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下载:121 浏览:1821

董丽丽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愈发完善的互联网平台提高了言论传播效率,但与此同时也给传媒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互联网这一变量的介入使谣言的行为逻辑发生了重要的断裂和转变,2020 年新冠疫情突发后,与疫情相关谣言在网上四散而开,造成公众恐慌,严重损害社会公共秩序,政府不得不借助官方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手段全天候进行辟谣澄清,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面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的新态势,传统法律规制措施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完善网络谣言的规制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命题。

优化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法治保障 下载:123 浏览:1814

陈妍君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2020年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对世界影响巨大,受全世界人民瞩目。三个多月的全封闭,所有人居住家中,社会交往、经济往来戛然而止。以至于公司破产、倒闭,董事长跳楼等事件频频发生,全国500强的企业都在瞬间因为资不抵债,承担不起巨额的租金而瞬间倒下。这给经济释放了大信号,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需要我们转变思维,营造有利的商业环境,为经济的复苏、平稳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从行政法的角度,通过研究营商环境的概念、重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探索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的措施,通过司法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营造公平、透明、稳定、和谐、可预期的服务业营商环境尽言献策。

论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 下载:123 浏览:1859

李香澳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2021年12月,河北邢台男孩刘学州寻亲一事引起人们关注,但随之而来的亲生父母的行为和无底线的网络谣言再一次将他拉入彻底的绝境。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普及,网络暴力行为迭出不穷,轻者有损健康运行的网络秩序,重者危及他人人身权和社会秩序的管理。仅采取民法、行政法对此进行规制已略显无力,本文从网络暴力行为概念、类型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网络暴力行为面临的规范难题,结合刑法谦抑性和释法优先原则探求治理网络暴力行为的可行方案。

“隔空猥亵”行为的刑法适用研究 下载:167 浏览:2602

郝文婧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网络的发展使隔空猥亵行为成为可能,该行为具有隐蔽性、持续性等特征,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从规范的角度明确了隔空猥亵行为的定性,但该规定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解释。应当明确的是,《解释》将“隔空猥亵”的对象限制为未成年人以及客观行为限定于“胁迫、诱骗”具有合理性。对索要裸照的行为,只有索要在行为人“诱骗、胁迫”之下拍摄的图片和视频才应入罪,应排除单纯索要被害人自行拍摄的淫秽图片或视频入罪的可能。被害人隐私暴露不是“隔空猥亵”的必要条件。“追求性刺激”不应是认定“隔空猥亵”的目的条件。

关于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研究 下载:181 浏览:2530

张沁萱 《中国法学研究》 2021年5期

摘要:
2015年《立法法》修订后,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三个方面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但是这三类地方立法事项的法律规定存在概括性和不确定性,在立法实践中产生了对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限范围过度泛化解释、地方立法主体权限划分不明、立法质量偏低等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困境及其出路 下载:158 浏览:2576

王熙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7期

摘要:
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传统的相当因果关系说虽然有着“通说”称号,但实则有名无实,其局限性也是愈加显现。客观归责理论看似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因果关系判断方法,但其范围过广是一种超越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归责基准,这使得阶层性犯罪论体系的阶层意义受到冲击,因此这一理论亦不宜采用。危险现实化说以科学鉴定所确认的行为对现实结果发生的贡献度或者参与度为根据,判断现实结果能否评价为行为危险的现实化为核心,克服了相当因果关系的缺陷,且该理论符合我国的刑法体系,应该予以提倡。

论民法视野中的资本无序扩张 下载:176 浏览:2622

郑怡荻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针对资本在市场运行中出现的特征、暴露的问题提出的。《民法典》是我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规制资本无序扩张,引导资本有序发展,除了要清楚掌握其特点,不断完善《反垄断法》,同时本文从民法的视域下论述了规制资本无序扩张的理论基础。《反垄断法》作为规制资本无序扩张的主要法律规范,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和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能够更有效的规制资本的无序扩张,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偷换二维码行为的刑法定性分析 下载:165 浏览:2604

王晨光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电子支付因其体现出的快速性、便捷性、无纸化等特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付款方式。尽管电子支付带给人们日常生活极大的便捷,但是也为一些犯罪分子通过偷换商家二维码谋取钱财提供了可乘之机。偷换二维码取财作为一种新兴犯罪方式,受到各界密切关注和讨论,并通过加强偷换二维码行为刑法定性分析,实现对此类犯罪行为的准确定性和严厉打击。本文联系二维码支付的基本概述,对偷换二维码行为的盗窃说和诈骗说内容进行阐述,并围绕犯罪行为定性适用原则及理论,详尽探讨偷换二维码行为定性的争议及刑法定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民法视野下数字平台的资本无序扩张 下载:167 浏览:2608

