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苍白杆菌核糖-5-磷酸异构酶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下载:84 浏览:481

沈敏 姚雪梅 张孝峰 李良智 胡翠英 鞠鑫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将新筛选出的苍白杆菌菌株中的核糖-5-磷酸异构酶B(Rpi B)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优化。[方法]以苍白杆菌菌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Rpi B基因,经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ET-28a后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及优化,利用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通过LC-MS-MS验证重组酶活性。[结果]SDS-PAGE分析表明,核糖-5-磷酸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可溶性蛋白,分子量在19 k Da左右。优化结果表明在16℃下需要IPTG诱导20 h后蛋白表达量最多。重组粗酶液在30℃下转化L-鼠李糖为L-鼠李酮糖,转化率为19%。[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出来源于苍白杆菌的Rpi B酶,它对其非天然底物糖L-鼠李糖表现出了异构酶活性。

铋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钢中磷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下载:79 浏览:479

袁辉 《冶金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铋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钢中磷的含量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其测定结果的不确定评定是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钢样中磷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对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标准曲线的建立、测量仪器、玻璃量器等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提出了合理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降解乙酰甲胺磷农药的芽孢杆菌分离鉴定与降解性能分析 下载:81 浏览:495

侯进慧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究微生物对农药乙酰甲胺磷的生物降解作用。[方法]利用筛选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乙酰甲胺磷降解性菌株,对其中一株降解性能较好的菌株YJ1进行分析,扩增菌株16S r DNA,测序并构建系统演化树,结合生理生化性质,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检测该菌株对乙酰甲胺磷的降解性能。[结果]乙酰甲胺磷降解菌株YJ1属于芽孢杆菌属,可以在乙酰甲胺磷为唯一碳源的环境中存活;该菌株在乙酰甲胺磷含量为1 200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p H7~10碱性条件下,该菌株在乙酰甲胺磷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好,酸性条件不利于其生长;该菌株在72 h对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可达100%,具有很高的乙酰甲胺磷降解活性。[结论]所发现的芽孢杆菌YJ1可用于乙酰甲胺磷的生物降解。

重力场相关系数成像在探测隐伏矿脉中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444

卢海 肖霄 汪虎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利用基于小波多分辨技术的重力场参数相关系数对传统重力场数据进行再处理,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某磷矿的重力勘探资料解释上,用求取空间各点的重力场参数的相关系数值来表征地下异常的分布情况。相关系数成像结果不仅印证了平面重力资料划定的磷矿矿脉范围,而且能划定更大范围的隐伏矿脉。利用该方法解释重力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氮磷肥减施对露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262

骆晓声1 寇长林1 王红建2 李见君2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过量氮磷肥施用导致菜田氮磷淋溶严重,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威胁。本研究在河南蔬菜种植区选取典型露地菜田,采用田间渗漏池法,研究洋葱、甘蓝菜田氮磷肥减施后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变化。试验设置常规施肥(NP),常规氮磷肥减量20%(JNP1),常规氮磷肥减量40%(JNP2)。结果表明:通过氮磷肥减施,JNP1和JNP2处理淋溶液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浓度比常规平均降低12.9%、18.2%和20.5%。JNP1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分别比常规处理降低5.3%、11.9%和10.3%。JNP2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比常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3.6%、36.2%和32.6%(P <0.05)。所有处理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占总氮淋溶量60.1%,占可溶性总氮淋溶量的79.0%。两个蔬菜季氮积累量236.0~256.1 kg hm-2,磷积累量25.3~29.9 kg hm-2。氮磷肥减施后,蔬菜的产量略有降低,不同处理差异并不显著。

氮磷肥减施对露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下载:32 浏览:199

骆晓声1 寇长林1 王红建2 李见君2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过量氮磷肥施用导致菜田氮磷淋溶严重,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威胁。本研究在河南蔬菜种植区选取典型露地菜田,采用田间渗漏池法,研究洋葱、甘蓝菜田氮磷肥减施后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变化。试验设置常规施肥(NP),常规氮磷肥减量20%(JNP1),常规氮磷肥减量40%(JNP2)。结果表明:通过氮磷肥减施,JNP1和JNP2处理淋溶液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浓度比常规平均降低12.9%、18.2%和20.5%。JNP1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分别比常规处理降低5.3%、11.9%和10.3%。JNP2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比常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3.6%、36.2%和32.6%(P <0.05)。所有处理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占总氮淋溶量60.1%,占可溶性总氮淋溶量的79.0%。两个蔬菜季氮积累量236.0~256.1 kg hm-2,磷积累量25.3~29.9 kg hm-2。氮磷肥减施后,蔬菜的产量略有降低,不同处理差异并不显著。

