改革主动权等方面带来了创新契机。黄河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探索数字技术引领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如优化顶层设计、构建数字化组织架构、数字技术赋能、推动课程革命和实施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特征探析 下载:59 浏览:493

许丹东 吕林海 傅道麟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本研究调查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具有八个特征:使学生与他人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一定的学习自由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师者风范;能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大量阅读或写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中美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特征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流本科,要将优质学习发生的共性要素作为高质量学习的核心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对本科生成长的影响作用,加强本科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将体验多元文化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技能标准研究 下载:35 浏览:391

姜继为1 吴芳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摘要: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以本科培养为主。贯彻"以本为本"的精神,需要制定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技能标准,促进学生在关键技能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技能标准,应包括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教师技能、幼师技能等方面的质和量及其评价指标,并对其输出表现、评价点和测评方式等建立整套的规范。只有确立技能标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和教师教,为培养大批符合幼儿园需要和国家幼师标准的合格毕业生奠定基础。

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评价 下载:78 浏览:466

李静 李锦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6期

摘要: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推动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培养目标是专业认证的总纲,体现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在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自评自建工作中,准确把握培养目标的内涵,合理设计、有效评价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从目标内涵来看,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定位和目标预期;从设计依据来看,需要从方针政策、专业标准、内部基础、外部需求等角度把握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把握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办学积淀、生源特点、人才培养现状、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利益相关群体的现实需求;从设计流程来看,包括政策解读、文献梳理、产出现状与需求调研、目标初步形成、目标合理性评价与修订等过程;从目标评价来看,包括建立规范的评价制度、形成多元评价主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研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促进评价结果有效转化等方面。

高等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中校企联动模式实施过程管理 下载:89 浏览:516

韩理亚 王慧 秦爱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等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校企联动模式具体实施过程的管理。实施过程管理遵循"以学生为对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平台,以企业为辅助"管理原则,文章分别从这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管理要求与办法。

本科生海外经历拓展实践研究 下载:68 浏览:464

李贝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海外经历拓展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本文梳理了本科生海外经历拓展的培养模式,并结合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对影响本科生进行海境外学习的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教育教学国际化改革的实施策略,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77 浏览:368

许锋华1 徐洁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偏低、课程实施缺乏创新实践,课程评价实践导向流于形式是导致教育学本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从变革高校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入手,亦即将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融入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因为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关心教育生活的发现力、探究教育问题的创造力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行动力。为了有效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教育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中增设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引导学生参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以及倡导以能力培育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下载:58 浏览:280

王昭君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重点在培养人的实践教学能力凸显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点,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不仅优化教师教育人才知识结构,而且具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存在差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处于从属地位,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做出科学的评价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要健康发展就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共同努力。

产教融合视角下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金课”的必要性分析 下载:16 浏览:193

崔小俊 《当代市场营销》 2025年1期

摘要:
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理论扎实、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还存在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实践教学缺乏等现象,影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培养的营销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分析打造市场营销专业“金课”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必要路径探索。

1485名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下载:96 浏览:510

​赵文婷1 崔静2 《预防医学杂志》 2018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与需求程度,并分析死亡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生死亡教育需求问卷于2017年2月至4月期间,对上海市某医学院校1 485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总分3.75±0.647)。多因素分析发现,接触临终患者、经历他人死亡事件和参加葬礼的经历越多,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越高;独生子女及女生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更高(P<0.05)。结论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较高,需针对其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性、贴近临床实际的教育。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