刘晨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高速普及与应用,平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数字平台频频涉嫌垄断,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民法视角,结合民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总结数字平台资本无序扩张的表现,重点探讨互联网领域资本无序扩张的现象,提出规制无序扩张的对策,以期裨益。

论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口袋罪”及其限缩适用 下载:165 浏览:2596

李梦杰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5期

摘要:
当前刑法典中,存在着某些罪名的罪状描述不够清晰、或因其设置兜底条款而使得其内涵与外延范围过宽的问题。司法解释制定及司法实务为了回应民众呼声、社会治安扩大适用此类罪名,导致这类罪变为特定范围的“口袋罪”。这类罪名的扩张适用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导致人们无法从法条中产生合理的行为预期,因此有必要在司法适用中遵循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拒绝适用不明确的法律条文,考察相关法益是否受到侵害进而出罪,并且运用限缩解释来规范“口袋罪”的适用。

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刑法保障 下载:156 浏览:2697

涂耀文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5期

摘要: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目前,刑法中“国家安全”的内涵已不合时宜,保障国家安全的观念较为片面,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体系亟待整合以及需警惕出现“泛国家安全化”的乱象。对此,要增加对“国家安全”的释义性规定以及厘清近似概念之间的差异,并在刑法分则其他章节中对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增加注意性规定。此外,刑事立法要始终坚持以法治理性审慎回应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立法需要。

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视角看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完善 下载:168 浏览:1843

王思睿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社会调查制度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与整合的关系。社会调查报告是影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因素之一,也在适用之后的监督、辅助与矫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视角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可以发挥对司法活动的辅助和支持作用。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其主要翻译思想 下载:172 浏览:2091

王颖平 《中国文学》 2021年9期

摘要:
鲁迅的翻译生涯历时32年之多,通过翻译活动对外来思想和文化进行引进,前期的引入以艺术性、思想性的内容为主,后期加入了政治性的内容。鲁迅提倡翻译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来鼓励人民的斗志,也可作为中国革命作家创作上的参考。他主张引介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同时,努力输入新的表现方法来丰富汉语的句法与语汇。“易解”与“丰姿”才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内涵。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体育赛事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以2021年西安全运会志愿者新闻外译为例 下载:189 浏览:2317

闵晨希 《中国文学》 2021年5期

摘要:
随着今年教育教学信息化不断深入,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高校翻译教学中的核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本文将以某高校官方网站关于西安全运会志愿者新闻报道外译为例,展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体育赛事外宣翻译中的有效应用及其对翻译技术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

康德“自由”哲学当代价值 下载:62 浏览:657

王会茹 《哲学研究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当代面对虚无主义的威胁,人在自然法则限制的现实世界,需要有理想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以此来作为生存的根据和目标,当代人类生存的价值面临威胁,需要从新思考人在当代的价值。康德的“自由”哲学,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即受制于自然法则,但人作为有理性的人,有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能力,因而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是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在当代对于人的价值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下载:145 浏览:1629

杜思慧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7期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治国理政智慧。德法关系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关系的学习与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也有利于推进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理解。

枫桥经验在小岛开花结果——秦皇岛市基层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下载:235 浏览:2177

张雪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河北省秦皇岛市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特色文化,孕育了有浓郁“海味”的基层社会治理特色方法,使“枫桥经验”持续创新。秦皇岛市在面对当前社会治理的严峻形势和挑战的情况下,坚持和发展海洋“枫桥经验”,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平安秦皇岛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政策问题构建下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下载:228 浏览:2211

朱艺星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对政策问题构建下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更好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视阈下乡村社会治理实践研究 下载:123 浏览:1585

张倩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5期

摘要:
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推进乡村社会法治治理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下,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乡村法治治理,聚焦重点任务:创新治理方式、协同共治、优化环境。总结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壮大法治队伍、健全法规体系。这些举措对乡村法治治理有重要意义,助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转换。

浅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法律基本精神 下载:155 浏览:1593

钟丽芝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2期

摘要: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在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时,我们应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本书共分为六章即为家族、婚姻、阶级、阶级(续)、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