磷钾配施对基质栽培番茄品质、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下载:20 浏览:225

刘中良 高俊杰 闫伟强 谷端银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为探明基质栽培番茄合理的磷钾用量,改善番茄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采用周年栽培、二因素裂区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P1:303.8,P2:258.2,P3:212.6 kg hm-2)和钾水平(K1:810.0,K2:745.2,K3:680.4,K4:615.6 kg hm-2)配比对设施番茄品质、产量及基质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量处理(P1K1)相比,磷钾配施能够提高番茄产量,改善品质;在各施肥处理中,P3K3处理产量最高、达146.8 t hm-2,较对照P1K1处理增产10.62%。品质指标Vc含量以P3K2处理为最高,为32.98mg 100 g-1;而番茄红素含量以P3K3处理最高,为7.42 mg 100 g-1,且处理间差异显著。与常规施肥量处理(P1K1)相比,磷钾肥减量配施处理的基质细菌数明显增多、细菌/真菌比值上升。此外,磷钾配施对果实养分积累量依次表现为N> P> K,且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和钾肥利用率增幅分别为7.78%~23.74%和0.69%~19.19%.综合品质、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可以认为P3K3处理(P2O5212.6 kg hm-2+K2O 680.4 kg hm-2)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以为基质栽培番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福建省耕地磷储量估算研究 下载:76 浏览:392

沈金泉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准确估算农田土壤磷密度及储量可为区域养分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福建省耕地为研究区,分别在全省9个地级市分别选取1个典型县(厦门市同安区、泉州市安溪县、莆田市城厢区、漳州市龙海市、三明市三元梅列区、南平市的浦城县、宁德市蕉城区、龙岩市永定县和福州市连江县),利用这些县2008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9695个实测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以及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估算了全省耕层土壤(0~15 cm)全磷和有效磷密度及储量。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层土壤全磷储量达到2279 Gg(1 Gg=109g),密度为1140 g m-3,而有效磷储量达到92 Gg,密度为46 g m-3;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水稻土全磷和有效磷储量最大,分别为2056 Gg和84 Gg,占全省耕地总储量的90%和91%。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估表明,福建省69%的水稻土已达到或超过磷素富集风险值(20~50 mg kg-1),流失负荷大,污染风险高,以潴育水稻土和渗育水稻土亚类最为明显。因此,今后将面积较大而磷含量高的潴育水稻土和渗育水稻土作为磷素生态风险重点防治对象,并适度降低磷肥施用强度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土壤管理与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314

金桂梅1 李昱航2 郑向群3 梁涛4 毛妍婷1 陈安强1 续勇波2 玉总5 平凤超2 雷宝坤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茶园大量施用化肥产生的土壤酸化及水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限制着茶产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设置化肥减量、秸秆地表覆盖、活覆盖(以草控草)、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等6种处理措施,研究了不同土壤管理与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和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使茶叶产量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基本肥力状况改善,同时使硝态氮(NN)、铵态氮(AN)土-水界面迁移数量减少,茶园径流中氮磷元素流失减轻,环境效益较好;氮肥的使用使土壤的pH值下降,引起茶园土壤酸化;免耕覆盖(秸秆地表覆盖、活覆盖)、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土壤调理剂均能提高土壤pH值,抑制土壤酸化;免耕覆盖在控制杂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减少人工除草成本效益显著。另外,研究发现试验茶园径流水中磷素形态以可溶性总磷(DTP)为主,可溶性磷占总磷(TP)的70%~92%;土壤pH值随季节发生变化,7月升高,9月降低,11月再回升。因此,施用有机肥、免耕覆盖、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种植技术模式可以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园土壤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

磷酸盐、石灰和膨润土降低冶炼厂污染石灰性土壤重金属活性的研究 下载:26 浏览:333

邢维芹 张纯青 周冬 赵强 李立平 《土壤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磷酸盐配合石灰或膨润土对铅冶炼污染石灰性土壤(全铅和全镉含量分别为497和5.22 mg kg-1)中铅、镉等重金属的稳定效果。石灰和膨润土均可使土壤pH明显上升,而磷酸盐使土壤pH下降。各处理措施均使土壤EC上升。膨润土、石灰有利于土壤磷有效性下降。稳定剂施用后30 d时,与对照相比,磷酸盐单独施用、石灰单独施用、膨润土单独施用、磷酸盐配合膨润土施用处理土壤DTPA-Pb含量分别下降了5.92%、16.7%、9.24%和17.9%;培养60 d时,以上处理DTPA-Pb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比例分别为6.15%、17.6%、14.5%和16.4%,而磷酸盐施用30 d后再施用一半石灰的处理DTPA-Pb含量下降14.2%。与铅相比,稳定措施对镉的有效性影响较小,仅有石灰单独施用和磷酸盐施用30 d后再施用一半石灰处理DTPA-C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 <0.05),降低比例分别为2.54%和5.51%。以上结果表明,对于铅冶炼污染石灰性土壤,磷酸盐配合膨润土施用、磷酸盐施用后一段时间再施用石灰均可促进镉、铅的稳定,磷酸盐配合石灰施用可降低土壤磷的风险。

