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一种调频连续雷达波超低相位噪声频率综合器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53 浏览:514
摘要:
本文利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低相位噪声锁相技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了一种调频连续雷达波(FMCW)超低相位噪声频率综合器。该频率综合器在X波段频率不仅可以实现相位噪声-106dBc/Hz@1kHz和-147dBc/Hz@1MHz的指标,而且还具有捷变频、数字幅度控制、低功耗、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异特性。
具有或与开关功能的T沟道隧穿场效应管 下载:51 浏览:511
摘要:
为了应对传统CMOS器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或与"开关功能的新型TFET器件,并将其命名为具有或与开关功能的T沟道隧穿场效晶体管(T-Channel tunnel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OR-AND switching behavior:TOA-TFET)。新器件具有三个独立偏置的栅极,相当于两个传统的单输入器件并联再与另外一个单输入器件串联,通过Silvaco TCAD软件仿真可以验证单个器件具有或与逻辑开关功能,极大的增强了单个晶体管的信号处理能力。我们详细分析了金属栅功函数和体硅厚度等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最终优化出一个高性能的多功能逻辑器件。本文所提出的三输入TFET器件在电路设计中,使用单个晶体管就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逻辑门,使电路得到简化并实现了低功耗的目标。
船舶舱室环境中无线信道全波建模与分析方法 下载:57 浏览:521
摘要:
为保证船舶舱室的通信质量,研究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金属共形技术引入时域有限差分法,用于曲形舱室结构的电磁传播特性和信道建模分析。具体地,通过修正共形网格处磁场迭代方程的系数,减少FDTD方法在计算曲形物体时存在的阶梯近似误差。通过与CST软件场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接着,将该方法用于模拟大型船舶舱室环境中的超短波无线信道,并通过CLEAN算法对时域信号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了舱室下多径分量的功率分布及簇的数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用增大网格的剖分精度,仍可获得较高的计算精度,适用于不规则大型物体目标的电磁求解。
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实践应用研究 下载:88 浏览:973
摘要:
针对某化工单位长期运行的DCS系统,因年久失修出现多类系统性问题,亟需进行全面整改以根除故障隐患。项目首先详尽剖析了DCS系统的构成,清晰界定了其硬件与软件的各自功能;随后,聚焦于连锁保护与自动控制两大核心环节,实施了精细化的逻辑控制优化。通过系统试运行,细致观测了生产控制的实际效果。最终,该单位在优化逻辑控制策略后,成功实现了在负荷波动3.2MW(允许范围±4.8MW)、主汽压力波动+0.25MPa(允许范围±0.3MPa)等七项关键指标上的全面达标,特别在循环水泵调控与喷氨自动调节方面,展现出了显著提升的效能,充分满足了DCS系统控制验收的严苛标准。
延续性护理干预联合团体活动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18 浏览: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联合团体活动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PCI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随机排序划分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延续性护理干预联合团体活动)。针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联合团体活动可以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PCI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其治疗依从性,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护理模式。
DR与螺旋CT检查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下载:267 浏览:2944
摘要:
目的:研究胸部创伤诊断当中利用DR、螺旋CT检查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医院治疗疑似胸部创伤治疗患者入组,共选取90例2018.9-2021.5期间入院者,为患者均实施数字放射摄影(DR)、螺旋CT检查,对比患者手术病理确诊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误诊率、漏诊率结果,对比损伤类型诊断符合率。结果:在90例检查患者中,手术病理胸部创伤阳性85例,CT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对比数字放射摄影均具备显著对比优势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误诊率、漏诊率结果偏低,与数字放射摄影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CT诊断在肺挫伤、肺撕裂伤、纵膈损伤诊断中符合率相比数字放射摄影更高,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胸部创伤诊断中为患者实施D螺旋CT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使临床胸部创伤诊断误诊率降低。
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中的效果分析 下载:260 浏览:2306
摘要:
目的: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诊断工作中,分析腹部CT检查的临床效果,并评估该措施的可行性、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指标入选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10月。选择我院100例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腹部CT检查、X线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上述措施实施后疾病诊断价值进行对比,评估腹部CT检查的有效性。结果:与X线检查相比,腹部CT检查的准确性较高,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诊断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提升疾病诊断准确率,对后续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68 浏览:656
摘要: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短吻三线舌鳎、褐斑三线舌鳎和紫斑舌鳎种类的有效性厘定 下载:60 浏览:568
摘要:
舌鳎属有些种类形态特征高度相似,导致了鉴定困难和种类的混乱,例如短吻三线舌鳎(Cynoglossusabbreviatus,Gray,1834)、褐斑三线舌鳎(C.trigrammus,Günther,1862)和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Regan,1905)的种类有效性和种间关系就存在三种观点:仅短吻三线舌鳎为有效种;短吻三线舌鳎和褐斑三线舌鳎均为有效种,而紫斑舌鳎是褐斑三线舌鳎的次同物异名;三个名义种均为有效种。为了解决这一分类混乱,本研究对三种舌鳎的原始描述、自测的模式标本和中国大陆沿海采集标本的28个形态特征和分子条形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8个可数和16个可量特征的比例值以及2个描述性状在三个种之间为一致、包含、大部分重叠的关系;只有2个描述特征存在差异,一个是在吻长较上眼上缘距背鳍基部的长度特征上,短吻三线舌鳎和紫斑舌鳎为略长、等长或略短于的连续特征值,而褐斑三线舌鳎为明显大于;另一个差异是体表的花色差异,紫斑舌鳎体长一般小于200mm,且具有明显的斑纹,短吻三线舌鳎体长一般大于200mm,且随着体长增加,斑点逐渐淡化或者无斑,而不同体长的褐斑三线舌鳎在头后和身体前3/4均具有明显的零星褐色斑纹。COⅠ分子条形码结果显示,短吻三线舌鳎和紫斑舌鳎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2,为种内差异;褐斑三线舌与其他两种舌鳎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41~0.145,为种间差异。研究表明,短吻三线舌鳎和褐斑三线舌鳎是有效种,紫斑舌鳎是短吻三线舌鳎的次同物异名。本研究结果为鲽形目鱼类的正确分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 下载:64 浏览:544
摘要: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Express3.0软件设计中国团扇鳐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在舟山朱家尖近海设计了A、B、C共3个定置网调查站位,定期收集中国团扇鳐样品。于2017年12月19日、2018年4月13日和2018年7月14日分别采集水样(站位A、B1、B2、C1、C2、D),开展eDNA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digitalPCR,dd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水温和采样点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不同时间的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不同,水样采集点对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的影响极显著,不同采样点eDNA在不同季节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e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水温、底质和水深对中国团扇鳐的分布皆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海域的中国团扇鳐e DNA追踪监测奠定了基础。
基于CT扫描数据的黄鳍金枪鱼鱼体三维重构 下载:70 浏览:567
摘要:
为研究鱼类分类与其内部结构,实验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CT)扫描技术对黄鳍金枪鱼鱼体进行扫描,通过医学影像软件Mimics (MISResearch21.0)对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对黄鳍金枪鱼的骨骼、鳔和肌肉进行三维重构并测定了相应部分的体积和表面积。结果显示:(1) CT扫描可获得清晰的黄鳍金枪鱼骨骼、肌肉和鳔的影像;(2)医学影像软件Mimics可计算出黄鳍金枪鱼的骨骼、鳔和肌肉的体积和表面积,其体积分别占鱼体体积的7.76%、0.88%和91.36%,表面积分别占鱼体表面积的29.52%、0.74%和69.74%。研究表明:(1)使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是目前对鱼类损伤较小、鱼体骨骼、鳔和肌肉成像最便捷、最直观的方法;(2)医学影像软件Mimics可用于鱼体三维重构、计算鱼类骨骼、鳔和肌肉的体积和表面积;(3) CT扫描可用于鱼类学、鱼病学和鱼类声学回波强度的深入研究。实验可为鱼类学、鱼病学和鱼类声学回波强度等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改进的Canny实时边缘检测算法在FPGA上的实现 下载:53 浏览:560
摘要:
针对高斯滤波会使图像过度平滑及高低阈值选取的主观性影响传统的Canny边缘检测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改进Canny算子的边缘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了改进的中值滤波,且依据图像的幅值梯度直方图特性得到自适应的高低阈值,再结合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高速并行处理数据和多级流水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硬件平台的实时边缘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时性效果好,边缘的提取完整,阈值的选取具有自适应性。
无线能量传输的整流电路与天线一体化研究 下载:59 浏览:562
摘要:
整流电路是无线能量传输的关键器件之一。传统的整流电路与天线一体化设计是将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口及接收天线的馈电口的阻抗分别匹配至50Ω再相连。以此方法设计的整流电路与天线一体化设计存在插入接口损耗和额外的匹配微带线的缺陷,间接导致射频-直流(RF-DC)的转换效率偏低。因此,本文设计了一款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口及接收天线的馈电口实现共轭匹配的整流电路与天线一体化设计,其工作频率为3.5GHz,在输入功率为6dBm情况下可获得最佳射频-直流(RF-DC)转换效率63.5%,同时在-9dBm~10dBm的输入功率范围内可实现超过30%的射频-直流(RF-DC)转换效率。
一种基于双谐振结构的新型宽带标签天线 下载:55 浏览:535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宽带标签天线,其工作频段完全覆盖了欧洲、中国等其他地区的超高频RFID频段。采用T-match结构进行馈电,激励标签天线产生高低频双谐振模式。利用空间折叠方法,标签天线的主体结构弯折成U型,来实现天线的小型化。同时,使用Ansoft HFSS软件进行仿真,产生的两个谐振频点分别为850MHz和920MHz;-10dB阻抗带宽为110MHz(从830MHz~940MHz),达到了宽带RFID标签天线的要求。对T-match结构中水平和垂直匹配支节进行优化,使标签天线和RFID芯片(13.5-j145Ω)达到共轭匹配,实现最大功率传输与最高辐射效率(850MHz为96.9%,920MHz为97.4%)。本文提出的标签天线,尺寸为102mm×70.5mm×0.15mm,集成在厚度为0.6mm的介质基板上。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梭鲈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66 浏览:528
摘要:
为了解梭鲈种群的遗传结构,实验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中国6个和中亚2个群体的遗传差异,并与欧洲群体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在640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单倍型,发现Hap1为8个梭鲈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且与欧洲群体的HapA相同,在中国群体所占比例(93.36%)高于中亚群体(72.58%)和欧洲群体(53.85%);Hap2和Hap3是中国群体的特异单倍型,而Hap4~Hap7为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单倍型序列的聚类图和网络图均显示Hap1/A为梭鲈群体的原始单倍型,中国和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相对于原始单倍型仅有1~2个位点的变异,属于Hap1/A的亚型,与欧洲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群体检测到1~4种单倍型,斋桑湖(ZS)群体单倍型最多,而中国的腾格里湖(NX)、兴凯湖(XK)和鸭绿江(YJ)群体仅有1个单倍型(Hap1);塔什干(T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最高(Hd=0.514±0.069;π=0.000 79±0.000 11),其次是ZS群体,而中国梭鲈群体的多样性参数较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梭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74%,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0.15≤Fst=0.207 36<0.25),TS群体与ZS群体和中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大(Fst>0.25),中国群体中仅黑河(HH)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而中国其他5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来自中国的6个梭鲈群体与哈萨克斯坦的ZS群体聚为一支,而乌兹别克斯坦的TS群体独立为一支。研究结果为梭鲈群体的繁殖及放流管理提供了参考。
基于线粒体COⅠ和Cytb基因探讨北鲍南养对皱纹盘鲍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535
摘要:
为探讨近三十年来我国皱纹盘鲍养殖模式对群体遗传结构产生的影响,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分析了定殖漳州的群体、大连培育蓬莱越冬群体、荣成培育福建越冬群体及长山列岛(砣矶岛、大钦岛、南隍城岛)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259个个体730bp的COⅠ序列片段中检测到48个变异位点和30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86~0.8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 6~0.008 1。259个个体730bp的Cytb序列片段中检测到59个变异位点和32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05~0.90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 7~0.0120。基于COⅠ和Cytb基因的群体间Fst值以及AMOVA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并且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现行的皱纹盘鲍北鲍南养模式加强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遗传背景的种群二次接触,导致皱纹盘鲍6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而各养殖群体中的不同选育条件则可能是造成显著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分属南北沿海的6个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评估将为我国皱纹盘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养殖模式对遗传结构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Longley-Rice模型的着陆场通信覆盖性能仿真分析研究 下载:53 浏览:509
摘要:
本文在Longley-Rice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构建有效模型,选择相关系统参数和环境参数,对着陆场三种典型架设基站环境进行仿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该模型可以很好预测信号衰减,可以作为系统方案设计技术依据。
大黄鱼生长速率差异个体肌肉组织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下载:76 浏览:571
摘要:
为了探究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实验从同一个网箱内养殖的大黄鱼中选取生长速率较快的体重均值为(527.1±83.6) g的个体182尾、生长速率较慢的体重均值为(238.4±52.3) g的个体230尾,共412尾进行研究。对其肌肉组织进行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并对2组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Padj <0.05、abs[log2(FoldChange)]> 1为标准,共筛选到2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5个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在NCBI-nr和Uniprot(Swiss-Prot)数据库的注释率分别为99.12%、81.94%。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结果,初步筛选出了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如gdf9、ckm、tnni2和des等。GO和KEGG分析预测出部分与肌肉生长相关的信息,如GOterm有肌动蛋白丝组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肌动蛋白丝基过程、微管组织中心和发育生长等,KEGG通路有细胞和生长因子、脂肪酸生物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等。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分析发现,purple模块与体重性状相关性较强,其核心基因myoz1、tpm1和tnni2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的深度挖掘验证以及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规律 下载:77 浏览:553
摘要:
为探讨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规律和雌雄差异,本研究对1~6月龄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别拟合三疣梭子蟹的体重(BW)、体长(BL)、体高(BH)、全甲宽(FCW)、甲宽(CW)、大螯长节长(MLC)、大螯不动指长(FFLC)、第一步足长节长(MLFP)等8个形态性状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雌性和雄性的生长存在差异,早期雄性生长较快,后期雌性生长较快,而雌雄混合分析介于二者之间。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性状的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除雌性MLC和MLFP以及雌雄混合分析的MLFP之外,其余性状R2均达到0.990以上;雌性和雄性体质量的极限生长值分别为290.27和195.91g,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2.74~5.10月龄和2.33~4.14月龄,拐点分别为3.92和3.24月龄。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过程均符合“慢-快-慢”的特征,雄性比雌性更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是快速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不及雌性。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指标的规律特征,以及各指标在混合养殖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优势阶段进行了研究,为实现三疣梭子蟹精细化高效养殖提供了参考。
不同质量浓度HgCl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评估 下载:21 浏览:307
摘要:
为探讨急性HgCl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g],分为1个对照组(<0.001mg/L HgCl2)和2个处理组[0.033mg/L组(0.033mg/L HgCl2)和0.33mg/L组(0.33mg/L HgCl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开展为期96h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24、48、72、96h取样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4h后,0.33mg/L组肌肉中H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33mg/L组和0.33mg/L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h后,0.33mg/L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033mg/L组,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h时,0.33mg/L组血浆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及酚氧化酶活性最高(P<0.05);48h后,0.33mg/L组对虾血浆中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最低(P<0.05);24h后,0.33mg/L组对虾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暴露在HgCl2中,肌肉中Hg富集具剂量依赖效应,会造成血液中丙二醛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免疫抑制及炎症。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