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北方自由民教师与美国南方重建 下载:50 浏览:288

徐跃龙 2019年12期

摘要:
内战结束后,美国南方面临着重建的历史任务,除了政治与经济层面的重建,文化重建也不容忽视,教育新获解放的南方黑人成为当务之急。内战爆发后不久,北方教师即跟随联邦军队与北方慈善团体进入南方,开始了教育南方黑人的使命。以新英格兰地区白人女性教师为主体的北方自由民教师将文化知识以及北方的道德、价值观念带进南方,试图提升南方黑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并重塑战后南方的黑白种族秩序。面对南方艰苦的生活、教学条件以及南方社会的敌视,北方自由民教师努力从事教育南方黑人的事业,为南方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季湖北官钱局之崛起述论 下载:57 浏览:240

罗凯 2019年6期

摘要:
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补救钱荒,于武昌设立官钱局。官钱局通过大力推行官钱票,不断加强与善后、银元、铜元等局之间的联系而迅速崛起,对湖北的政事、财政、金融均产生重大影响。此不仅诠释了财与政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关系重新演变的重要面相。

试论战后初期美国首都的种族隔离问题及其初步解决 下载:62 浏览:267

黄倩 谢国荣 2019年4期

摘要:
战后初期,美国首都的种族隔离制度不仅让本地黑人居民饱受其苦,也让来自首都之外的美国有色人种访客深受打击。而当地对于外国非白人来客的类似歧视,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及外交关系。首都种族隔离问题得到了美国众多民权活动者及组织的关注,其中,以恩布里为首的首都隔离问题全国委员会进行了社会调查,旨在激发全国乃至世界对美国首都种族问题的关注、增进种族间的相互了解、减少从司法层面废除种族隔离的障碍。这一调查促进了废除华盛顿住房、公共场所、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司法诉讼的胜利,让华盛顿严密的种族隔离体系开始产生"裂缝",并奏响了全国种族关系改革的前奏。

近代文明对话中东亚佛教知识的重构——以“大乘佛教”为中心 下载:58 浏览:408

何燕生1,2,3 2020年12期

摘要: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美国早期反奴隶制活动的演变及其意义(1688—1830) 下载:68 浏览:303

杜华 2019年1期

摘要:
自17世纪末开始,贵格派信徒就从宗教思想出发,抨击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美国革命时期,普遍自由和权利平等的革命意识形态极大地激发了反奴隶制思想的发展。美国建国初期,北部州首次出现了组织化的反奴隶制运动,反奴隶制组织致力于以游说和立法等措施渐进地废除奴隶制。19世纪初,将自由黑人和黑奴移除美国的观念盛行一时,被大多数美国白人视为最具可行性的废奴策略。与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废奴运动相比,美国早期的反奴隶制活动具有明显的"常规政治"的特征,但是其思想和观念仍具有持久的影响。

西安事变时期西方媒体对宋美龄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以《纽约时报》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17 浏览:123

阎瑾 2018年12期

摘要: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宋美龄凭借她的特殊身份和角色,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通过报道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的活动,构建了宋美龄的形象。宋美龄则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得了受众认可,在外域环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意涵及与康德、黑格尔的相关性 下载:58 浏览:431

谢远笋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分疏了牟宗三"良知坎陷"说中的康德与黑格尔哲学资源,剖析其两层存有论的内在矛盾及其缺失。牟氏在证成现代民族国家时,预设了康德式两层存有论的义理架构,在论证方式上则引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牟宗三证成道德的形上学,建立两层存有论,但他认为现象只具有认知的意义,人的德行与法权并不在其中,使二者暗而不彰。顺着康德的理路,牟宗三哲学中法权与德行两个方面的缺失都可以得到补足。

新发现的穆时英佚文佚简考释 下载:57 浏览:398

杨霞 陈建军 2019年10期

摘要:
《穆时英全集》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三十余篇穆时英佚文。但穆时英佚文尚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其致胡适一通信函,《社会日报·每周电影》上的《关于"尘无随笔"》,上海《晨报·晨曦》上的一篇《社中偶语》,以"龙七"笔名发表的《论战时颓废》,被暗杀前所拟一则启事稿,均未收入《穆时英全集》。《国民新闻》上的数十篇社论,大多出自穆时英之手笔。另外,《晨报》《时代日报》上署名"伐扬"的文章,《国民新闻》"每日座谭"栏内署名"真一"的文章,亦疑为穆时英所作。