珠江三角洲平原不同母质土壤磷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 下载:52 浏览:493

唐贤 黄伟濠 卢瑛 刘红宜 贾重建 王超 《土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选取珠江三角洲平原滨海沉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不同种植年限的农田,挖掘土壤剖面,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采用Tiessen et al连续提取方法测定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探讨成土母质对土壤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质土壤磷形态均以无机磷为主,其中河流冲积物土壤无机磷最高(91.8%);无机磷以浓HCl提取态最高(21.9%~34.9%),有机磷以Na OH提取态最高(3.5%~7.9%)。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3种母质土壤中稀HCl提取态无机磷、浓HCl提取态有机磷占全磷比例和磷活化系数均呈下降趋势,残留态P占全磷比例呈上升趋势;3种母质土壤中Na HCO3、Na OH提取态磷占全磷比例和土壤磷活化系数在土壤表层较高,而稀HCl提取态无机磷和残留态P占全磷比例在土壤剖面底层较高。通径分析表明,Na HCO3提取态无机磷对土壤磷活化系数影响最大。不同母质土壤剖面磷形态具有分异规律,长期种植降低了土壤磷的有效性。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磷素饱和度的影响 下载:45 浏览:444

许杏红1 王艳玲1 殷丹1 樊剑波2 《土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磷素饱和度(Degree of phosphorus saturation, DPS)能够有效评估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及地表水磷富营养化问题,可用于评价土壤磷素环境风险。DPS值通常由酸性草酸铵提取态磷(Pox)与提取态铁铝(Feox, Alox)的摩尔质量比除以校正常数(Corrected constant,α)计算得到,而α是通过建立土壤饱和吸磷量与影响土壤磷吸附的土壤特征值间的相关关系而计算得到的数值;α的取值大小(常取0.5)会直接影响到DPS的准确估算。因此,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28°04′~28°37′N,116°41′~117°09′E)为依托,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两种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壤的DPS值,分析了校正常数α=0.5在长期施肥的旱地红壤DPS计算中的适用性,并确定了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计算中α的适用性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校正常数α=0.5虽适用于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的估算,但易导致旱地红壤DPS的过高估算;对比计算发现,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计算时,校正常数α的最适取值范围为0.71~0.81。但是,不同环境背景下旱地红壤DPS计算公式中校正常数α的适应性阈值仍需进一步校正与验证,从而提高红壤区土壤磷素环境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滨海湿地不同群落对土壤磷的有效性影响研究 下载:31 浏览:369

靖淑慧 刘加珍 陈永金 张天举 《土壤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群落对土壤磷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柽柳、碱蓬、芦苇、棉花4种典型群落的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差异及磷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各群落土壤全磷在20 cm以上缓慢递减,20 cm以下波动上升;0~5 cm表层全磷含量在0.55~0.65 g kg-1之间。速效磷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由表层及深层逐渐递减,表层土壤速效磷为棉田>碱蓬>柽柳>芦苇。垂直剖面上,深层土壤磷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表层变异系数,且速效磷变异性高于全磷变异性。研究区土壤磷供应强度较小,磷有效性最高达0.94%;棉田受有机肥的影响在10~20 cm土层形成极高的磷有效性,芦苇通过根际土壤磷素的耗竭效应与累积效应,减少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降低了磷有效性;碱蓬土壤较高的pH值有利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磷有效性。棉田土壤磷受灌溉、施肥、耕作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为高变异高有效类型;碱蓬群落磷有效性高,植物吸收利用相对较少导致其为低变异高有效型;而芦苇群落为低变异低有效型。

氧化尾矿与白茅根际尾矿中可培养溶磷菌比较研究 下载:46 浏览:431

谷艳 《土壤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溶磷菌是根际促生菌类群中重要组成部分,它转化的磷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磷源。研究分别从氧化尾矿和白茅根际尾矿中筛选溶磷菌,采用DNA分子技术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比较它们的溶磷能力和培养液pH的降低值。结果表明,白茅根际尾矿中筛选出的溶磷菌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多于氧化尾矿,白茅根际尾矿中的筛选的溶磷菌具有更高的溶磷能力,放线菌门溶磷菌的溶磷能力显著低于其他类群的溶磷细菌。白茅根际尾矿中筛选出的隶属于伯克氏菌属的菌株N5-4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达到536.40 mg L-1。培养过程中,所有溶磷菌培养液的pH均有所降低,除放线菌门的微生物外,培养液pH降低值与溶磷菌的溶磷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R=0.76)。