“乡村的复兴”:19世纪以来法国的乡村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转变 下载:84 浏览:456

熊芳芳 2018年3期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版本视域下的“十七年”长篇小说 下载:45 浏览:388

罗先海 金宏宇 2018年6期

摘要:
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研究应沿着"版本—文本—变本"的视域推进。首先应识察长篇小说版本本性、版本内容构成和物质形态变化导致作品版本演变,呈现版本密度频、版本源流杂、衍生版本多等特征。其次应把版本构成置换为文本构成,着重考察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关联,副文本的在场史料信息在参与正文本阐释过程中,也使历史化叙述路径走向更深的学理层次。最后还应落脚到变本视域,突出文本"纵"的维度,重点关注小说文本修改,这种修改常常导致作品艺术质量的损耗。这是一种不同学科角度的整合型叙述。通过关注版本本性、文本构成、变本蜕化及呈现出来的文学与历史关系,可为"十七年"长篇小说乃至当代文学历史化叙述寻觅新的路径。

花间词人的水景书写与词体体性呈现 下载:46 浏览:284

汪超 2019年5期

摘要:
《花间集》的水景书写除实相外,还有虚相水景的呈现。室内虚相水景借屏风画、图案呈现,词作的文本、历史记忆的表达也会形成虚相水景,是花间词人别具特色的创造性书写。《花间集》书写的水域大多在南方,描述的水面去壮阔化,水景与山景的叙述二元化。与唐前文人相比,花间词人多以美好的笔调书写南方。《花间集》所选作品受作品题材和作者审美倾向影响,书写习见而柔婉的景观,呈现出"花间范式"。后世接受、认同该范式,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体体性认识。

图式论:图像思维与视觉修辞分析 下载:87 浏览:517

刘涛1,2 2020年5期

摘要:
图式是一种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体系,一种抵达事物形式与特征的"建模"结构,其功能就是为认识活动提供一种"加工"依据,使得我们的知觉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在视觉思维体系中,建立什么样的视觉轮廓,形成什么样的视觉特征,不过是既定图式结构的意向性"再现"。在康德哲学那里,图式是一种被发明的"中介"或"媒介",其功能就是使范畴应用于经验,从而在先验演绎维度上实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视觉认知活动的图式工作,主体上是沿着形式建构与意义建构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完形图式,主要指整体论视域下视觉形式加工的组织规律,如整体加工法则、主体识别法则、认知补偿法则、相似与联想法则、同构与转换法则;后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意象图式,强调视觉意义建构的认知模式,而视觉修辞实践的两大基本修辞模式——视觉转喻和视觉隐喻,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在"视觉形式"维度上提供了一种抵达"文化形式"及其本质的认识路径。

《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的缘起、维度及其当代反思 下载:65 浏览:466

杨乐强 刘丽杰 2020年3期

摘要:
启蒙既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名称,又作为一个概念范式的表述,其贯穿于20世纪不同思想家的理论核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启蒙辩证法》揭示启蒙没有将人引入光明、反而走向野蛮这一衰退现象,呼吁到启蒙自身去寻找原因。他们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重申启蒙,形成了具有反思性质的启蒙观。本文针对《启蒙辩证法》中有关启蒙思想的论述,从反思启蒙的问题意识出发,分析并探讨了启蒙的三重维度,理清了启蒙的悖论。

捧角活动与近代女伶群体的发展 下载:66 浏览:396

李妍 2019年12期

摘要:
一般认为,近代捧角活动作为都市大众的娱乐方式之一,多具备史料价值,而少有学术意义。但在近代戏曲史的发展中,无论舞台艺术的演变抑或是伶人的生存状态都普遍受到捧角活动的影响。以女伶为例,表演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女伶队伍的不断膨胀,其背后离不开捧角家的支持,女伶对生活、艺术的选择也多受捧角活动的干扰,在利弊交融的作用下,女伶行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发展趋势。因此,捧角活动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对都市文化的阐释,它对戏曲形态发展的影响同样值得学者关注。

土地流转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农户农业增收——基于CFPS2016数据的经验分析 下载:25 浏览:469