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磷生理效率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254

宋晓1 黄绍敏1 郭斗斗1 张水清1 张珂珂1 宋阿琳2 岳克1 张玉亭1 《土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以25年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构建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磷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随品种演替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郑麦0856的产量最高(8 157. 3kg·hm-2),郑麦7698次之,豫麦13的产量最低(5 915. 39 kg·hm-2);不施肥处理(CK)则下降。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处理,100 kg小麦籽粒对磷素的需求量均随品种的演替呈上升趋势。此外,随品种演替,磷的生理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郑麦941 (172. 48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高,郑麦9023 (145. 79 kg·kg-1)、郑麦7698 (130. 51kg·kg-1)和郑麦0856 (147. 65 kg·kg-1)次之,三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豫麦13 (66. 71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低;同一品种,单施化肥处理(NPK)小麦磷生理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MNPK、1. 5MNPK和SNPK)(豫麦13除外)。同时,品种演变明显提高了磷农学效率;但在施肥条件下,继续增施肥料和养分投入使豫麦13、郑麦941、郑麦7698和郑麦9023的磷农学效率降低;而郑麦0856的农学效率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增加,与籽粒产量协同提升。因此,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演替在土壤肥力养分充足时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磷效率也呈增加的趋势。

一种磷类防火涂料对花旗松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408

李征1 罗晶1 吴冬平2 何敏娟1 梁峰1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通过顺纹抗压、顺纹抗剪和横纹抗拉等强度试验以及吸水性试验,研究了一种磷类防火涂料对花旗松力学强度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材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际工程结构设计中可不考虑该防火涂料对木材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压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横纹抗拉强度材性指标的折减。吸水性试验结果表明,全涂刷后的试件,其吸水性在7 h内低于对照组试件,证明了该防火涂料具有一定的防水性。但浸泡24 h后其吸水性与对照组试件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其防水性已失效。

长沙湘江枢纽库区蓄水前后水质营养状态变化趋势 下载:55 浏览:363

曾玉峰 唐娟娟 黄周州 冯福彪 廖訚彧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全面揭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上游长沙段的水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选取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CODMn、氨氮、总磷3个参数作为分析对象。选取湘江特大桥前端至三叉矶大桥后端各断面水体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营养状况进行蓄水前后对比分析。根据总体数据分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随着湘江上游往下游逐级上升,总磷含量的变化则呈现为上下游高,中游低的趋势。蓄水后水质较蓄水前水质有所改善,部分检测断面对应营养状态等级从"中营养"降为了"贫营养"。

阳澄湖氮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 下载:53 浏览:414

金文龙 周维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基于2015年~2017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氮磷在阳澄湖内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规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了阳澄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阳澄湖TN浓度波动不大,但是TP浓度持续升高,特别是中湖和东湖,分别升高了81.7%和113.8%;除2017年外,TN、TP浓度均是西湖最高,东湖最低,2017年中湖TP浓度升至最高;阳澄西、中、东湖每年的TN/TP比较接近,且都逐年下降。②年内变化来看,TN浓度每年1~3月较高,7~9月较低,而TP浓度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TN/TP每年1~4月较高,一般在30以上,每年5~10月较低,一般在7~30之间。③TLI值显示阳澄西湖的富营养化状态有所好转,而中湖、东湖的富营养化状态呈恶化趋势。三年中,西湖、中湖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东湖2015年为中营养,2016和2017年转变为轻度富营养。

磷渣对大掺量矿渣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09

肖良丽1 刘鸿明1 余保英2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通过试件的抗压强度和孔溶液pH值等宏观分析与试件的XRD图谱和TG-DTA曲线等微观分析相结合,研究磷渣掺量对大掺量矿渣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抗压强度与孔溶液pH值随磷渣取代矿渣掺量增加而减小,掺入磷渣不利于HSC早期强度的发展,但对后期强度影响较小;磷渣的早期水化活性较低,浆体水化产物较少,早期水化反应随磷渣掺量的增加而减弱;90 d龄期时磷渣的活性得到较好发挥,浆体水化产物较多,后期水化反应随着磷渣掺量的适当增加而有所增强。建议磷渣在大掺量矿渣水泥中取代矿渣的最佳掺量约20%。

污泥中铁磷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载:50 浏览:406

张冰倩 李咏梅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铁盐是污水处理厂最常用的除磷药剂之一,投加的铁会和污水中的磷结合形成铁磷化合物。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可以了解污泥中铁磷化合物的形态及含量,有助于开发从含铁磷化合物污泥中释放及回收磷的技术。介绍了污泥中铁磷化合物可能的存在形态与形成机理,概述了目前铁磷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污泥中铁磷化合物分析方法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