刘明辉1 卢飞2 刘灿1 2019年7期

摘要:
土地流转分化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农业机械化服务不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是小农户、兼职农户进行农业作业的技术首选。农业收入作为农户脱贫的最后屏障,农业增收是推进脱贫攻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执本之举。本文在理论部分剖析了土地流转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农户农业增收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假说,进一步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2016CFP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证实:第一,土地转入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显著推动农户农业增收,且表现出鲜明的个体异质性和地区差异性。土地转入、农业机械化服务对高收入的影响系数大于低农业收入农户。东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系数最为显著,东北地区的土地转入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系数最大;第二,农业机械化服务是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此外,社会网络关系、政府补助、集体分配土地、家庭定期存款、个体经营行为等也是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鉴此,应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等。

Rab1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下载:81 浏览:507

宋玲 张洪 冯豆 高洁芳 范月莹 2020年10期

摘要:
Rab19属于Ras-GTPase基因家族成员,探讨Rab19表达在胃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癌数据集表达谱及临床病理特征资料。评估Rab19 mRNA在GC中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和Cox分析,确定Rab19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使用TCGA数据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预测胃癌中Rab19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Rab19在胃癌中过表达(P <0.0001),且Rab19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和瘤体大小都有显著相关(P <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ab19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长相关(P <0.05)。Rab19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P <0.005)。此外,过氧化物酶体、状腺癌、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鞘脂代谢、细胞凋亡、硒氨基酸代谢、Notch信号传导途径和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基因集与Rab19的高表达表型存在差异。[结论]Rab19在胃癌细胞中明显上调,有望成为胃癌的诊断和预后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国有企业政治治理中的信息公开 下载:52 浏览:368

王娅 2019年10期

摘要:
国有企业本身"亦公亦私"的属性,决定了与之相关的信息公开既不是纯粹的市场竞争问题,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权力约束问题,而是带有鲜明的政治治理色彩的问题。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具有主体复合性、内容多样性、制度结构二元性等特征,既体现了优化政治治理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人民知情权的题中之义。与之相应,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存在着诸如主体分类依据不足、信息公开界限模糊等理论短板,同时在制度层面也展现出规定过于粗疏、监督不够完善等弊病,导致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实践过程中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不足,相关工作推进缓慢。作为应对,一是应当通过界定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建立分类指引机制等方式实现理论和制度上的优化;二是宜增强制度执行的力度,包括强化国资委监管职能、加强与反腐败工作联系两个方面;三是可以尝试将司法诉讼作为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的校正机制。

中国古印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下载:63 浏览:386

屈彤 2019年7期

摘要:
中国印章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字在日本被普遍接受,与汉字有关的印章也很早就传入了日本。隋唐宋元明时期,随着遣唐使、留学生和僧侣的往来,中日之间的印章交流也更加频繁而深入。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官印主要是对隋唐官印的承袭,只是在效法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省简和改造。到了日本中世纪,日本印章受到了中国宋元明私印的影响,同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性,充分表现出日本善于取人之长为己所用的民族特色。

基于TCGA数据分析研究TMEM206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下载:68 浏览:473

宋玲 张洪 冯豆 高洁芳 范月莹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TMEM206表达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肝细胞癌数据集表达谱及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KaplanMeier和Cox分析,观察TMEM206表达对肝细胞癌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使用TCGA数据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TMEM206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0.000 1),并且TMEM206的表达与HCC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都有显著相关。生存分析结果表明TMEM206表达越高,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越短。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表明,TMEM206 mRNA的表达可能是判断HCC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GSEA鉴定了TMEM206在HCC中的高表达可能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胞吞作用、RNA降解、小细胞肺癌、癌症通路、胰腺癌、胞质DNA传感途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周期等反应有关。[结论]TMEM206 mRNA高表达是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阴骘思想与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构建——基于哀牢山腹地刊刻《丹桂籍》的文献考查 下载:62 浏览:356

熊开万1,2 桂胜3 2019年1期

摘要:
《丹桂籍》是一部明清以来流传很广的善书。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南涧、景东、镇沅、新平都先后刊印过此书,涉及的民族有汉、彝、哈尼、傣、拉祜等。以哀牢山腹地新邑聚仙坛重刊《丹桂籍》事件为线索,这一历史过程表明,该书的刊刻是哀牢山腹地各族共谋和平与安宁的历史性活动,其过程蕴含了传统社会从善书到善行再到行善社区的行动逻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